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基础、发展桎梏与优化路径
作者: 王恒平摘 要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其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新型数字化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分析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从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判断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桎梏,提出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即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为主线,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为目标,推进教师教法变革。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桎梏;优化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强调:“数字教育正让更多优质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以教育公平增进社会正义。”由此可见,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技术发展正愈发驱动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数字化势在必行。
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6.1万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70.8万亿元。据《2023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江苏以信息化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技术革新和转化、促进就业创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苏拥有高职院校90所,在校生人数规模达89万余人。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江苏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排头兵,江苏需要更加专业、高效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予以支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江苏高职教育基本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形态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形成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高地。江苏作为数字经济强省和职业教育大省,如何“开辟新赛道,寻求新突破”,如何围绕数实结合做好职业教育发展新布局,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江苏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江苏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自觉承担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格局“第一方阵”的使命。一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印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教育系统数字政府建设目标任务,至2025年教育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达到100%,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切实推动教育数字治理系统变革和整体重塑。二是积极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正式上线江苏智慧教育平台,率先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一批优质课程资源,率先明确国家、省级平台贯通协同思路,率先遴选一批平台推广应用试点学校,扩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1]。三是推动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聚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需要,研制《数字经济人才引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以数字化人才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为客观掌握江苏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现实基础,本文选取江苏2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数字化转型关键指标进行统计。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要求积极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建设校本大数据中心、有序接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2]。截至2022年8月,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校园网校均出口带宽为156 Gbps2,比2021年增长9.09%[3]。快速稳定的校园网络覆盖,为“智慧校园”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学生开展网络泛在学习提供了稳定环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入选2021年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4],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入选教育部遴选的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建议名单[5],江苏省教育厅认定常州市溧阳市等30个区域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6],从“智慧教育支撑环境、智慧教育资源供给、智慧教学创新实践、智慧教育治理转型、智慧教育评价改革、智慧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建设方向打造智慧教育样板,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主题进行分析发现,以“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的共有68项,江苏4项,数量最多。截至2023年底,全国“信息化建设”标志性成果50强学校,江苏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占10个,排名第一。目前,江苏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100%完成了数据对接任务,为创建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夯实基础。
(二)专业数字化升级速度较快,资源建设丰富
据江苏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绩效总结报告显示,江苏省职业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意识强、速度快。全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均牵头制定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一是突出与企业技术同步,分层分类建资源。同步产业数字化升级步伐,对接关键岗位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按照国、省、校不同层级,校企一体设计涵盖专业—课程—工作任务—技术技能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截至2023年12月,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数达到897个(其中国家级51个);在线精品课程数达到7077门(其中国家级72门),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对接岗位生产实际,创新多类型教学应用场景。对接岗位生产过程,聚焦高端装备及复杂生产环节,充分发挥VR、AR、MR等虚拟仿真信息技术优势,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再现企业真实场景,创新多种类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应用场景,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如,苏州市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建设智能制造数字博物馆、开发虚拟现实(VR)智能控制教学生产线,服务智能制造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速铁路轨道故障、接触网磨损、防护林树木倒伏、道岔油润低效等铁路顽疾,开发极寒、酷暑、暴风等多种恶劣气候下“区间场景、桥梁场景、隧道场景、站内场景”多类型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在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难题的同时反哺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现场较为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项目云平台被上海局站段培训员工采纳使用。
(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有力支撑实训教学
江苏高职院校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针对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特殊困难的实训场景,定制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设备,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打造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为契机,通过模拟农业生产、设备农作等场景,开发了田间滴灌系统、精准农业航空应用、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四大主题12项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训开出率达98%,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为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农业和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智能设计与生产、智能管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场景体验、虚仿研创中心”五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支撑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截至目前,江苏省7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入选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三、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桎梏
本文采用混合式调研法对2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满意度进行分析。其中,每所高职院校平均访谈20名教师和10名管理人员,共访谈600人次,重点考察用数字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教学管理问题时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每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60名学生,共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8份,重点考察高职学生对数字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适应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正逐渐进入“深水区”,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字技术应用的形式大于实质”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桎梏。通过对每所高职院校满意度评价较低的5名学生和3名教职工进行详细访谈,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院校层面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尚不完善,不少学校“十四五”教育规划中仅设置数字化专栏、专项行动计划,或者是散落在规划各个部分中,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对数字化转型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匹配。在智慧校园建设部分强调硬件设备的投入,未见同步推进场景化软件系统的建设,容易存在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之间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导致数字化建设的低效,为未来系统升级带来困难。二是重数据积累轻智慧算法。江苏2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均通过了省级教学诊改平台的复核,应该说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与积累方面经验丰富,但缺乏根据各类应用场景设计算法,导致“数据丰富、算法贫乏”的现象,难以为教学管理服务提供个性化智慧决策。三是重显性成果轻隐性需求。在各校规划中存在不少学校追求专业资源库、虚拟仿真基地、在线精品课程的数量以及配套数字资源的丰富程度、获奖等级要求,各类资源之间关联性研究、师生内生需求的研究不足,使用的方便度、对口度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生态。
(二)教师层面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明确界定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7]。对江苏省2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调研发现,教师数字化素养存在三方面典型问题。一是技术不新。教师对ChatGPT、虚拟现实(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工具与软件的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多依赖公司,独立创设优质数字资源的制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二是实施不精。不少教师仍然存在传统教学中凭借经验进行教学干预的滞后性问题,在实时获取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动态分析行为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合理预判未来学习状况方面本领不足,辅助教师提前实施针对性干预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评价不准。针对传统规模化、标准化、粗放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不少院校教师主动求变的意识不足,如何有效掌握从教学大数据中实时精准绘制个体数据画像,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促进大规模、统一化的教学向个性化、人性化的精准教学转变的能力有所欠缺。
(三)学生层面
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45年左右,有50%的工作将被AI替代,并同时在教育领域创造出大量专业和学科,对教育课程和专业设置、人才素养评价提出新要求。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23》显示,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商业智能分析师、数据科学等大数据相关职位的需求增长最快。调研发现,江苏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虽然招生生源分数较高,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待数字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欠缺,创造性思维、技术素养、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等通识素养不高,存在利用数字技术辅助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
四、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路径
教育数字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在改变、重在过程。数字化转型重点在于“转”,“转”就是要根据数字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化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内部治理、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施教育系统性变革,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一)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1.从“重技术”到“重素养”,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懂专业、精数字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面临调整。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新业态、Sora随时生成的数字场景,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产生深远意义与影响,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中成为核心和关键。各高职院校应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培养专业技术强、具有数字化思维和数据驱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与规格。2024年初,南京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精心设计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并定于2024年9月面向本科学生开设。建议高职院校借鉴这一做法,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设置《人工智能导论》《Python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信息类通识课程,强化高职学生的数字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要明确要求教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强化应用。高职院校可以多部门联动实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计划,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以培训为手段,创新实施路径。如增设“机器人”数字素养提升类社团和第二课堂;专项开展大学生“数字技改”创新项目遴选与开发;各类大赛应增加数字化的要求等,不断创新数字化教育供给资源与模式,服务学生数字意识、数字能力和数字意志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