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陷阱与进阶路径

作者: 潘军 刘阳

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陷阱与进阶路径  0

摘 要 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和教育的现代化相伴相生,是链接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但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发展“陷阱”,如规模扩张陷阱、人才供需陷阱、专业招生陷阱等。为此,应明确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五新”进阶路径: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拓展涉农职业教育新布局;面向乡村振兴开拓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结合数字化创新涉农职业教育新形式;致力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彰显涉农职业教育新使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涉农职业教育对外合作新格局。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陷阱;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1-0066-07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3]。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农业和教育现代化相伴相生,是链接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纽带。涉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包括涉农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性教育,也包括业前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非学历性的涉农职业培训。涉农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平发展道路的铺就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贡献中国教育智慧和力量。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完善。但是,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青睐,涉农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陷阱。

二、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陷阱

(一)涉农职业教育的规模囧境与模糊预期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每年招生规模仍在稳步增长。2020年底,我国高职专科和中职招生数达到1008.94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专业高职专科和中职招生数35.12万人,仅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3.48%。以2011-2020年数据为例,总体来看,高职专科和中职每年的招生总数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其中,高职专科每年的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但中职每年的招生数呈下降趋势。2011-2020年,农林牧渔类专业高职专科的每年招生数增幅较小,而中职每年的招生数逐年下降,2011年农林牧渔类中职招生数为85.43万人,到2020年只有24.81万人。农林牧渔类高职专科招生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变化很小,从2011年到2020年10年间,这个比例始终在1.64%~2.12%之间波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总数大,但是农林牧渔专业学生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但是农林牧渔专业的招生规模变化较小。见表1。

同时,非学历涉农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样呈现规模囧境。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大,2020年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达4112亿元,2015-2020年市场规模增幅达105%,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800亿元[4],但是,面向第一产业的涉农职业培训规模相对较小。从学习者所在地区分布来看,非学历职业教育参与者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二线城市,尤其是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成都、杭州、广州、深圳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规模小,其中涉农职业教育培训规模更小。

从短期来看,不管是可扩张的区域,还是可扩张的类型,涉农职业教育规模可扩张的空间都非常大。但是,规模扩张与财力的支持、人口变化、社会认可、农业产业的发展等是分不开的。从长期来看,涉农职业教育的规模预期和适度规模究竟是多大?财政支持政策是否倾向涉农职业教育、人口变化是否有利于涉农职业教育、农业产业是否能支撑涉农职业教育的规模?这些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还比较少。

(二)涉农职业教育的人才供需囧境与增长瓶颈

截至2020年底,我国乡村人口为50978万人[5],占总人口的36.11%。在乡村人口中,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8%,高中文化程度占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6]。以上数据说明乡村人口整体素质亟需提升,对涉农职业教育的需求较大,但是涉农职业教育的供给相对“疲软”,供需不适配。以高职院校为例,一是涉农高职院校数量少,截至2022年底,涉农专业高职院校235所,占全国1489所高职院校的15.78%,其中冠以“农”字的高职院校30所。二是涉农专业数少,在19个专业大类中,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的涉农本科专业13个,涉农专科专业48个,涉农中职专业31个。三是专业设置点少且不均衡。全国农林牧渔专业设置点1101个,其中农业类480个,林业类232个,畜牧类352个,渔业类37个。四是专业设置点区域不平衡,江苏、云南、河南等省份的涉农专业设置点分别达到69、68、70个,但个别省份相对偏少,如天津、海南、西藏等省区的涉农专业设置点不超过10个。见表2。五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低与涉农专业设置点少形成供需之囧。东北部、东部、中部和西部从事农业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素质构成存在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表现为:高中或中职以上人数比例偏少,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西部地区高中或中职以上比例更少,只有6.6%,未上过学的人数比例占到8.7%。另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从事农业行业的构成中,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比例高,各个区域都在90%以上,然而从事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人数比例小。见表3。

从现实供需来看,广大乡村及农业产业对涉农职业教育的需求旺盛,然而涉农职业教育供给却不足,出现供需矛盾。但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现代化、智慧化趋势,传统农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出现瓶颈,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呈现出综合化、链条化(产业链和人才链对接)、高学历的趋势。如果涉农职业教育不针对需求端的变化来改革教育体系,供给端的增长也将遭遇增长瓶颈。

(三)涉农职业教育专业“两头冷”与信息不对称

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中呈现宏观有序与局部失序的问题。其一,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招生“热”,而涉农专业招生“冷”。热门职业教育专业开设比例大、招生多,而劳动力市场对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限,导致出现职业教育供过于求的假象。乡村振兴需要涉农专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却因涉农专业开设比例小、招生少导致冷门专业更“冷”的局面。其二,涉农职业教育毕业生与乡村振兴职业岗位群的适配性较差,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就业“冷”。涉农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同时,职业教育专业知识重技能教育而轻素质教育,涉及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意识形态的内容欠缺。因此,涉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爱农情结,不愿深入到农村,即使到农村、农业产业就业,也很难找到适配的岗位,人才流失严重。

这种生源入口和毕业生出口两端遇冷的现象,与专业建设的信息不对称有关。随着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乡村振兴的职业岗位群对技能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并未作出快速应变。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难以契合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三农”人才培养需要,人才特色不鲜明。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涉农职业教育的内容与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脱节。涉农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老化、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滞后[7]。

三、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阶路径

(一)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拓展涉农职业教育新布局

1.基于终身学习的涉农职业教育适应性规模扩张

面对乡村人才供需矛盾以及涉农职业教育庞大的市场空间,增加涉农职业教育规模成为中国式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迫切任务。涉农职业教育的规模既包括农业职业学历教育规模,也包括农民培训的规模。支撑涉农职业教育规模扩张的理念是终身教育,应将终身教育理念应用于扩大涉农职业教育规模的行动实践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限[8],也因此成为终身教育的最佳实践形式。涉农职业教育向农村下沉是未来职业教育的新兴价值蓝海。涉农职业教育的线下和线上教育资源不应只局限于在校生,而应面向有意愿获取知识、有志于振兴乡村的全体社会公民,尤其应发挥线上教育资源可覆盖面广的优势。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扩招生源,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门向农业、农村、农民敞开,尤其是面向高素质农民的招生程序逐步优化、招生标准更合理、专业设置更科学、教育管理更灵活,此举对扩大涉农职业教育规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在各级财政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涉农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实现乡村振兴与职业学校之间的“三定向”人才输送绿色通道: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通过设置学分银行,将短期培训、定期学习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同时,为了增加涉农职业教育规模的可延展性,在机制与体制上突破“职普融通”的障碍,实现涉农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增加涉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规模扩张的动力。

2.涉农职业教育适配性供给新布局

适配理论源于种群生态学的模型和情境里[9],以协同学为基础,意指协调一致或互相搭配[10]。生态学模型中的“适配”讨论的是种群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适配理论也适用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及适配状态。涉农职业教育应创新涉农专业设置以适配乡村振兴之需,从而为涉农职业教育规模拓展找到新的实践场域。一是涉农职业教育专业大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适配。涉农职业教育涉及的“农林牧渔大类”包含农业类、林业类、畜牧业类、渔业类等四类专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农林牧渔大类”需要与“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等专业大类融合,共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适配。二是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与乡村振兴细分领域的适配。职业变迁加速,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与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相比,2022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职业总数达到了1639个,其中,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等新型职业被纳入大典。传统的农业类、林业类、畜牧业类、渔业类等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类别的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需求。因此,涉农职业教育应紧跟职业的发展,一方面应主动融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其他类别的专业,改造传统的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以增加与乡村振兴的适配度;另一方面可根据乡村振兴需要适当增加新兴专业类别,如农业大数据应用、智能农机、农产品营销等。三是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适配。人才供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话”的基础,产业发展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依据。涉农院校通过不断调整涉农专业结构中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和质量为农业产业提供适合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影响涉农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二)面向乡村振兴开拓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

1.涉农职业教育正义与共同富裕

教育正义是对教育合法性的价值判断,也是人类的理想追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者获得创造幸福生活的品质与能力,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人类福祉的德性[11]。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先导性作用,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共建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12]。从教育正义的视角出发,涉农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就是一种教育正义的实践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