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来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
作者: 任路伟 王英 刘晓敏作者简介
任路伟(1987- ),男,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石家庄,050024);刘晓敏(1988- ),女,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
王英(1965- ),男,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2JDSZK013),主持人:赵宝新;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师沟通机制研究”(2205359),主持人:任路伟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培养是促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名师(名匠)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历史节点,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然要义、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灵魂归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诉求以及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旨归。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发展历程漫长,尤其在培养对象、培养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体系四个层面的发展转向,为名师(名匠)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基于“上下联动”“刚柔相济”“纵横交错”“内外结合”四个维度构建名师(名匠)培养体系,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牵引力、保障力、源动力以及支撑力,推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39-08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职院校教师的质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培养是促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2023年7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计划,面向高职院校“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1],并于同年9月公布了210名名师(名匠)培养对象以及21个名师(名匠)培养基地名单。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核心指向,亦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更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步伐。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并非疏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标准,而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次全新尝试;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共同决定的。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育的前提基础,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面临着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使命。探索如何培养年轻高职教师成长为名师(名匠),以及如何实现名师(名匠)高端化培养的实践理路,从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已然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奋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为何而行”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阐明名师(名匠)培养对于学生、教师、教育、国家四个层面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回答“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人”“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以及“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基本问题。
(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然要义
第一层逻辑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的基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当前,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造就一支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队伍与之匹配。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3]。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体制构建的强力之基,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新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发挥其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显性优势。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4],也才会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先决条件。
(二)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灵魂归宿
第二层逻辑回答的是“谁来培养人”的基本问题。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强调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5],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实践要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指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群体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和整体风貌[6]。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经由双师型教师、卓越教师再到名师(名匠)之间的话语流变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梯次进阶,也是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时代彰显。名师(名匠)的培养统摄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师德师风、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的进取向度。
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既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又立足高等教育的高教性,融合职业性与高教性的跨域特征,并坚持“以质为先、卓越发展”的内涵建设,遵循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造就一批新时代德技兼具的名师(名匠),从而奋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职责。
(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诉求
第三层逻辑回答的是“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2022年4月新修订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7]。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及职业教育的历史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提供了强引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便难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名师(名匠)培养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是助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名师(名匠)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场域内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皆有助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力、吸引力和服务力。
同时,2023年7月,教育部提出“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8]的目标。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助于积极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旨归
第四层逻辑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9]。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融合与协同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已经由追求规模发展到以质图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高职院校名师(名匠)献身教育强国建设的职责使然,以其个体微观的职业教育实践聚合成宏观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依托,高职院校名师(名匠)正是在这一培养理念下的先导践行,名师(名匠)个体也只有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找寻价值自觉和现实存在。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10],以践行教育强国建设为现实考量,积极投身于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二、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从何而来”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历程。名师名匠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节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通过梳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历史脉络,逐步归纳出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的发展特征。
(一)1978-1995年:高职教师培养处于萌芽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由此我国职业教育也迎来了稳定健康发展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11],此时的职教师资仅仅指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不涉及高职院校。同时还提出了可采取聘任兼职教师的方式,保障专业师资来源稳定,力求通过改革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建设。1986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要逐步提高的计划。1989年1月,劳动部进一步提出通过培养后备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方面,“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12],以解决职业技术培训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窘况,逐步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1991年10月,国务院提出“本着培养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地解决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13],并通过逐步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服务体系,逐步实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力求建立起高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
(二)1996-2011年:高职教师培养逐步实现制度化
在此阶段,高职院校规模逐步扩张,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均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拓展培养形式、丰富培养内容、提升培养质量、健全培养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双师型”教师向名师(名匠)培养目标进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4],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15]。同年12月,教育部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6]。1999年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等20所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1年教育部又批准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6个单位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逐步走向“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培训单位”联合培养的规范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17],并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提出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等具体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8],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更加具体化。
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双师”素养欠缺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05年10月,国务院提出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19]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开展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聘请国外高水平职业教育专家授课,专门针对高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推进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优化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区域布局和专业覆盖面,为进一步促进职教师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