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维进路
作者: 张平作者简介
张平(1986- ),男,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新时代高等职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圳,518055)
基金项目
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先行示范研究”(SZ2023A003);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及深圳实践研究”(zdzz21011);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生成与新时代高职教育政策演进逻辑研究”(7022310037),主持人:张平
摘 要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举,是优化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主动增强适应性,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维度,必须坚持优才供给构建职业本科标准范式;在产教融合维度,坚持路径创新推动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应用科研维度,坚持应用导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服务维度,坚持精准嵌合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国际合作维度,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4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2]。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优化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举,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推动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对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显著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3]。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党中央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消除职业教育社会偏见、强化优质技术技能教育供给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分别从办学定位、治理水平、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9个方面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工作提出具体标准。截至2023年6月,在实践层面,通过合并转设、独立升格等方式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已达34所,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如何推动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还有待深入探讨。职业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应用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进路。
一、人才培养之维:坚持优才供给构建职业本科教育的标准范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论述、一体部署,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体系,关键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一)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的紧密度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主题,强化职业本科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支撑的关键是专业建设是否紧密对接产业,是否为产业培养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2022版《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共设置十九大类,247个职业本科专业[4],基本涵盖了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各行业大类,但在具体专业布局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还应有所侧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职业本科教育应该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置专业,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专业建设,以新兴产业为基准面向,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设置和建设职业本科专业。此外,要聚焦未来产业布局职业本科专业。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注重前瞻性、引领性,积极面向未来产业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标准。2023年8月,工信部等4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5],职业本科教育应该以此为重点,紧紧围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布局专业。
(二)增强课程建设与技术对接的紧密度
高水平课程建设是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根脉。高职本科课程建设,应该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还是技术教育,应遵循“产业分析—岗位分析—技术分析—课程分析—实施反馈”的课程开发思路[6]。有学者提出了“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职业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和建设思路[7]。为此,一方面,要紧密对接岗位新技术,以新技术为逻辑起点,聚焦岗位需要构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最终形成课程,这将极大提升课程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实现新技术向课程的快速传导,高水平职业本科课程建构要紧跟技术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快速更新,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不滞后于产业。
(三)增强教法改革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紧密度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启动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将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本科教育理应承担培养现场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在职业本科教学中要紧密对接工作过程,实施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行动导向的教法改革。按有关学者的观点,职业本科教育首要属性是职业性,基于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以技术为牵引、以产品为载体”的内容属性,教学方法应遵循行动导向的理念[8]。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法改革的依据,即紧密对接岗位需求而设定能力目标,将能力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当前,关于职业本科教学的能力目标尚无定论,但大致有几个讨论的层级: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职业技能目标,另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岗位职业能力,还有一种认为能力目标就是综合职业能力。借鉴诸种观点,有学者还提出了职业本科教育的三层能力模型,即核心层级为职业道德,中间层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方法能力,外层为可持续发展能力[9],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依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形成职业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框架,高标准构建职业本科教学方法,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必须牢牢坚持以行动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的模式,坚持“项目化”教学、“产品化”实操、“竞赛化”实训和“实战化”考核。
二、产教融合之维:坚持路径创新推动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教育、科技、人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是这种支撑力量的重要一极。作为以就业为导向、靠近产业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将深度产教融合作为自身的内在基因。职业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载体、新路径,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紧密对接,以路径创新推动形成职业本科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一)机制融合:创设中国特色校企合作的高阶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痛点在于没有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得利的产教共同体,创设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准校企合作铆合点,推动产教融合的机制融合,这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予以推进。宏观层面,要抓好国家促进产教融合有关政策的高质量落地。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50个左右,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万家以上,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这为职业本科教育实施高水平产教融合提供了优渥的宏观政策基础。中观层面,要发挥好产教融合城市和产教共同体的作用,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已启动在具有较强的经济产业基础支撑和相对集聚的教育人才资源的城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目前已公布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此外,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由一个产业园区、一个职业院校、一个企业共同牵头建设,这无疑为职业本科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创设提供了新契机。微观层面,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建立实体化产教融合载体,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特色产业学院,与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开放性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抓手,进而形成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机制。
(二)人员融合:组建深度共融的双师队伍
组建深度共融的双师队伍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成为落实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先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大于50%。该方案对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准入、培养、配置、培训、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具体安排,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的方案,但也适用于职业本科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依据实际,创新校企师资深度共融的落实机制。从载体看,职业院校可将校企共建的特色产业学院作为师资共融的平台,特色产业学院教师由院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训在校内进行,拓展实训和专业实习、见习在企业进行,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校企双方教师将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从项目看,可以通过开设企业订单班的方式,将校企师资黏合起来,共同深度参与订单班教学全过程,作为一个教学共同体让院校和行业企业师资进行深度合作和共融。
(三)技术融合:实现新技术的快速传导
当前,职业教育的普遍弊病就是教学和产业新技术相脱节,各产业技术革命日益演进,但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脱节。职业本科教育要着力解决产业新技术向人才培养的快速传导问题。从技术源头上看,应该在校企深度产教融合框架下,一个专业群联合一个龙头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源头技术创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为高校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支撑。要通过订单班、特色产业学院等途径,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引入教学,实现新技术向课程教学的及时融入。从转化方式看,要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项目化资源,以“工程训练”替代“课程作业”,校企联合建设以基础素养、工程实践、产品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从转化载体看,校企共同开发新型教材应该是职业本科院校新技术快速传导的一个着力点,关于职业本科教育新型教材建设有学者建议要凸显四个新:一是技术新,校企共同围绕最新技术开发教材,将稳定的创新技术第一时间转化为教材;二是标准新,将企业用人标准、技术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培训认证标准第一时间转化为教材;三是资源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四是形态新,采用活页式教材的形式,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材,并随时更新,体现教材内容的灵活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