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上海路径

作者: 胡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上海路径0

作者简介

胡兰(1983- ),女,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职业与成人教育评估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评估(上海,20003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学体系研究”(22JJD880019),主持人:程亮

摘 要 高质量教育评估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实践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是以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直接要求。为有效解决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怎么评”“评价结果怎么用”等关键问题,上海树立新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评价观,研制了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构建多主体写实记录评价、纪实报告全面呈现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全过程常态实施的区域性学生评价运行机制,开发具有综合功能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经多年实践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普遍大幅提升;教师潜心育人、因材施教的教学氛围越来越浓厚;职业学校内在发展动力得到提升,有效推动高招制度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市场供需适配。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68-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1]。近年来,高质量教育评估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改革学生评价作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开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是以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直接要求。为有效解决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怎么评”“评价结果怎么用”等现实困境,上海市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作为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上海路径,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

如果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算起,高中学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践已20年有余。与政策的强烈呼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2]。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更少。在中国知网上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2180条检索结果,其中职业教育的检索结果为281条(截至2023年)。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主要在意义、价值讨论上,部分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案与标准的研究,大多以宏观、笼统的概述居多[3]。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方面。

(一)评价内容偏狭:过于偏重学业成绩,“唯分数论”不利于中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评什么”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问题。由于长期受普通教育学生评价的影响,传统的中职学生评价重单一智育、轻多元智能,重分数、轻综合素养,重共性发展、轻个性发展。过度关注“智力素质”,对身心素质、创新素质,以及影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关注不够[4],忽视难以量化的道德人格层面的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素质等。这种“唯分数论”“唯知识论”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成才,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评价方式简单:以考试为主,忽视中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

“怎么评”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问题。传统中职学生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倾向于简单地采用考试手段(含证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关注少。以现有多数地方职教的招生考试为例,对中职学生升学等的招录方式与普通教育系统趋同,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文化科目考试方式,录取依据也多是文化科目考试成绩,没有将学生技术技能等素养作为职业院校招录的重要依据,没有体现出职教类型特点,影响了职业院校招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评价主体单一:缺少行业企业等社会参与,不利于社会综合选拔人才

“谁来评”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问题的一部分。传统中职学生评价主体单一,一般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负担重”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引发诸如消极应付、突击操作、虚报材料、千人一面等问题[5]。甚至还有将教师窄化为班主任的情况,评价均由班主任“承包”,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超重,而其他学科教师或管理人员则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被“边缘化”[6]。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学生、行业企业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中职学生,也会造成评价实施困难度加大。

(四)评价功能窄化: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等多重功能发挥

“评价结果怎么用”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受传统学生评价强调甄别、选拔功能的长期影响,以及评价结果使用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中职学生评价功能单一,多局限于鉴定功能,轻改进与发展,容易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造成“分分必较”,远离了“育人”本质。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改进等多重功能发挥不足,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校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综合素质评价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生群体的评价体系,需要从问题入手,深入研究构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且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独特评价体系。

二、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上海路径

2014年,上海启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同步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当地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针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整体设计、多方论证等综合施策,提出了区域方案,启动了改革探索。2016年,在前期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市层面铺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国家部署,在市教委的统筹下,立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学校回归育人本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

(一)树立了“一核心两维度”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评价观

评价观事关评价实施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根本上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因此须以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为指导。上海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中职学生特点,紧紧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创新形成了“一核心两维度”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评价观。其“核心”指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以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横向维度”建构多部门协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理念和路径。“纵向维度”将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区、行业)、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信息采集验证形成闭环。

(二)多元利益相关方共同设计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研制科学的评价指标框架,上海紧扣职业教育特点,广泛采纳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指标体系研制组。研制过程中,上海市特别重视发挥行业企业评价主体作用,将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道德与公民素养、技能与学习素养、运动与身心健康、审美与艺术素养、劳动与职业素养五大模块二十二项指标,外加一项自选特色指标[7][8]。五大模块对应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中:道德与公民素养模块主要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党团等德育活动、国防民防等情况,共六项;技能与学习素养模块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关课程及实习(实训)成绩,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情况,共五项;运动与身心健康模块主要反映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特长项目,重点记录学生体育素养测评结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体育特长项目、体育比赛项目等情况,共四项;审美与艺术素养模块主要反映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表现能力、艺术比赛项目、艺术特长项目、参加学生艺术团队等情况,共三项;劳动与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反映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重点记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参与和表现等情况,共四项。此外,设置学校特色指标由学校自行选择并经市级评审通过后进入评价平台,在五大基本模块基础上,给予学校和学生展示个性特点的空间。上海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该指标体系兼顾了与同年段高中学生的共性,军事训练、国家体质检测等指标内容与高中学生基本保持一致。同时,这一指标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学生的职业志向,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的表现,以及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其全方位反映学生实际发展状况,突出品德修养评价,将体育、美育、劳育与智育并重,改变了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顽疾。同时,基于表现性评价理念,以学生优势和特性记录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在优势领域充分发展,达成个性化成长与多样化成才目标,将平面的中职学生个体丰富为立体的个体。

指标模块 重点内容 记录评价要点

一、道德与公民素养 爱党爱国

理想信念

诚实守信

仁爱友善

责任义务

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 1.军事训练

2.国防民防活动

3.党团等德育活动

4.参与社团活动

5.先进荣誉称号

6.违纪违规

二、技能与学业素养 兴趣态度

方法习惯

知识技能

问题解决 1.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学习

2.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证书

3.专业证书获得情况

4.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表现

5.双创与科技活动情况

三、运动与身心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习惯

身体机能

运动技能 1.体育素养/体质测评

2.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3.体育特长

4.体育比赛

四、审美与艺术素养 艺术欣赏

艺术表现

艺术素质 1.艺术比赛

2.艺术特长

3.参加艺术团队情况

五、劳动与职业素养 劳动认识

劳动态度

劳动能力

职业素养

职业精神 1.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

2.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3.参加生产劳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