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型高校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
作者: 侯长林 张秀 李世梅摘 要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是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处理好职业型高校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关系的关键,其能够确保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能够使职业学科建设发挥其应有的支撑性作用、能够在比较中凸显职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色。为此,应树立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理念;确定重点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及其相应优先发展的职业学科领域;发挥课程建设在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完善有利于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的组织架构;建立有利于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机制。
关键词 职业型高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职业学科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
由于职业型本科高校的诞生,我国职业型高校学科与专业共存的时代已经来临[1]。之所以引入学科概念,不仅是职业本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包括职业专科高校在内的所有职业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此,别敦荣认为:“如果高校办学眼里只有专业,没有学科,其教育水平可以达到底线的合格质量,但若要达到高质量,则是绝无可能的。”[2]这也就意味着,除只想守住底线合格质量的职业型专科高校以外,要想高质量发展的职业型专科高校都迟早会冲破只抓专业建设的单极化发展模式的桎梏,还学科建设以应有的地位。因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两大基本建设,缺一不可。这是整个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只不过,职业型高校主要抓的学科建设,既不是研究型高校主要抓的基础学科建设,也不是应用型高校主要抓的应用学科建设,而是具有职业高等教育类型特征的职业学科建设。总之,职业型高校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共存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不会逆转。
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共存,将改变我国职业型高校只有专业建设的现状。这对职业型高校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职业型高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学科建设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专业建设的空间,甚至会出现学科与专业“两张皮”的尖锐矛盾。而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就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是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学科与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学的文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四科时期,即这四科教育是学科专业教育最早的雏形,但是学科专业教育的真正产生,则是在中世纪大学后期,尤其随着近代人文和科学知识进入古典大学,使课程发生分化,才最终催生了大学学科与专业的诞生。学科与专业是大学的两个不同范畴,学科是学术的范畴,专业是教育的范畴,专业和学科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专业可以涉及多个学科,同一学科也可以分设多个专业[3]。但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非常紧密。为此,才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其内涵主要是指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规划或将学科建设纳入专业建设规划,使学科成为专业建设的“动力源”,并通过政策、制度等要求,形成两者优势互补的联合体,促使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即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4]。简言之,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就是指把学科与专业放在一起进行建设,即在专业建设中兼顾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兼顾专业建设,使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生成机理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之所以能够进行,有其内在生成机理。一是生成的目标:基本相同。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这些基本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学科与专业建设来实现的,因而加强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建立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调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5]。二是生成的基础:基本一致。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还在于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相近的基础。这种相近的基础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链条。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使用知识,即学科与专业处在共同的知识链条上。另一方面是教师团队。学科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组织方式”[6]。因此,就大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科建设就是教师团队建设。专业建设首先需要的也是教师团队。无论是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团队,还是从事专业建设的教师团队,都需要重视科学研究方向的凝练,都需要重视研究平台的建设。这些联系为学科与专业进行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或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生成的功能:汇聚资源。推动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还可以将分别用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资金汇聚在一起共同使用,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这对于一些办学资源不足的高校作用更大。因为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效益”[7]。所以,各高等学校“有必要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纳入到整个‘学科—专业’建设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8]。四是生成的旨归:相互促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旦形成,其结果即旨归将达到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影响学科建设,助推学科水平的提高[9]。即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培养人才的基地,以此推动各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10]。世界一流或著名大学学科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只有专业而不建相应学科或只有学科而不建相应专业的情况比较少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虽然有矛盾与冲突,但是总体上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学者认为:“任何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都取决于其学科水平,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11]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逻辑推理看,既然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是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实,还不仅仅是逻辑推理,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曾指出:“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逻辑起点是岗位、产业。”[12]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专业有为职业岗位及其产业服务的特殊要求。而职业学科主要就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而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即“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职业研究并利用其研究成果解决职业岗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科。”[13]职业学科是围绕职业岗位建知识体系,职业教育专业是以职业岗位为逻辑起点,两者都与职业岗位紧密相连,都为职业岗位服务,共同推动职业的进步与发展,即两者的逻辑指向是一致的。这为两者的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指出,职业教育也要讲学理,要看职业教育“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教学规律”[14]。如果说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一体化建设是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在推进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自觉遵守,否则,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型高校构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
职业学科进入职业型高校,必然要与职业教育专业发生关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其结果将主要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理不好,则会相互内耗,即对两者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2021年,笔者曾提出在职业型高校“明确以专业为重点、学科是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15]。最近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除与笔者类似的观点——在职业型本科高校“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适当发展职业学科”外[16],还有职业型本科高校应该“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的看法[17]。笔者在对职业型高校的实地考察中还发现,某职业型高校还简单借用研究型高校“学科是龙头、专业是依托”的理念。这些看法和理念虽然体现了职业型高校对学科的认同,但把学科的地位提得过高,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为了使职业学科概念能够顺利进入职业型高校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职业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明确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发展逻辑。
(一)能够确保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高等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需要通过专业建设来完成的,更何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中职业型高校对专业建设最重视,并且卓有成效。所以,在职业学科与职业教育专业一体化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动摇专业建设原有的重要地位。而构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有利于巩固已取得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成果。我国职业型高校尤其是职业型专科高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专注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教育部开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已经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包括专业建设计划在内的学校被评为“A”类,评级为“优”;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包括专业建设计划在内的学校被评为“B”类,评级为“优”;有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26所包括专业建设计划在内的学校被评为“C”类,其中评级为“优”的21所、“良”的5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26所专业群被评为“A”类,评级为“优”;有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59所专业群被评为“B”类,评级为“优”;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56所专业群被评为“C”类,其中评级为“优”的30所、“良”的26所。此外,还有一批省级“双高建设计划”职业型专科高校的专业及其专业群也有比较高的建设水平。总之,职业型专科高校在职业教育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建设成果在引入职业学科概念的过程中只能进一步巩固,绝不能被削弱。而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中的“重点”是职业教育专业而非职业学科,既然职业教育专业仍然是这个发展模式的重点,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成果的巩固就成为应然选择。二是有利于保持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分工需求形成的学业门类,处于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交叉点上,因此,专业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即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具有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学科对于专业而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专业则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所以,在构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过程中,不能忽视职业教育专业之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尤其是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优势,如职业院校专业教育瞄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强化与企业、行业的深度结合,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等要求是构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18]。职业型专科高校有这个专业优势,就必须在构建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过程中加以保持并发扬光大。而在职业学科进入以后仍然坚持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的发展策略,就是保持这一专业发展优势的最好办法。三是有利于职业学科建设生存发展空间的争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独占职业型专科高校所有的空间,其实也没有必要,在保持其重点建设地位的同时,适当让出一定的空间给予职业学科建设之用,并不会有大的影响。所以,将职业教育专业放在重点位置,将职业学科置于支撑地位,是由职业高等教育现实状况所决定的。
(二)能够使职业学科建设发挥其应有的支撑性作用
学界对学科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19],是分门分科的专门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职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想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上做出品牌,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职业学科的作用,以致对职业型高校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不过,随着职业型本科高校的诞生,关于职业学科建设问题已经在两个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在理论方面开展积极探索。2019年12月,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职业学科概念应运而生[20]。近年来,已有研究者聚焦职业学科,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认为职业学科具有内在的逻辑性[21]和合法性[22],并提出建构思路[23],均认为职业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本科教育非常有必要进行职业学科的建设[24],这为职业型高校的职业学科建设在理论上做了一定准备。二是在政策方面出台相关文件支持。2021年11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明确规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25]2023年1月5日,教育部《高职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对应表》正式发布。这两个文件,为职业型高校进行职业学科建设,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如果在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不仅会使其职业学科建设应有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还会产生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职业型高校的类型定位决定了其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既然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那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专业就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坚持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就是这一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坚持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就应该围绕其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建设,即只能将职业学科建设放在支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位置,最佳的方案是坚持以职业教育专业为重点、职业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