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知识基础、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

作者: 邓小华 黄婷婷

摘 要 学科是职业本科学校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科建设是提升职业本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知识论角度看,职业本科学校以技术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研究为己任,应选择技术学科作为主要学科进行建设;从目的论角度看,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不是自为的,需秉持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以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为动力;从方法论视角看,要促进技术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职业本科学校应建立向外的组织化和向内的教育化两条学科建设路径。

关键词 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技术学科;科学研究

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2年3月,教育部已批准建设33所职业本科学校。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心在专业(群)建设,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制度化工作并没有进入其议事日程,职业本科学校要面向特定职业培养学士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就不能忽视学科建设,毕竟,“高校的学科特色,反映了高校最为本质与核心的特征”[1]。《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学位办[2021]30号)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教育部在颁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时,应明确专业归属的学科门类”。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科在职业本科学校办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是出于对普通本科大学的模仿,还是从职业本科学校使命出发的自觉意识,新升格成立的职业本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将学科建设列入了大学章程之中,如《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章程》和《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章程》就明确提出“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章程》强调要“打造优势学科”。由于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本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学研究、课程模式等方面均有着明显区别,其学科建设不能遵循相同的逻辑思路和组织模式,需要在同时彰显职业教育基因和大学属性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身的学科建设范式。

一、技术科学: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

一般而言,学科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育的科目。在学科建设的话语体系中,学科即科学(广义上的科学,泛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分类,由科学研究而生产的知识是学科的根基,在学科建设中确定学科方向、遴选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团队和学术梯队、成立或调整学科机构等一系列活动都必须遵循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职业本科学校究竟建设什么学科以及生产什么知识呢?这是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学科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技术学科: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选择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选择,职业本科学校应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科进行建设呢?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提出按高校分类的逻辑进行学科选择。“研究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所对应的主要是基础学科,应用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应用性,所对应的主要是应用学科,以此类推,职业技能型高校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所对应的就应该是职业学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既然应归属于职业技能型高校,那么职业学科就是其应建的主要学科。”[2]职业学科是什么呢?“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成果解决职业岗位中关键问题的学科。”[3]应该说,这种旗帜鲜明地提出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问题对于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有关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选择及其依据之观点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涉及到大学学科选择的依据问题。高校类型并不是学科选择的唯一依据,一所学校选择什么样的学科,至少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学科发展前沿,三是学校类型定位及其学科建设的资源禀赋。研究型高校通常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由于历史传统和条件不同,文理优势类研究型大学偏重基础学科,工科优势类研究型大学偏重应用学科。偏文理的应用型高校(如师范类、语言类高校),往往是以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为主,偏工程的应用型高校(工科类、农林类高校),则以计算机、材料、机械、农学等应用学科为主。因此,不能笼统认为研究型高校主要建设基础学科,应用型高校主要建设应用学科。其次,涉及到学科分类及命名问题。本文认为没有必要为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发明一个新概念——职业学科。学科作为科学的分类,与具体的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不存在“职业导向”的说法,如果强调利用技术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关键问题,不就是技术学科吗?“职业本科教育凸显学术性的关键是进行技术学科建设”[4],毕竟,“技术要素是职业本科的立身之本”[5]。而且,技术学科的概念比职业学科能够更准确表达知识的类型,也更容易让学术共同体接受。

技术学科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第一,从科学性看,技术学科涵盖人类的所有技术领域,既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等硬技术,也涵盖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管理技术、音乐技术、护理技术、设计技术等软技术,是按照一定规则对技术知识的分类。另外,“技术自身在两个方向上分叉:它们被大学中其他领域的基础研究所使用,并与之互动,这样就强有力地支持了学术发展;它们对商业技术有意义,可采用作为副产品的公司、专利许可或研究伙伴的形式”[6]。显然,职业本科学校主要建设对商业技术有意义的技术学科。第二,从教育性看,技术学科为职业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相关的抽象知识,选择技术学科符合职业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本科学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亦即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获得足够的技术知识,并具备创新性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技术学科负责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抽象知识,从而养成他们在职业岗位上的专业性或不可替代性。第三,从学科关系看,技术学科是一个与基础学科、工程学科相对的学科类别,基础学科重在通过基础研究发现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学科旨在通过基础学科的应用或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抽象发明改善技术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工程学科是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工程实践互涉的结果,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直接的理论知识。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都属于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作为一种学科类型(而不是学科门类),其实质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技术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

学科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学科建设必定建立在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离开了知识,作为组织或制度的学科,抑或作为权力的学科均不复存在。科学是学科的前提,没有科学,就没有学科,技术学科的合法性根基在于技术科学,技术科学的繁荣是职业本科学校建设技术学科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技术学科建设是依托技术科学研究而进行的,“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管理中更为实在、更为自觉的行为”[7]。职业本科学校需要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把技术学科建设嵌入到有组织的技术科学研究之中。

技术学科是对技术科学的分类,技术科学为技术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如果说“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8]。那么技术科学就是本科职业教育系统的实质的核心。“职业本科教育脱离不开‘技术’,而只有回归技术知识本身,才能打开职业本科的‘技术黑箱’。”[9]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视角看,职业本科学校是从事高深(与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相比所具有的高深性)技术知识传播和创造的场所。职业本科学校不只是向校内外学习者传播技术知识,也要生产技术知识,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推动技术科学之发展和繁荣。从实践论高等教育哲学视角看,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教育,而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性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技术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决定了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要在技术知识的企业实践转化中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本和市场优势,进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技术科学分类的框架下有组织地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是技术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

技术科学是与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可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综合)同一范畴的概念。职业本科学校以技术科学为主,但不排斥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的研究,需要在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应用的逻辑,系统构建技术原理知识,并开发可供直接使用的技术实践知识。”[10]与基础科学不同的是,技术科学这一概念“假设了实践的首要地位,科学家与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都集中参与了干预、谈判和构建的实践过程。而且,与一些更为传统的科学—技术关系观点(如邦格的应用—科学的观点)相比,技术科学的观点凸显了物质的重要性,即物质的人工物、相互作用和流程。最后,这一方法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日益被称为‘大科学’(big science),因此,它已经获得了(它确实获得)产业组织的形式”[11]。技术科学及其产业化的事实和前景为职业本科学校从事技术学科建设提供了最基本,也最有说服力的辩护。职业本科学校重点聚焦技术开发,强调运用技术原理开发新工具、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等,而关于技术领域中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新工艺开发的知识构成了职业本科学校技术学科建设的知识基础,也是职业本科学校技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双重服务: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不是无条件和排他性的行动,不能秉持“大学是不关心真理的效果和用处的”之理念[12]。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强调成果的可计算性和实用性,是由一种“源于社会的‘真实’问题所带来的持久动力和高校履行其全部社会责任的需要”[13]所驱动的自觉行动。这种可计算性和实用性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效应的服务企业技术进步,二是作为教育效应的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企业增加人力资本需求进而重塑新动能的重要机制。”[14]而学科建设恰好在企业技术进步与职业本科学校专业建设之间架设了沟通互动的桥梁。

(一)服务企业技术进步: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社会效应

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应在科技研发上更进一步,要致力在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方面作出贡献,从而通过技术知识生产和转化赢得竞争优势。《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发[2021]1号)明确规定职业本科学校应“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解决生产一线技术或工艺实际问题,形成技术技能特色优势”。对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进步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技术进步不可能仅仅依靠从使用技术的经验中获得的技能,还需要依靠由受过正规训练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团队通过‘研发’(R&D)过程才能设计出产品和工艺”[15]。职业本科学校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即从创意构思到样品设计与开发、试生产、批量生产及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内容的技术研发服务。

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其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研发人员方面,中小企业研究人员仅占到所有类型企业研究人员总量的41.1%,比大企业低17.8%。中小企业自办研发机构中,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机构人员占机构人员总数的10.2%,高学历创新人才相对匮乏。产出方面,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项目总数的68.8%,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量的32.9%,仅为大型企业的一半”[16]。导致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的平台、资源和规模难以吸引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第二,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存在的风险使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从而不能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第三,未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实质性的互惠互利型合作关系,而一般性的合作中,研发人员往往以申请专利为目的,忽视了对成果转化及其效益的考量。在助力中小型企业破解这些难题中,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可以发挥突出作用。

从社会影响力角度考察,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成效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而在于为企业提供了多少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研发服务。职业本科学校虽然强调职业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做低水平的研究,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科研是类型上的差异,而非水平上的差异。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重点攻克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重在与企业、行业的个别化需求对接,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生产、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现实利益。这种务实型科研主要是运用技术科学解决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技术链、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要素探索新工具、新方法,或者对智能化环境下的生产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思路进行改造,以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