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专业博士的独立设置
作者: 薛栋 冯亚萌
摘 要 职业教育专业博士是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要求而设置的专业学位,“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特需项目”十年实践为职业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提供了“先行先试”范例。该项目致力于职业教育工科“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实施“交叉课程—企业实践—教育实践—技术研修”课程教学,组建“教育学—工学—职业院校—企业”四师协同导师组,开展“高等院校—龙头企业—职业院校”校企校深度学术训练以及构建“校企校—校院—院院”多际协同组织保障体系,十年实践形成了“教育学+工学”“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因陷入项目终止与质量标准缺失的内外部困境,建议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博士并构建分类评价体系,支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辟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新赛道。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博士;“双师型”教师;博士特需项目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国家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8月,《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提出,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目录管理办法》),强调学科门类的设置应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核心是创新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式;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要求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2023年5月,在以“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此,本文拟从“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特需项目”十年实践入手,探究其创新模式,洞悉其困局之源,建议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博士并构建分类评价体系,支持开辟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新赛道。
一、应需而设:职教师资博士“特需项目”设置背景
(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具有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类型优势
自1995年《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以来,从概念提出期、概念解读期、内涵深入期到培养体系建构期[1],都从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变革需求,定位了“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尤其应重视实践教学能力的类型属性。从1979年开始,我国相继成立的以“老八所”①为代表的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较长时间内承担了职教教师人才培养、职后培训以及职业教育理论、政策与教学实践研究任务,在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对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为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在同类院校中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之初就确立了“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首创“双证书一体化”“三导师三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四模块”“六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改善生源结构、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开展公费中职师范生教育、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组建“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培养了大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教学并具有“双证书”资格的“一体化”师资,奠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培养模式[2]。基于对职教师资培养办学特色的长期坚守和形成的办学优势,该校于2012年10月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首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完善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
(二)满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需求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同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的振兴策略。随后2009年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重点引进和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作为七项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十二五”期间制定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层次需求的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再次强调“打造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从“十一五”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二五” 改造提升制造业、到“十三五”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再到“十四五”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始终是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高层次职教师资则是重要保障。“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特需项目”正是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培养机械设计制造教育和自动化工程教育方向,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双师型”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带头人。尤其是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中提出,“要适应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该项目作为国内唯一满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需求的博士“特需项目”,其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职教教师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示范引领和激励意义。
二、十年探索:形成“教育学+工学”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模式
(一)致力于职业教育工科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
项目定向招收机械设计制造教育与自动化工程教育两个专业方向、具有中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教育在职专业骨干教师。基于职业教育工科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的确立,厘清专业带头人能力要素,从基本素质、专业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专业资源开发、专业发展和教学团队管理6个维度26个要素构建了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奠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博士“定向精选—交叉培养—多际协同—使命育才”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基础,如图1所示。
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专业教学核心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组织者、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主要带头者、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引导者以及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者[3],其能力素质在引领专业发展、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除了应具备职业道德、岗位责任感、创新能力、数字能力等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整个专业建设及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首先,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其应具备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建设能力,应凭借自身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业务能力在专业领域范围内对专业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此过程需要专业带头人熟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发展规律并具备较强的学术水平,从而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专业培养质量监控。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专业带头人还应具备课程与资源开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与技能、岗位能力分析及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其次,是与之配套的专业资源开发,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教材、实践、企业实习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此外,专业带头人应对整个专业的发展进行把控,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因此要有对本行业以及学生对口岗位的敏锐性,关注行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关注外部市场变化,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使培养的学生始终满足市场需求,有前瞻性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不仅依靠专业带头人个人能力,还离不开整个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还应具备职业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技能以及提升团队凝聚力与沟通协调的能力,推动各方资源汇聚、整合与重构。
(二)实施“交叉课程—企业实践—教育实践—技术研修”课程教学
培养职业教育工科专业带头人能力的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实现“双重再情景化”,一是为了行业目的对学科知识的“专业或职业的再情景化”,如机械工程中的教育学;二是为了教学目的对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再情景化”[4]。前一个目的有赖于情景独立性的知识,后一个目的则是与具体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育学与工学交叉理论课程体系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了该项目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理论课程体系以“教育学基础”“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发展及管理”三个模块开设教育学、职业教育学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密切跟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造性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以“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工程”两个方向开设工学专业课程,坚持面向技术前沿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为价值取向,把握学科新进展,熟悉职业分析方法,能够将相关企业产品开发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最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以“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工程”两个方向开设教育学与工学融合课程,培养多学科跨域融合能力和多维思维意识,使其能指导本专业及相关方向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理论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奠定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拓宽工学学科的新技术应用;还有利于促进教育学与工学知识通过融合生成新知识,为职业教育工学专业课程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
同时,培养过程中引入教育实践、企业实践和技术研修,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采用“1+0.5+0.5+ 0.25”“理论+企业实践+教育实践+技术研修”的交错培养方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第二学年半年在企业实践,半年在职业院校教育实践,第三学年返校后完成半学期技术研修。企业实践深入对接培养方向的龙头企业一线,熟悉企业相关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过程、研究相关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教育实践深入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完成企业实践后,一方面,基于学位论文开题任务,从企业需求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再到职业教育研究问题,形成面向产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需求的科学研究、企业服务和技术研修的科研路径;另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训练,通过相关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其掌握与所从事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兼顾学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全面提高博士生的“双师”能力,进而为职业院校培养适应和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三)组建“教育学—工学—职业院校—企业”四师协同导师组
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对于跨学科人才培养而言,跨学科导师组的集体责任制能让博士生接受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导师的指导[5],但在导师组制度实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与资源层面的保障,也会导致“责任分散效应”,难以形成指导合力。因此,建立导师组协同机制、划清导师职责,是保障导师组高效指导的关键。
博士“特需项目”组建“教育学—工学—职业院校—企业”四师协同导师组,实施多主体协同培养、多学科交叉培养,四导师共同完成对博士生的培养。自2013年项目成立至今共组建22组导师组,其中校内导师由教育学导师与工学导师担任,教育学导师14人,主要来自职业教育学院②,负责帮助博士研究生掌握教育学尤其是职业教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从教育学视角对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进行整体把控,使学生具备专业带头人的教育理论创新能力;工学导师22人,主要来自机械工程、汽车与交通、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面向行业需求,深化学生对本领域前沿技术的把握与理解,提升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校外导师50人③,其中来自天津职业大学等职业院校导师25人、来自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导师25人。校外导师分别从职教一线实践以及企业需求视角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行业企业课程、分享工作场所经验,协助学生开展“持续关注产业转型动态性需求”问题研究。通过“四师协同”培养,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实现学术场域与职业场域的有机互动,落实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在教育学与工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创新与产业需求发展同向同行做出理论贡献和提供实践方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