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视域下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周如川 吴泳慧

德技并修视域下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0

摘 要 德技并修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是墨家人才培养目标。古老的墨家思想从平等博爱、不嫌鄙事、培养“兼士”三个方面奠定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底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德以为先的道德教育内容、技以为本的实践教育导向,蕴藏了新时代高职教育德技并修的文化基因。现代高职教育可以从五个维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即抓好“立德树人”,落实根本任务;讲好“职教故事”,提升社会认同;强调“关键能力”,关注实践养成;推动“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矢志服务社会,增进“全球福祉”。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关键词 德技并修;墨家思想;高职人才培养;五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4-0035-06

任何国家教育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先圣墨子所创立的墨学和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学被后人尊为“世之显学”,为作为“类型教育”且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职业教育赋予文化力量。但与政策界和理论界“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呼声不同的是,有关职业教育的民间质量立场和社会认可度仍不高[1],究其原因,存在人才培养“重技轻德”的功利倾向,出现学生德育水平和职业素养欠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基于此,本文从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出发,从“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三个层面探讨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为何融入:墨家思想奠定现代职业教育精神底色

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家国社会一体的“兼士”,教育内容融思想道德、生产实践、自然科学、军事科学、思维训练于一体,目的在于帮助“兼士”修德修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3]。其思想蕴藏着做好职业教育的精神底色,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理论启发和现实意义。

(一)平等博爱:培养为人勤勉、品行高尚的兼爱使者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演化出了为实现社会政治理想而须强化的各种道德教育理念。比如“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博爱精神、“非攻”的和平团结精神、“强力而为”的雷厉风行精神、“手胼足胝”的勤勉奋斗精神、“尚贤”“尚同”的良好社会风尚、“节用”“非乐”的勤俭节约意识。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下,高职院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关注学生技术技能养成的工具性一面,更关注道德品行熏陶的人文性一面,弘扬并汲取墨家思想中德育精神价值,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养成为人勤勉、品行高尚的兼爱使者。

(二)不嫌鄙事: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儒家思想倡导通过苦读诗书以实现“学而优则仕”,崇尚经典理论鄙薄自然科学与实践,从《论语》中樊迟学稼圃的对话可见孔子反对弟子将人生志向用于稼穑农林等鄙事。这样的思想在当下依然有着很大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在升学、求职、就业过程中,更希望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白领等“体面的”工作,而不愿成为技术工匠和手工劳动者,这就造成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劳心与劳力脱离等严重弊端。墨子出身卑贱,常自称“鄙人”“贱人”,生活俭朴,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辞辛劳,其招收的门徒也多出生于“农与工肆之人”[4],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这种不嫌鄙事的精神,对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

(三)救世“兼士”:培养胸怀天下、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

墨子认为当时民众最大的问题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等“三患”,而王公大人追求“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等“三务”,解决“三患”实现“三务”是墨家学派的教育追求和政治抱负,其根本措施就是培养大批胸怀天下的救世“兼士”[5]。古时“兼士”所具有的品质不仅包括笃厚的道德修为,还包括精湛的技术技艺。在建设技能型社会大背景下,新时代职业教育应接过培养“兼士”的历史责任,秉承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形成德中蕴技、以技养德、德技融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二、融入什么:墨家文化蕴含的德技并修文化基因

德技并修指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又要重视德育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育,强调“德—技”一体而非割裂。墨家思想形成于历史长河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基因,筑牢以德为先的道德教育内容、技以为本的实践教育导向,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

(一)德以为先的道德教育内容

墨家思想中“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非攻”“节用、非乐”等传统道德观念,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弘扬家国意识、团结意识、勤俭作风提供了道德渊源,能够有效涵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对其价值观养成有着重要启发作用。

1.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家国意识

“兼爱”是墨学区别于先秦诸子的重要标志,其根本精神是强调爱无差等,儒家“仁爱”是囿于血缘亲疏关系、封建等级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突破了家庭血缘的约束,扩充到国家层面的范围,主张不分富贵贫贱,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6],构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通过“兼相爱”进而过渡到“交相利”,做到技术应用利国利民,社会人人互助互利,形成一种普遍利他、合作共赢的精神,有益于培养具有家国意识的栋梁之才。

2.以“尚贤、尚同、非攻”为理念的团结意识

“尚贤”是崇尚贤良、德行和才能,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尚同”指统一视听言行,强调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国家意志相同;“非攻”指反对和制止不义侵略战争。反观现代社会,在“尚贤”文化氛围下,推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能则举、无能则下,打破阶层跃升的社会壁垒,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尚同”理念下,强调统一思想、崇尚社会共识,同时鼓励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非攻”理念下,倡导和平发展理念,推崇合作、共建、共赢、共享。

3.以“节用、非乐”为信条的勤俭作风

“节用”指制止费民、耗财,崇尚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墨子·节用》篇提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的“节用之法”,“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的“饮食之法”[7],这种节俭的思想对于当下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非乐”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墨子认为乐教不仅靡费人力财力,而且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懈怠于所从事的职业,于社会实利无补。经过职业教育训练的劳动者,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和实践过程中养成受益终身的勤俭作风。

(二)技以为本的实践教育导向

墨家思想中热爱劳动、精于技能、发明创造等技以为本的实践教育导向,为现代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提供了历史联结,能够有效服务建构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形态,从而培养大批工匠人才。

1.劳动光荣,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一是作为劳动者要“自食其力”。《墨子·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8],崇尚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对实践劳动持积极态度,坚信只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通过诚实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二是作为学生要“强力而为”。墨子主张通过强力而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9],他敢于担当、刚健有为,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主张。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也要为个体生存、社会安宁、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怀揣坚定信念,积极努力前行。三是作为教师要“上说下教”。墨子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10],反对教师“弗问不言”“不扣不鸣”“待问而后对”的被动施教,强化教学劳动的主动性,尤其施以劳动和技术技能教育。

2.技能宝贵,关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生产技能教育。《墨子·辞过》提出“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11],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直接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占很大比重,墨子具有很高的技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弟子。二是军事技能教育。墨子“非攻”思想核心在于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不义战争,指出“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12],系统论述了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如《墨子·备城门》详细讲述防御战的基本条件、战术战法、战略态度。三是言辞技能教育。儒家肯定“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政治人才,墨家重视学生的论辩才能和逻辑思维培养,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概念和“察类明故”等命题,提倡运用逻辑思维、演绎归纳的办法探寻技术原理和事物本质。

3.创造伟大,引领敢为人先的社会风尚

一是善于发明创造。墨子积极投身发明创造,包含军事攻城器械,如弩机、云梯等,生产生活器械,如车、木鸢、风箱等。据《公输般》记载,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宋,与鲁班用模型演练,先后发明九种攻城武器,鲁班技穷,而墨子的武器还绰绰有余。二是精于百工技能。墨子实行系统、完善的分科分类教育,主张“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13],强调对百工的分类培养,具体到百工从事的专业又分为不同类型。三是注重科学实验。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造诣很高,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很多学科。胡适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理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试验。这是真正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14]

三、怎么融入: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五维路径

《墨子·尚贤》篇提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三条人才培养标准,墨子通过强力教学,以“上说下教”的方式广泛传播教育理念,培养能够“兼爱天下”的救世之士。以古为鉴,新时代高职教育以德技并修为育人使命,须从抓好立德树人、讲好职教故事、提升关键能力、推进三教改革、增进全球福祉五个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见图1。

(一)厚乎德行:抓好“立德树人”,落实根本任务

1.文化育德,传承并弘扬墨家兼爱精神

从墨子教育理念维度审视,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功利主义取向,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养成,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学生道德修为。一是弘扬兼爱文化传统进校园。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关心同窗,拥有兼爱之心;热爱生活,顽强奋斗,拥有进取之心;热爱工作,立足本职,拥有敬业之心;热爱社会,回馈社会,拥有责任之心;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拥有家国情怀。二是开展墨学文化浸润工程。通过德育讲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等途径广泛开展墨家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系列文化活动,让“兼相爱、交相利”的理念浸润到学生心灵之中。

2.实践育德,弘扬劳动精神和节约意识

一是在实践中培养“不嫌鄙事”的劳动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部分学生和家长忽视劳动的重要性,可能导致学生对劳动感到陌生甚至抵触。职教学生要养成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平台,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贫困地区支农、支医、支教。二是在实践中深化“节用非乐”的勤俭节约意识。抵制浪费从来不是一个过时的问题,校园师生人口密集,做好节约工作意义重大。如开展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组织“低碳生活周”“节约用电大赛”等节约资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节约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