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伦理困局及破解

作者: 杨淑萍 苏超举 朱星辰

作者简介

杨淑萍(1970- ),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大连,116029);苏超举(1993- ),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通讯作者

朱星辰(1993- ),男,辽宁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大连,11602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所面临的复杂境遇及其教育应对研究”(19YJA880072),主持人:杨淑萍;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机理及铸牢路径研究”,主持人:朱星辰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数字化管理下的隐私泄露风险;数字鸿沟下地域发展失衡;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数字暴力现象;教育资源数字化下知识产权纠纷等伦理问题。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收集的广泛性与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数字化转型的不平等性与不充分性、数字监管力量的缺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等。破解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伦理困境需从制度完善与数字素养提升双重路径切入,通过提升“数字化技术”使用者的伦理意识、以优质均衡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数字化技术使用中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教育之间的平衡等方式营造高职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提升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品质。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伦理困境;数字鸿沟;数字暴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7-0020-06

教育数字化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转型模式也将重点过多地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本身,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1],这也引发了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诸多争议。因此,化解这些伦理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亟待应对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缘起与内涵

(一)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缘起

技术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驱动力,每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对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技术代际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四个阶段[2]。近些年来,由于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被进一步推到了数字化时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活动与当代数字技术的一种融合,是教育活动形态和数字技术之间的独特关联[3],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远程教育也随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方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门槛,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4]。其次,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诞生使得当下社会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这也促使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在整体上做出相应的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最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效率的大幅度提升[5]。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多种形式的教学,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育方式提供灵活、便利的条件,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总体来说,数字化转型创新了教育的形态和生态,驱动教育提质增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教育数字化转型表现为将数字技术融入人类教育领域,以转变教育的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代表着数字技术与教育活动整合后教育信息化的更高阶形式。目前为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换阶段,即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管理的各要素和各环节。第二阶段是初步转型阶段,即重组和改造、转换和提升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结构,从工业化的支撑体系转到信息时代的动力结构。第三阶段是全面转型阶段,即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和全领域的改革,构建教育新生态[6]。而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形成较为清晰和统一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步相随。从此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和全领域的运用,是高等职业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向数字化教育模式的全面转变。这一过程包括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等多个方面,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包容开放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是指教育管理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发展,包括人才培养过程、教育组织与活动、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各类教育应用场景以全新的数字化方式重构[7]。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传统学徒式的教学手段,结合优质慕课、模拟仿真实验等方式进行数字教学。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是指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水平,升级传统技术设备和系统,按需配备高清互动、虚拟仿真、智能感知等设备,打造新型职业授受环境[8]。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突破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割,以缩小教育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伦理困局

(一)数字化管理下的隐私泄露风险

隐私保护是指对私人信息进行保护,以防止其被不当收集、使用、存储或传播的一系列措施。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数据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9]。个人数据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社交媒体账户、健康信息、财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组织和个人用于商业目的、社会工程、广告投放,甚至违法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平台通过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以便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但同时也可能对学生的隐私造成威胁。其一,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数字化管理时,会对在校生相关的个人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这一过程会涉及学生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在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教育平台和其他教育技术工具时,会产生大量的行为数据、个人信息和学术成绩等。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能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个人身份信息、学习习惯、学业表现等。如果这些数据未经妥善保护,就有可能被滥用、泄露或不当使用,给学生的个人隐私带来风险。其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数字化带来了个人数据的共享和交叉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通常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教育科技公司或其他机构进行数据共享,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管理。然而,这种数据共享可能会导致学生数据跨界流动,从而增加了数据滥用或不当处理的风险。如果教育机构在数据共享过程中未能确保充分的隐私保护和合规性,学生的个人隐私可能会受到侵犯。其三,在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时,技术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也是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在此期间,需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应用等。然而,这些技术和设备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容易遭受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如果教育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未能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个人隐私就可能会受到侵犯。

(二)数字鸿沟下地域发展失衡

数字鸿沟是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同群体之间数字技术使用和获取能力的差异,导致信息和教育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不平等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手段提供多样表现形式和便捷通道,但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数字鸿沟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方式数字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多样且突出,主要包括技术和设备的不平等、数字技能和知识的不平等、数字服务和内容的不平等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警惕两个层面的数字鸿沟加剧。其一,从数字化技术对教育方式的介入水平看,随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类型智能终端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方式介入层面的鸿沟看似正在逐渐弥合,但实际上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水平在发达地区较高,而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性地此消彼长,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差距,出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技术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其二,教育方式数字化的应用与进步需要一定思想观念的引领[10],教育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硬件或教育设备的迭代更新,更是以技术理性为引领的一系列复杂方案和文化的转型。也就是说,教育方式的数字化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新视野、新理念、新理论和全新的政策组合工具[11],才能维系和延伸数字化的生命力。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背景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数字素养不同,对教育方式数字化转型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也不同,这也是教育数字鸿沟产生的逻辑基础,也被称之为“数字达尔文主义”[12]。

(三)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数字暴力现象

数字暴力是指在互联网或数字化环境下,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手机等数字工具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包括言语攻击、恐吓、侮辱、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网络诈骗、色情、暴力恐怖等形式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也可能对个人的社会形象、名誉、财产造成损失。由于数字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特点,数字暴力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也更加普遍和频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环境数字化下,数字暴力是需要重点防范的数字风险。其一,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使学生更容易成为数字暴力的受害者。随着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学生在线上平台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在虚拟空间中,学生、教职工可能会遭受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侮辱、恶意诋毁等暴力行为对职校生和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和辍学等严重后果。其二,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使得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更加容易传播,进而加剧了数字暴力的发生。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容易受到不准确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影响,可能导致对个人声誉的损害,进而引发仇恨言论、人肉搜索等暴力行为。这种数字暴力对于受害者的社交关系和自尊心造成伤害,也会影响教育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其三,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还可能加剧职校生之间的竞争和压力,从而加剧数字暴力的风险。在线平台上的互动和评价系统可能会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焦虑情绪。在这种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下,学生可能会采取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来伤害竞争对手,甚至进行网络暴力。

(四)教育资源数字化下知识产权纠纷

知识产权是指知识和创造性作品的产权,是对一种创造性思想或成果的控制权,以及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工业设计、地理标志等各种形式的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创作者和创新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它赋予创作者和创新者对其作品、发明或设计的独家使用权,防止他人未经授权的使用、复制或盗版。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相应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使得教育资源可以更容易地被存储和传播。职业院校或机构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远程学习等方式将课程内容共享给更广大的学生群体,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在提升资源存储和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催生出一系列的利益链条,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相关数字教育资源很容易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引发知识产权争议。其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人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经由数字化平台获取和使用免费教育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版权争议的风险。由于开放授权的性质,部分教育资源可能存在盗版、未经授权的二次创作和商业利用等问题,导致原创作者和教育机构的知识产权权益受到侵害。其三,数字化转型下,在线教育平台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的托管、传播和交流等服务。然而,在线教育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可能被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使用,或者被他人非法复制和传播,从而侵犯教育机构和教师的知识产权。其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学生作业和研究成果的在线提交和共享,但也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学生可能面临作业抄袭、未经授权引用他人作品和研究成果的情况,违反了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原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