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标准实施背景下“双师素质”探究:价值意蕴、本质内涵与提升路径
作者: 谢莉花 李涵
摘 要 加强双师素质培养是“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之举。“双师型”的价值意蕴在于通过双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和体系的发展,本质内涵在于职教教师“双师素质”合一,落脚点在于双师素质合一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该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明晰职教教师队伍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三性合一”理念下专业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发展阶段,落实体现双师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专业教学能力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8号)中对“研制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呼吁下,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教师厅[2022]2号,以下简称《双师标准》),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指明了未来职教教师能力提升的方向。《双师标准》包含了“通用标准(4条)+发展标准(3级)”的标准体系,“通用标准”从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专业性、教育性、职业性等几方面勾画出职教教师完整的业务素质和能力[1],体现了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整体能力。“发展标准”则分别针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聚焦“专业知识与专业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发展与研究能力”“行业企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三方面的能力定位和进阶。
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现了如下特点:第一,能力导向。由于“双师型”的内涵理解不一,以往省市或院校层面的认定标准多局限于形式资格,如学历证书、企业实践经历等,而忽略其实质能力的体现,“双师型”教师标准则体现了所需达成能力的“含金量”,描绘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第二,三性融合。“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其实是对职教教师“三性”要求的简化,体现了教师在思政性、专业性(也有称为:学术性或技术性)、职业性、教育性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各项能力在各自发展基础上的融合发展。由于职业教育与行业关联度较高,职教教师必须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基于此,与时俱进与创新性也是职教教师“三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持续发展。相比以往标准注重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标准将“教育教学发展与研究”能力单独显现出来,这也说明面对新技术、新职业、新教育环境变化,我国“双师型”教师能力需持续调整、发展与创新。一年多来,该标准的发布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关于对“双师型”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标准落实等问题也需进一步探讨。
一、“双师型”的价值意蕴:“双师素质”促进职教发展
职教教师“双师型”的发展指向有利于通过提升双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和体系的全方面发展。职教教师践行“双师素质”发展取向,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体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一)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成就职教教师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在高职院校,大量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成为教师主力,这些教师往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2]。这就导致现有职教教师不擅长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活动中,难以满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分离,也进一步影响着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只有坚持“双师素质”导向,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才能培养满足时代所需的复合型教师,才能整体提升教师质量,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人才质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实践经验的引导者。“双师素质”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既能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实地实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促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课程更容易在情境中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从而更容易适应和创新工作。综合来看,“双师素质”能够帮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朝着更为实用和创新的方向发展,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三)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凸显职教类型特色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类型化特征,职业教育教师以“双师素质”特征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教师。“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兼具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卓越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既是现如今对“双师型”教师的共同要求,也是“双师型”教师应有的共同表征[3]。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不断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性,学校和企业必须进行定期交流,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制度与模式,共同组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双管齐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通过协助职业院校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从企业引入导师,协助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推动“双师素质”发展的同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因此,职教教师“双师素质”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发展,更是保障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以及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内容。
二、“双师型”的本质内涵:“双师素质”合一
(一)“双师型”概念指向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统一
针对“双师型”的理解有多种[4],“形式说”主要指向“双职称”“双资格”或“双证书”;“内容说”指向“双能力”“双素质”;“形式加内容说”既强调职教教师要持有外在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与教师证书的“双证书”,又强调教师要具备内在的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双素质”。此外,也有学者从本质出发,认为“双师”的提法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整体性任职要求有悖。依照“传道授业”的传统经典之论,教师既要有“道”有“业”,又要能“传”会“授”,前者是具有学科专业方面的造诣,后者是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领域的造诣本来就应该既包括专业知识理论,也包括所面向行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从而构成整体的能力构架[5]。但不管对其是何种理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都应兼具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涉及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职业背景知识等,教育教学能力涉及良好的师德、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与方法等。与此同时,职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从其整体化的能力结构来看,“专业教学能力”更符合教师“传道授业”的角色,并凸显“双师型”的要求。“专业教学能力”中的“专业”指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专业大类”,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内的专业内容知识,而“教学”则面向教育教学,虽与普通教育大体相近,但仍需综合职业教育特点。“专业教学能力”充分体现了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统一,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在要求,实现了职教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机融合。
(二)国内职教教师标准体现专业、职业和教育三方面素养
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年)等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发现,职教教师的完整能力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四大能力领域: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师德践行能力”主要涉及师德规范(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师德准则...)、教育情怀(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用心从教、自身修养...)、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和能力维度;“专业教学能力”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等能力维度;“综合育人能力”主要涉及班级指导、专业育人、活动育人、职业指导等能力维度;“自主发展能力”主要涉及学会反思、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反思改进、学会研究...)、沟通合作(沟通技能、共同学习...)等能力维度。其中,“专业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书”的核心能力,强调职教教师需要具备跨领域整合知识的意识,能够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等,并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经历,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可以说,“专业教学能力”是成为“双师型”教师最为关键的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该能力领域是体现“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的核心领域。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9年)更是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但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对于达到合格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来说,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①和实践能力”;对于达到卓越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来说,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围绕“双师型”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职教师范生双师素质要求呈现出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本质特征[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教育素养,并将三者有机融合从而更好解决“教什么”“如何做”以及“怎样教”的问题。
(三)国外职教教师标准体现专业教学能力的“三性融合”
在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方面,德国职教教师教育较为系统、规范。它在16个“职业性专业”内进行系统化的教师职前培养。由于德国职校教师教育总体上包含专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两大方面,因此,其教育标准也主要从专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两个视角制定。德国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于2008年开发了针对各类教师各州共同的“教师教育中专业科学与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简称为“专业标准”),并于2013年开始逐步开发职校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德国职教教师的专业来源于对职业教育专业的归并和提炼,因而,该“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指向职校教师教育的16个“职业性专业”,而非“教师专业”。2013-2019年间,KMK陆续发布了16个“职业性专业”标准[7]。基于专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两个视角制定的标准形成整体,共同构成了德国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和评价的基础。其中,从专业科学视角制定的“专业标准”主要是针对专业及专业教学两方面的能力,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德国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标准,依照该标准,德国主要在职前进行“双师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德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具体包含三部分内容:专业特点、专业能力和专业学习内容。在“专业特点”部分,首先,突出了各专业的特性和定位,描述了专业在技术、工作发展趋势方面的特殊之处,如工业技术类专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的发展变化性”,明确了专业自身在技术或服务或经营范围内的定位,指明了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教育类别。其次,描述了专业所涉及的经典专业科学及其关联科学,概述了作为相关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活动领域及职业能力要求,体现职教师范专业的“双对象性”。再次,提出了该专业在教学上的一些特点,如“未来教师能够分析和设计与职业工作和技术相关的职业教学过程”。最后,指出了该师资专业可能的深化方向或设置的重点,如机械技术专业可能的深化方向为:生产制造技术、供给技术、车辆技术等。
在“专业能力”部分,首先,概述了职教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科学相关理论、思想、模型、问题、方法等;其次,描述了所涉及的职业工作内容(含生产/服务工作过程);再次,阐述了这些专业领域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即描述专业教学能力;最后,针对当前德国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也增加了相应要求,如专业教学中的“融合性”和“数字化”问题。
在“专业学习内容”部分,重点描述了“专业科学”与“专业教学论”两部分内容。“专业科学”主要涉及“经典专业科学知识”和“职业活动领域知识”两个方面。按学科领域划分,该部分具体涉及作为自身基准科学的“专业科学”(如某工程学或经济学或护理学或化学等)、“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社会情境下的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经济、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及职业专业工作中的过程、组织、方法、管理、安全等内容(即工作过程知识)。按领域范畴划分,具体涉及跨学科、跨专业领域、某专业领域、专业、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宽基础和专门化知识领域。“专业教学论”主要涉及该专业的教学论基本范式、思想与模型、学习对象、教育与资格化过程、能力与课程、教学过程、成绩诊断的分析与设计等。
总体来看,德国职校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中所描述的学习内容综合体现了跨领域知识整合的特征,既包括专业科学领域知识、职业活动领域知识,又涉及针对该专业的教学知识,能力要求部分集中描述了专业与职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落脚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体现了专业性、职业性与教育性“三性融合”的特点[8]。
(四)“双师素质”合一是“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归宿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梳理,可以分析和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理解:从内容领域来说,“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在专业技术和教育教学两个领域的能力;从教学实施来说,“双师型”教师教学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9];从能力构成来说,对“双师型”的理解包含了专业实践和专业教学两方面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前提和基础,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也是职教教师普遍缺乏的能力,但最终仍需落脚在专业教学能力上,见图1。因而,“专业教学能力”可以说是“双师型”的本质内涵和载体,是职教教师实现“双师素质”合二为一的核心抓手。对于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来说,尤其需要将两方面能力“合二为一”,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