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作者: 郭文强 曾鑫 雷明 尹凤至 韦星羽
作者简介
郭文强(1975- ),男,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管理(乌鲁木齐,830012);曾鑫(2000- ),女,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雷明,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天池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尹凤至、韦星羽,新疆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边疆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的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23XMZ060);新疆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及实现路径”(21BGL098),主持人:郭文强
摘 要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是激发乡村内生性力量的关键举措。基于西北地区五省(自治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趋势分析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两系统协调演进关系定量测定。研究结果发现: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递增趋势且具有“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空间布局特征;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协调互促作用愈加显著,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区域间协调发展建议:改革教育模式,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创新氛围,吸引人才回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乡村价值。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地理探测器;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53-09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力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的问题在振兴农村,并就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做出了重要部署。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乡村振兴,职业院校作为直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平台,依托其培养乡村多元建设人才队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西北地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激发改革创新,是产生乡村内源性动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乡村振兴作为政策驱动力,可以为西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硬性条件以及资源帮助等,进而促进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大以及质量提高。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攻克西北地区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
基于两者现有关系,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政策解读以及价值等理论研究,第二类是针对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关于两者之间的理论研究,首先是两者的关系解读,职业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1],以提升内生动力形式促进乡村振兴[2],并且两者之间需要构建一个耦合机制实现从单向服务转变为互助共促系统[3]。其次,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政策、路径价值等方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多注重于教育质量、人才供给等方面[4];还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发现存在的现实困境,即教育体系不完善、资源匮乏等问题[5],还有基于共生理论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办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6],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关于实证研究,针对职业教育的促进效果测算,有学者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发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并且贡献率为16.19%[7],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效果最显著[8];针对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赵红霞等学者测算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五年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9],叶蓓蓓等对我国所有省域的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10],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11],还有学者利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我国西部八省(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12]。
综上所述,关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研究逐渐细化和深化,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缺乏对典型区域的分析,没有对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时空特征的细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也鲜有对其驱动因子的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培育青少年职业技能以及成年人技术培训的发展责任,直接对接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基于此,通过构建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趋势面分析法以及耦合协调模型评价其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测量影响其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以期为实现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助力西北地区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概况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青海省、陕西省五个省(自治区)。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植被稀疏、气候干旱,土地总面积为304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32%,2021年末的常住人口为10352万人,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34%,2022年西北地区五省的GDP值为70395.3亿元,约占我国GDP总值的5.85%。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自然环境较特殊、历史欠账过多等原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仍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从中等职业教育功能视角来看,其作为培养兼具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直接与产业结构对接,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教育内部结构来看,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到,应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基石,强调其基础性作用。虽然我国现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要实现产业兴、生态美、治理强、人民富、乡风淳的乡村多元发展局面,建成现代化农业强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因此,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厘清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可以为探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图1 研究区域示意
注:本图根据自然资源部提供的审图号为GS(2022)187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下图6同。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为综合测量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关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维度指标,再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及有关地方政府文件,再借鉴现有文献[13][14]的研究成果进行参考和更新,最终得到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尝试建立了乡村振兴的评估指标体系。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关研究大多是关于教育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还需加入教育的办学条件[15]、规模[16]以及质量[17]用于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再基于已有文献以及有关地方政府文件中提到有关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乡村紧缺人才方面的内容,最终完善更新形成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面板数据选择层面,综合考量了数据的可得性、科学性等多项原则后,选取2011-2021年的相关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相关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国家统计局,其中存在的指标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计算补充。
表1 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目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指标属性
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规模 学校数 所 ﹢
每十万人口中职在校生数 人 ﹢
师资队伍建设 生师比 / -
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 / ﹢
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 / ﹢
教育质量 学生职业能力 / ﹢
教育吸引力 / ﹢
教育经费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 元 ﹢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 元 ﹢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 元 ﹢
办学条件 生均校舍面积 平方米/人 ﹢
生均图书册数 册/人 ﹢
生均计算机数 台/人 ﹢
生均多媒体教室数 间/人 ﹢
生均固定资产值 万元/人 ﹢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
农田节水灌溉率 % ﹢
生态宜居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森林覆盖率 % ﹢
供水普及率 % ﹢
生活垃圾处理率 % ﹢
乡风文明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
乡镇文化站 个 ﹢
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平方米 ﹢
学龄儿童入学率 % ﹢
治理有效 村庄选举登记选民投票率 % ﹢
村庄规划及整治占全部行政村比例 % ﹢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
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张 ﹢
生活富裕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万人 ﹢
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 辆 ﹢
农村贫困发生率 % -
(三)研究方法
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同量纲以及测度量级的影响,为了消除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考虑到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所有指标数据均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并利用熵权法即客观赋权方法,根据信息熵的大小[18]计算指标权重。
1.综合发展评价模型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科学测量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每一年的发展水平,相关的综合评价函数如下所示:
Vi=∑mj=1 Wj X'ij (1)
Ri=∑tj=1 Wj X'ij (2)
其中,Vi、Ri分别表示第i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指数,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2.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定量反映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反映两者关联的强弱程度,借助耦合度C,其值越大,表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差,具体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参考张建威[19]等相关学者的研究,建立本文耦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i表示第i年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指数,Vi表示第i年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指数,Ri表示第i年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指数。
表2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度等级标准
C值 0 (0,0.3] (0.3,0.5] (0.5,0.8] (0.8,1] 1
耦合等级 严重失调 低耦合水平 颉颃耦合 磨合耦合 高水平耦合 最佳耦合
为进一步衡量两系统之间的耦合良性程度,即用来反映乡村振兴与中等职业教育两系统间协调共振、互促作用的影响程度,避免“伪耦合”所形成的误差,借助耦合协调度D用来表示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D值取值范围为[0,1],值越接近0代表系统越混乱无序,反之越接近1代表两者的发展越协调共振。具体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