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演变与省际差异研究
作者: 安蓉 张琦
作者简介
安蓉(1969- ),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天津,300350);张琦(1999- ),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摘 要 以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基本情况、省际差异变化趋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高职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总体呈波动缩小趋势;高职财政投入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地区内部差异,其中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不均衡、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财政投入不匹配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应加大中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总量,优化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投入差距;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提升院校资源筹措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32-07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1]。同年10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从2017年起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2],第一次规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最低标准。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仍未与其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2021年高职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5%,而高职财政经费投入仅占高等教育财政总经费的21.7%;且全国各省份之间的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北京市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为68314元,河南省仅为12298元,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这种不均衡的格局势必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基于此,探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演变与省际差异,对于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现状与发展趋势,促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从教育公平视角讨论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差异[3][4],并研究了政府财政供给能力、政策取向、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和毕业生流动状况等因素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5][6][7][8]。还有学者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高等教育经费差异[9],提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东中西地区间差异是经费差异的主要来源[10]。在高职教育财政研究方面,有学者通过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来说明高职财政经费不足的状况[11],运用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12][13],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发展规模和资源汲取水平较大的省际差异[14]。
总的来看,国内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整体领域,对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较少;另外,探讨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省际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个省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数据,研究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与省际差异,同时探讨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涵盖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其中,高职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在校生数量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
在我国,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高职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反映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对每个学生的资金投入水平[15],因此本文采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这一指标进行测算。
(三)区域划分
本文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现行的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划分标准。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四)研究方法
为精确地反映2012-2021年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演变及其省际差异,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测算。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开始将基尼系数运用在教育领域,后用于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数的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利用基尼系数衡量财政经费省际差异的优点是不同年份之间可以比较,且包括了样本全部观测值,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间高职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差异。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总结的教育基尼系数实用公式[16],表达式为:
基尼系数计算过程具体如下:首先将31个省份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按升序排列,再分别计算出各省份高职在校生人数占全国的比例(Pi)、高职预算内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例(Wi)和累计比例(Qi),最后计算基尼系数G。
2.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由泰尔(Theil)等人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衡量个人或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其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基尼系数亦可分解但有冗余),整体差异可以被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析组内和组间差异对总差异形成的影响作用。泰尔指数的表达式为:
T= ( ln )
Tj= ( ln )
T=Tw+Tb=(××Tj)+(× ln )
上式中,T表示全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其大小处于0~1之间,泰尔指数越小,说明财政经费的总体差异越小,反之则说明总体差异越大。i表示省份,n表示省份数量,yi表示省份i的生均预算内经费,y-表示全国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平均值。Tj表示地区j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nj表示地区j的省份数量,yji表示地区j省份i的生均预算内经费,y-j 表示地区j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均值。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被进一步分解为地区内差异泰尔指数Tw和地区间差异泰尔指数Tb。另外,定义Tw/T和Tb/T分别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yj/y)×(Tj/T)为各地区对地区内总体差异的贡献率,yj表示地区j内各省份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之和,y则表示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之和。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1.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存在地区差异
2012-2021年间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总量呈现上升趋势,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从2012年的1.01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8万元,见图1。高职生均财政经费大小顺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经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呈现“中部塌陷”特征。2021年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为2.2万元,而中部地区仅为1.43万元。如果以生均预算内经费作为衡量高职院校财政水平的指标,那么2021年东部地区高职院校财政水平是中部地区的1.54倍。各地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拉大了各地区高职院校财政水平的差距。
图1 分区域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情况
2.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教育经费。十年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持续发生变化,见图2。随着国家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最快,与其他的经费投入占比差距越来越大。2021年高职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081.4亿元,占高职教育总经费的68%,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等其他经费来源所占比例极小且具有不稳定性。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其他来源的经费投入占比极小,且财政经费与其他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
(二)省际差异变化趋势分析
1.极差
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极差呈波动增大趋势,说明其绝对差异总体上在扩大,见图3。从2012年的38746元增至2021年的56017元,2020年达到最大值84980元。这是由于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最低值增幅较低,而最高值增幅较高。2012-2021年间,除2012年外,西藏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一直居于前三名,2020年达到全国最高值96617元,与最低值11637元差距非常大。可以看出,西藏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图3 2012-2021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极差
2.基尼系数
利用基尼系数的实用计算公式,测算出2012-2021年我国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基尼系数,见图4。
图4 2012-2021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基尼系数
总体来看,十年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呈先波动增长,然后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2012-2014年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在波动中上升,在2014年达到峰值0.177,表明当时高职财政经费配置公平程度最低;2015-2021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基尼系数逐年下降,在2021年达到最低值0.098,表明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分配越发公平。
3.泰尔指数
本文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差异,测算了全国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以及相关贡献率。由表1可知,总体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比较地区内与地区间泰尔指数可以发现,我国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地区内泰尔指数远大于地区间,表明东、中、西地区内部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差异远远大于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从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泰尔指数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且东、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远高于中部地区,表明东、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财政经费的差异程度大于中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看,十年间总体泰尔指数、地区内和地区间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各地区内部和地区间的差异程度总体上在减小,但2020年总体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表明该年比较特殊,高职财政经费的不均衡性程度较大。中部地区泰尔指数远低于其他地区且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东、西部内部的不均衡性远大于中部地区且这种差距在持续扩大。
如表2所示,将泰尔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对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泰尔指数贡献值进行分析。比较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可以发现,高职财政经费投入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内部的差异引起,十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在81%~94%之间波动, 平均达87.01%;而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则很低,十年间贡献率平均仅为12.99%,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不是很大。从具体各地区内部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整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91%、2.38%和27.69%,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远超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辽宁、河北等省份与其他发达省份差异较大,如2021年东部地区的北京市、海南省高职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达6.83万元、2.26万元,而辽宁省、河北省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仅为1.33万元、1.44万元。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是因为西藏、青海、宁夏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如2021年西部生均预算内经费平均为2.1万元,而西藏经费高达5.05万元。2020年总体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达62.06%,这主要是因为西藏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高达9.66万元,其他省份与之差距非常大。在中部地区,财政经费配置差异相对较小,呈均衡状态。从时间趋势上来看,2014-2021年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扩大趋势,从81.92%增至88.8%,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区间差异贡献率的减小;中部地区差异贡献率极小且呈缩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