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作者: 李隽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0

作者简介

(1976- ),女,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连云港,222006)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供给侧改革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优化和内涵建设研究”(B-a/2016/03/33),主持人:李隽、吴波

摘 要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服务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办学层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专业建设与地区产业集群和区位优势不匹配、社会服务能力与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契合、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与沿海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创建高职本科、建设海洋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62-06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兼具教育性质与经济性质。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切实服务经济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5月1日,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江苏沿海地区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1]。“加快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已成为江苏“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明确目标。然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整体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均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抓住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围绕“一体化”“高质量”“海洋特色”和“协同创新”全面发力,加快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沿海地区是指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所辖区域,海岸线全长954公里,海域总面积3.75万平方公里,陆域总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1904.80万人。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北翼,同时还和陇海兰新线交会,战略地位重要。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使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潜力巨大。自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22》,2021年江苏沿海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72.2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8.37%,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3%,超出江苏省平均增速2.33%。2021年,沿海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2227元,同比增长10.86%。经济增长的同时,当地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618.91亿元,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9669.81亿元,同比增长13.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0083.53亿元,同比增长9.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7.645.247.2,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3.14亿元,同比增长16.92%;实际利用外资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30%。

尽管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却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2021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6364.20亿元,均值为8951.09亿元,除了南通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盐城、连云港与全省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连云港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均值的41.65%。2021年沿海三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222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7039元。由此可见,江苏沿海地区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加速隆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江苏沿海地区共有10所高职院校,其中南通有5所、盐城有3所、连云港有2所。10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国家示范校、1所国家骨干校、6所江苏省示范校、3所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民办校,见表1[2]。根据10所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2022年江苏沿海三市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约10万人,教职员工总人数为5855人,其中4804人为专任教师,35.41%的专任教师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8.29%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总体来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为服务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适应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10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覆盖了教育部2022年9月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简介》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为89.47%。江苏沿海高职院校大多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并且具有一定特色。专业优化顺应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总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积极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有效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适应性

(一)办学层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当地产业结构不断加快升级和优化,服务“三新一高”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变革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人才供给明显不足,而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

截至2021年末,南通市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为51.33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1056人。盐城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34.7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800人。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9.5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778人。沿海三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而且,目前沿海地区的10所高职院校均是职业专科院校,只有少数优势专业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每年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总计约2.7万人,且大多数专科毕业生无法直接进入高级技术技能型工种序列,只能进入中级工甚至初级工序列。另外,沿海三市目前仅有本科院校7所,其中民办院校3所。南通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5所学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5所学校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供给量远远满足不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沿海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升办学层次,加速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专业建设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区位优势不匹配

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部署、同升级、同发展,促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发展等环节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3]。根据沿海三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连云港要重点打造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中华药港”;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材料产业基地。此外,连云港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南通要在提升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新型海工装备、高端家纺、精品钢等优势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联动,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形成新增长点。盐城要加大力度集聚发展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通过承接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产业转移,做大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同时推动现有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然而,对照表1可见,目前沿海三市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与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契合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连云港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落后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亟需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发展方向,构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

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海洋资源禀赋富有特色,“一带一路”、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要倡议和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叠加,沿海地区已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然而现实中,江苏沿海地区相对落后,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并且沿海三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沿海地区应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海洋药物研发中心;加快推动海洋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和海洋牧场建设等。对照10所沿海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群建设,见表1,除了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3个专业群与海洋经济紧密相关,其他院校涉海专业很少,更谈不上对接海洋新兴产业。沿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体现沿海区位优势,海洋特色专业建设比较薄弱。

(三)社会服务能力与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契合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技术技能培训以及培养全民终身学习能力。

根据《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按照高职院校基础贡献、技术贡献、培训贡献、专利贡献4个维度,结合学校服务贡献案例,全国遴选出60所服务贡献典型院校。江苏沿海地区仅1所入选(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而且,根据江苏沿海10所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2022年沿海10所高职院校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款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3所,纵向科研经费到账款和技术到款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1所,有2所学校的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为0,有4所学校的技术产权交易收入为0。由此可见,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偏低,学校的科研水平不高,沿海高职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亟需提升。此外,从职业培训角度看,10所院校主要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农民工、小微企业、社区下岗职工、社区教育培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但职业培训规模偏小,无法为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

(四)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与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以深入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沿海地区要“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目前,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整体在江苏省相对落后,三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沿海地区急需构建“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以适应“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

沿海三市高职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南通的高职院校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国家示范校、1所国家骨干校,并囊括了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的3所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盐城3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省级示范校,连云港2所高职院校发展相对滞后。沿海三市高职院校不仅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还存在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地域产业特色,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沿海三市目前都是按照本市发展需求制定职教规划,市域间缺乏交流和合作,且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学校内在自主一体化发展的原动力缺失,导致江苏沿海地区整体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因此,一体化发展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整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资源,对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设备设施、人才培养标准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错位分工,从而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扩大规模经济,实现总体规模与内部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