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理论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作者: 庞世俊 缑文玉

摘 要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在县域范围内,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嵌入性理论中“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细化构建了“价值取向—县域文化—国家战略—县域治理—社会经济—个体发展—本质认知—表象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分析认为,文化嵌入性、政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和认知嵌入性是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据此得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县域内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底蕴和动能;以优化县域政治实践为重点,引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多元适应性;以改变县域职教偏见为痛点,多方合力弥补社会结构性缺陷。

关键词 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嵌入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4-0057-07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县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促进就业创业、培养技能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有益,也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嵌入性理论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和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嵌入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和路径。

一、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一)嵌入性理论的内涵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嵌入”由卡尔·波兰尼(K.Polanyi)首次提出,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之中,强调嵌入性概念应分析经济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关系问题。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框架,在社会学、组织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理解社会经济行动和社会关系的背景和环境,强调个体和行为是嵌入在社会和组织结构中的,而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嵌入性理论受到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交易成本理论的启发,该理论强调了交易双方的位置和关系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这与嵌入性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相契合[1]。嵌入性理论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1973年提出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指的是在社交网络中不太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弱关系对于信息传播、资源获取和机会发现等具有重要作用,与密切的关系(强关系)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2]。他指出嵌入性受到关系和网络结构的影响,提出了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的概念。格兰诺维特通过批判总是预设行动者独立于政治、文化及历史之外追求个人目标的经济学模型,即“社会化不足”,以及批判认为社会规范与思想能引导集体行为方向的模糊理论,即“过度社会化”[3],提出了“适度社会化”的嵌入性思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祖金(Zukin)和迪马吉奥(Dimaggio)通过强调理性的概念、企业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对嵌入性概念进行拓展,认为经济行为具有四种“嵌入性”特征,即“认知、文化、社会和政治”,提出了嵌入性可以分为结构嵌入性、认知嵌入性、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4]。

不同学者通过应用及创新发展嵌入性理论,形成不同的嵌入性分析框架。目前嵌入性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根据网络联系视角划分的“结构—关系嵌入性”,关注指向性角度的“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从宏、中、微观出发的“环境—组织间—双边嵌入性”[5]、聚焦企业内部运营和价值链视角的“业务—技术嵌入性”[6]等。学者们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导致这些框架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而是存在包含与重叠等关系,比如环境嵌入性包括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三者都属于宏观层次;而文化嵌入性又包含了微观层面的认知嵌入性;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分别相当于双边嵌入性和组织间嵌入性[7]。文化、政治、结构等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又可以细分,例如通过制度嵌入或行政嵌入来表达政治嵌入。

(二)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嵌入性分析框架

近年来,嵌入性理论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活动和经济活动,其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职业教育广泛嵌入并根植于社会网络结构中,并与社会网络结构相互作用,同时受其制约和促进。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社会网络强调行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更多受到主体所在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并非由主体自身属性产生的内驱力决定[8]。同理,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并非是由县域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是受到县域职业教育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认知等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文化—政治—结构—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进一步构建出“价值取向—县域文化—国家战略—县域治理—社会经济—个体发展—本质认知—表象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见表1。

县域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却是我国文化渊源最深的地域,也是农民聚集最多的地方,县域职业教育肩负着贯彻党的价值观以及县域文化传承的重任,再加上县域人口认知特点的独特性,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表象认知存在不稳定性,所以从文化和认知嵌入性分析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有其合理性。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突出。县域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高水平一体化的重要支点,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是边疆安全和民族融汇的重要支撑,是资源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县域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发展,使县域更好发挥战略作用的关键之一。因此,分析县域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和县域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嵌入性视角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文化嵌入性:价值取向和县域文化

文化嵌入性是指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共同信念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组织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关注这些因素对组织行为实现目标的促成机理,组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实践行为也有所差异[9]。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价值取向的贯彻和县域文化的作用,不同县域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我国所有县域的职业教育都要贯彻落实党的价值观,但在贯彻实践过程中也会因所在县域文化环境的差异而有自身的独特性。如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差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嵌入性指的是将党的价值取向和县域当地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中,使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党的价值观和地方文化相契合,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县域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优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滋养,实现教育公平,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职业发展的地域适应性。

人民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受益者,人民的满意度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同时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县域职业教育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加强与人民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一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帮助他们获得稳定的就业和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个人成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教育公平。注重公平和包容,不分贫富、不分地区、不论健全与残疾,为所有人提供平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会和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三是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四是文化融入。将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创新驱动。鼓励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六是持续发展。关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培养具有绿色发展意识的人才。七是国际化视野。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县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智慧结晶,是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县域职业教育与其相结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理性”“能力本位”“实用主义”等根植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灵性成长[10]。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应在精神上滋养学生,将县域优秀文化融入县域职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能力,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使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县域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获得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正确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政治嵌入性:国家战略和县域治理

政治嵌入性是指当地政治环境、体制和权力结构等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组织经济行为造成的一定影响,主要关注政治因素对组织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制约与促进该组织行为的某些政治特征(障碍或缺失)[11]。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嵌入性是指将政治理念和政治要求等融入到县域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对政治的融入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国家战略的贯彻和县域治理的特征对其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中。因此,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国家战略规划和县域政府的正确干预引导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国家战略规划方面,县域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四个方面的促进因素。一是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出了指导;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振兴。通过县域职业教育培养具备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县域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县域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县域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绿色人才、支持绿色产业、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环境治理等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县域职业教育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平衡人才分布、支持特色产业、促进资源共享、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县域治理方面,政府要把握县级独特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县级行政能力,调动多元主体发挥积极作用。县域治理是指县级行政单位通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县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县域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县级行政部门了解县域实际情况,清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县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确保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求相契合。推动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县域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这是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国家确立了“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权责关系[12]。在县域职业教育治理中政府扮演引导角色,学校和社会是主体和监督者。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和主动参与,提升办学主体自治能力,构建社会监督体系是打造县域职业教育多方协同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