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马宁 符刚

摘 要 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总体要求,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把握知信行循序渐进的内在转化逻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载体,推动爱国主义与技能教育融合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高职院校;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4-0050-07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实施举措、保障条件等,为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对培养具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精准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从历史渊源、实践需要和价值实现三重维度深刻理解其生成逻辑,从协同机制、转化逻辑、职教特色、方法载体四重视角构建实践链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和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感不尽相同,是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关于理想信念、精神力量、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精神动能。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首先把握其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

(一)爱国主义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个体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和忠诚精神,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价值规范。爱国主义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但首先表现为个体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1],我国宪法也规定了“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2]。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离不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勤劳奉献。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天然地包含着国家性、阶级性、政治性、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突出地表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公民共同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犯,同分裂势力和敌对行为英勇斗争,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家园。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全体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道路选择,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捍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二)爱国主义是强化国家认同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力量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虽饱经风雨、历尽磨难,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中华文明也成为全世界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都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在强化国家认同和凝聚共识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从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发展历程来看,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3]。历史上,我国各个民族经过迁徙、接触、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民族文化既互相交流借鉴,又各自保留了传统特色,最终汇聚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此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兼容并蓄,形成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在于各民族具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力量,使各个民族成员将简单纯朴的对自身居住土地的守护之情升华为对大一统国家领土的守土之责,将原始真切地对单一民族的血脉宗族亲情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知和情感认同,并逐步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国家危难和时局动荡之际,当中华民族与外敌入侵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全体中华儿女总能够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并肩作战、一致对外,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爱国主义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中也外化为爱国群体的爱国行为。因此,爱国主义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情感诉求和认知共识,还回应着国家和时代号召,引导和形塑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爱国行为。

当前,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国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以爱国主义精神武装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爱国主义就是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清醒认识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做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奋斗者,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价值,是在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中长期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悠久的爱国文化传统、国家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辩证统一关系三重维度,探讨其内在生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源自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4],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绵延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其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华夏大地正式形成,“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逐渐接受、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成为承接千年传统、贯穿历朝历代的价值追求和思想主题。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具有“家国同构”的典型特征,当时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治国安邦、抵御外侮,历代爱国人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以此为奋斗目标,投身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中,直至为之付出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将爱国主义书写在“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贯穿于保家卫国、“两弹一星”研发、“三线建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传承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闪耀着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的爱国主义光辉,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激励着新时代高职学子深入学习和传承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实践逻辑:熔铸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磅礴青春力量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实践阐释。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并深刻指出,“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5]!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党和国家始终注重发动青年、教育青年、依靠青年,积极引导青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广大爱国青年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听党话、跟党走,在全国青年中掀起了“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热潮[6],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员。历史充分证明,广大爱国青年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力助手。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过程中,必须以爱国主义思想引领青年,以科学文化武装青年,以建功立业鼓舞青年,充分发挥爱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体到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德技兼修、技能成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成长为可堪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价值逻辑:在技能报国实践中塑造和成就青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青年大学生成长,对青年大学生如何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作了大量论述,教导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7],鼓励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出发点就是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技能报国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人价值。

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投身技能报国实践,将从个人信仰、思维视野和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塑造和成就青年。在个人信仰维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为自身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机遇,进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承担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责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思维视野维度,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宗教、经济贸易等领域制造的各种摩擦和纠纷,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可以教会青年学生冷静思考,以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正确认识大国竞争,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既充满自信又能正视差距,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在知识技能维度,一旦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主动融“小我”于“大我”,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卡脖子”技术领域和技能人才需求短缺等问题,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优势,开展知识学习和技能钻研,积极弥补薄弱环节,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在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