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价值阐释、要素确认和实践路径
作者: 张雪翠 梁晨
摘 要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优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供给资源配置、协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的适应度、促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特色化发展。借鉴系统论,以贯通渐进为基准,以组织结构为引导,以能力提升为根本,以多元一体为目标,构建了由驱动系统、主导系统、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4个子系统、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以及实践教学评价7个要素组成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标准为参照,提升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适应度;以问题为引领,激活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动力源;以岗位能力结构为基准,建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主支脉;以共建共享为准则,拓宽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域。
关键词 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多元主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4-0012-07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国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价值做出新论断的同时,也对职业院校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就提出:“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1]作为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产业学院育人环节的深层次变革之一就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破解产教融合中学用脱节的弊病,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然而,受办学主体多样化、实施利益多元化等因素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常出现混乱、组织无序、课程衔接不深入等困境。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缺失。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内容,通过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论、本体论和实践论的深入研讨,探索建构了以“四系统七要素”为核心框架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提升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适应性提供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价值阐释
高质量、系统化、深入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正确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结构的基础,还是提升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类型特色的核心要求,更是实现人才创新能力与个体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关键。通过对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中涉及的要素进行关系重组,能够充分确保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动态性[2],使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从而畅通人才的成长渠道。
(一)优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供给资源配置
职业教育的供给资源既包含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院校、企业、社区机构等多元主体,也包括各多元主体间的独特资源。例如,职业院校可提供专业教师、校园文化环境、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企业所独有的工作场地设备、先进一线经验、企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资源,社会所提供的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资源,共同组成了社会圈层中职业教育的多重供给资源。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这些复杂多样的资源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义务,明晰了实践教学的观念、目标、过程、管理、保障与评价要素,能够确保校企双方共同围绕产业学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贡献各自力量与优势资源,最终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共建、共通、互惠、共享。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化解当前校企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协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的适应度
当前,受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经济发展滞缓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社会就业岗位需求量下降,大批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素养。实践教学作为产业学院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连结的重要桥梁和手段。通过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调动院校与企业的各项资源,全方位保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丰富学生对接一线岗位的实际经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同时也为推动学生未来职业适应性乃至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三)促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特色化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直指破解校企关系的深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化变革、办学形态的多元化探索等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惑[3]。为进一步增强产业学院区域适应性、人才培养针对性,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及其他社会综合能力的必要环节,是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未来就业观念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及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建高质量产业学院,传承高度匹配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育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提升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为确立和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提供社会支持。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以贯通渐进为基准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是充分融合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育,在实践体系构建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参照,构建与确立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办学层次、专业特色、企业类型、学生特点等现实情况,结合学校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等,合理安排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以充分确保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二是以专业标准为指引确立灵活特色体系,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教学能力,掌握完备的操作技能与一线工作经验,创造灵活适宜的实践环境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工匠精神。三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确保针对性和规范性。规范有序指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稳定有序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有序是动态的、变化的有序。当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约束性、呈现某种规律、符合大部分社会成员需求时,则称该事物或系统是规范有序的,这是体系中各系统要素趋向稳定、保持动态平衡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项组织安排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与定位,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明确落实有关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努力达到实践教学体系所涉及的众多部门间、上下级间的规范有序,切实保障产业学院内部实践教学工作平稳运行。
(二)系统性原则:以组织结构为引导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当今社会所需的职业教育人才应当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工匠精神、操作技能等。这要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系统考虑、统筹安排,在各个环节落实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系统性主要指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进行统筹安排,考虑各部分要素之间,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规律,将实践教学要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促使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系统要素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培养、协调统一,构成产业学院人才全过程培养的有机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涉及课程、教学、教师、评价等方面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依照目标先行、过程统领、支持保障、评价反馈的思维逻辑,对实践教学内部诸如目标要素、课程设置要素、教学内容要素等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实践性原则:以能力提升为根本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是一种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人类社会活动。实践性是指具备实践特性的活动或事物。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一线岗位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具有建设性意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指出,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性原则,以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娴熟的动手实践技能。以产业学院及区域特色专业为基准设置实践课程,以一线岗位职业所需综合能力安排实践教学目标及内容,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的操作环境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指导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以此培养真正具备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性原则:以多元一体为目标
坚持创新,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善于捕捉有育人价值的因素,勇于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观念、过程、管理、保障、评价机制的改革。一是从理念上,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区别于一般性实践教学体系,其具备高效相互衔接的产教融合关系,对接整个产业链、产业群等,是围绕整个产业链发展需要创设的系统化教学理念;二是从教学形式上,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对产业、岗位、关联性产业等的系统化观照,教学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教师组成是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是灵活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指引,各参与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三是在评价机制上,注重对原有评价方式的打破,各参与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原有相关理念和规章制度进行解构和重构,探索契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评价机制;四是价值的创新,人民满意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既要实现对传统生源的培育,对非传统生源的观照,同时还应探索对区域中成人的继续教育和就业人员的再教育,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和吸引力,办好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确认
借鉴系统论,本文构建了由驱动系统、主导系统、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4个子系统,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以及实践教学评价7个要素组成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各系统要素既相互联系又和谐统一于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整体圈层内。
(一)实践教学驱动系统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驱动系统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端。实践教学驱动系统包含实践教学观念要素与目标要素两个方面,从理念、观念和目标层面预设了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及育人质量的方向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要素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功能、定位的正确理解是顺利开展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关键。合理的实践教学观念不可缺少,树立恰当的实践教学观念将从意识形态层面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当前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中的教师与学生需具备现代性实践教学观念。第一,重视生成性实践教学的课程观。生成性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知识的获取必须由学习者本人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它强调在教学中应基于产业学院的独特育人要素,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经验与技能。第二,获取可操作性直接经验的学习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以构建直接经验的过程。第三,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师观。实践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教师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取代传统“灌输者”的角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注重引导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多样化理解。
2.实践教学目标要素
实践教学目标要素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和决定了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成效,是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预期获得的终极效果的预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4]。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目标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它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起着统领和指引作用,对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设定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目标时,应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实践教学知识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综合目标等子目标,既包含总体培养目标,也应根据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制定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各阶段的具体目标;既要有行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