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互动推进职教“一体”建设
入选理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教育领域改革的首个重要文件,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其中,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作为“一体”,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座。一年来,教育部先后与天津、山东、广西、黑龙江、湖南等省份联合发文,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定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范式的做法值得期待。
2023年5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联合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2至3年时间,建成产教深度融合、职普相互融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事件回放
天津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天津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课程、教材和教学装备开发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4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并逐步推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重点产业链和智能供应链产业领域,逐步推广覆盖到航空航天、轻工业等其他产业链,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普职融通机制,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渗透融通机制,深化中高职系统化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促进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积极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深化鲁班工坊建设,拓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山东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度推进校地协同、产教融合,为“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提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提供支撑。一是针对山东“十强”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实际,着力培养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大军。二是针对山东区域发展实际,着力推动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的产教对接格局。三是针对山东县域多、发展任务重的实际,着力在为县域发展培养人留住人上下功夫,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四是针对山东作为海陆丝绸之路重要交汇点、“走出去”企业规模大的实际,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着力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培训当地技术技能人才。五是针对山东人口“双过亿”、人民群众对多路径成才渴求的实际,着力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学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7月31日,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形成产教集聚融合新格局,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特色品牌,构建产业、教育、智库三位一体融合平台,建成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构建产教集聚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搭建中国—东盟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四大重点建设任务。
10月18日,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集聚融合服务龙江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方案》锚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战略需求,以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打造服务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集聚区,建立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协同的发展机制,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方案》明确通过部省协作,到2025年,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政行企校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机制更加完善,向北开放新高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教育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服务龙江振兴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12月29日,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在湖南正式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方案》分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3个部分,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部省协同、央地联动,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园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办学模式更加多样、产教融合更加紧密、职普发展更加协调、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湖南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