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内涵特征、生发逻辑和实践路向

作者: 姚远 刘刚 刘贤锋

作者简介

姚远(1981- ),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常州,213164);刘刚(1980- ),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合作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刘贤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共享工厂’育人体系研究”(20YJC880061),主持人:楼竞

摘 要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任务提出后,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逐渐清晰,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呈现出空间上的地域特征、方法上的场域特征、要素上的集聚特征、结果上的共赢特征。宏观层面上的共轭逻辑、中观层面上的耦合逻辑和微观层面上的协创逻辑等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逻辑框架。需要从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紧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创新实践方面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关键词 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30-06

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基于产业园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申报和建设模式。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进一步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列于11项重点任务之首,标志着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研读文件不难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展现出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市域为空间范畴,以产业园区为改革场域,促进“产”“教”两大主体深度融合的政策取向,即强调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一体化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园区提质扩容和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加快形成产教融合共生的良性生态[1]。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中国知网中以“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联合进行搜索,发现研究成果仅有28项。虽然一些学者运用案例分析法,论述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联动机制的基本思路[2];或者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论述了面向产业园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路径[3];或者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论述了构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主体精准对接、系统融合的模式[4],但是,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成果的关联性不强,尚未构建起基于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完整理论框架。因此,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开展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特征

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内涵特征的研究涉及到“产业园区的内涵”“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以及“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特征”等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园区的内涵及主要学说

产业园区(Industrial Park)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业园区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

当前,关于产业园区的相关学说主要包括场域说、要素集聚说、政策工具说、组织机制说等。场域说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为代表,认为产业园区是为了促进特定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划定的设施完善、服务配套、集中布局并以生产性、经营性和区域性特征为主要目标的区域。要素集聚说认为,产业园区的本质是生产要素与产业资源在特定空间内的聚集。同类型的相关企业在特定空间内聚集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汇聚大量产业链相关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形成聚集优势,实现产业集聚效益[5]。政策工具说认为,产业园区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有地理界限的特殊环境,是区域开发的政策工具[6]。组织机制说认为,产业园区不仅是一种场域,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组织机制[7],是在政府主导下,政行校企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合作和共享资源的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并形成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产业园区的类型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从简单的工业园区和技术开发区发展到现在的创新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双创示范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组织机制也在随之不断发生进化。以上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园区的属性、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

综合以上关于产业园区的主要学说,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语境,可以认为“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指在产业园区这一特定场域中,以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核心链条,将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需求连接起来,利用产业园区的资源禀赋等有利因素,推动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服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产业园区甚至是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从形式上看,要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载体及合作机制,更好发挥各方效能,拓展合作链条,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从内容上看,要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打开多元办学格局,主动走出校园、融入产业园区,改革办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满足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

三是从方式上看,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是从目标上看,要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的平台和资源等优势,改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而院校分散的状况[8],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形成一种产业园区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实现政府、职业院校、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共赢。

(三)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特征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因其特定的空间、场域、要素、目标导向等而形成鲜明的特征。

一是空间上的区域特征。产业园区是改革发生的区域空间。区域发展理论阐释了地域内各种因素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解释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指出,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产业园区内,地方政府更容易因地制宜地推动相关职业教育改革项目,满足产业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的产业升级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教育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在产业园区内,特定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对特定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受到这些产业需求的影响,更加着力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该理论强调,资源配置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园区内的职业教育改革将促使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更加集中地服务于产业园区的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该理论还强调地区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与产业适配程度,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含量、降低运行成本,有效增强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方法上的场域特征。“场域”学说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实践都是在某种“场域”或“场合”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进行的。“场域”学说揭示了社会实践是如何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场域中的互动、竞争、合作等社会实践来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借鉴“场域”学说,可以认为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政府等相关组织在产业园区这一特定社会环境和产教融合场域下进行的互动、竞争和合作的活动,其本质上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追求价值增值的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过程[9]。基于这一理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相关组织将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竞争与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教融合场域促使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和政府等组织的沟通和协作更为密切,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更加关注政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更好地面向未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是要素上的集聚特征。产业园区在要素上集聚的特征使得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的资源要素更为集中地在这个特定区域内进行整合和优化,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利保障。第一,产业园区是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点区域,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齐备,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第二,产业园区内实训设施、科研设备以及技术、资金等齐全,能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和条件保障。第三,产业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为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第四,产业园区内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氛围浓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及时为产业园区其他组织共享,提高产业园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集聚到这个区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集聚效应。

四是结果上的共赢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是要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寻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要素集聚增益效应的作用下,产业园区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场域,促使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共享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实现共赢奠定良好基础。此外,人力资本理论指出,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根据这一理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使得产业园区内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政府、行业、企业教育投资的回报者,不仅提高了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为产业园区内的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而地方政府通过支持和推动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

二、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发逻辑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生发逻辑表现为宏观上的共轭逻辑、中观上的耦合逻辑以及微观上的协创逻辑。

(一)宏观层面上的共轭逻辑

共轭是指将不同领域或要素相结合,产生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效应或价值。这种结合通常发生在同等层面上,需要不同领域之间的要素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联合,才能形成一定的互补或协同效应。事物之间形成共轭状态将产生新的优势:一是共轭体系结构相对稳定、要素联系紧密、整体功能协调、对环境适应性强;二是共轭状态是动态存在的,可以由某种状态进阶到下一个更高层次[10]。

产业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产业园区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同目标,目标的趋同性是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两个不同领域实现共轭的前提和关键。然而,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受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利益的制约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主要受教育规律和社会效益的制约和推动,两者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难免存在一定偏移,“融而不深”“校热企冷”等产教脱节情况就会出现。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单靠“产”或“教”单方面的努力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化解这些矛盾就需要兼顾产教双方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改革和发展利益的互惠共享,共轭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共轭关系一旦形成将建立起一种稳定而紧密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引导产业园区内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知识、人才等要素重新整合,促进产业和教育之间从相互配合到紧密合作再到相互依存、融合共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