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参考工具:核心概念、逻辑关系与学习技巧
作者: 陈亚楠 王威力
摘 要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范式, 利用软件NVIVO12.0对12款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进行质性分析: 通过开放性编码逐行采集各参考工具需填报的信息要点,梳理工学一体化教改中的核心概念; 通过主轴编码,聚焦教师备课、授课、考核、反思各阶段需要应用的参考工具,梳理各参考工具的逻辑关系以及教师利用参考工具组织教学的注意事项;通过选择性编码,实现研究对象转换,梳理学生使用参考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技巧。研究启示为: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应以学习环节为主线转换教师角色,以学习步骤为模块开发优质资源,以学习内容为依据匹配教学方法。
关键词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参考工具;工具模板;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7-0045-07
2022年3月,人社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明确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1]。为更好地促进工学一体化改革成果落地到课堂层面,指导教师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2023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在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积累的技术资源基础上,梳理了12款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参考工具,为教师实现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校本转化、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开发、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编写教学文件提供了参考案例和模板。然而,当前工学一体化的推进重点在于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只关注“内容一体”“时效一体”“实践一体”,未能关注“角色一体”“评价一体”[2],未能真正实现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具体来讲,在教师层面,虽然提供了成熟的参考工具模板,但一些教师难以理清各参考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熟练利用参考工具开发课程;在学生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素质能力难以满足工学一体化学习要求,受传统学习模式和习惯的影响,面对各种参考工具不知从何下手。基于此,本研究采用NVIVO12.0软件,对12款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参考工具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各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凝练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技巧,以期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参考工具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教学改革文件模板,也是各层面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效验收要点的标志性成果。2023年8月15日,作者登录技工教育网下载了如下12款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校本转化建议体例参考》《校本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体例参考》《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体例参考》《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案体例参考》《工学一体化课程终结性考核试题体例参考》《学习任务分析表体例参考》《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表体例参考》《学习任务考核方案体例参考》《学习任务工作页体例参考》《学习任务信息页体例参考》《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体例参考》《工学一体化课程教案体例参考》[3],这些工具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利用NVIVO12.0软件对12款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进行质性分析。首先,进行开放性编码。对这些工具所列具体项目进行采集统计,以项目内容为参考点,按照内容范畴定义节点,统计参考点和节点数量,并对编码频次最高且参考点分布最广泛的节点所反映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其次,进行主轴编码。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的教,以教师日常教学环节为主线,合并节点和参考点,分类汇总教师备课、授课、考核、反思过程中应用的参考工具,进一步梳理各参考工具的逻辑关系。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学,选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备考过程中所需要的参考工具,滤除与教师活动相关的模板,生成参考点矩阵,统计各环节包含的节点及其参考点数,凝练学生使用参考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
(三)编码处理过程
1.开放性编码
利用NVIVO12.0软件对12款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有关文本进行“逐行扫描”,选择各参考工具所要求填写的具体内容为参考点,同范畴的参考点定义为一个节点,共得到参考点134个,节点25个。编码发现,以“任务”为关键词语被编码的次数最多,共28次,分布在9个参考工具模板中,与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工作任务”导向有关,符合大众的主观认知。其中,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情景、任务要求、任务资料等参考点中的“任务”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任务,不做重点说明。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的开放性编码结果见表1。
2.主轴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以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授课、考核、反思为逻辑主线进行主轴编码,合并相关的参考点。例如,将学习目标与任务目标合并,统一命名为“学习目标”,得出各工具模板的应用范畴。编码发现,在备课、授课、考核、反思四个教学环节中,备课环节涵盖的参考工具数量最多,为11个参考工具,涵盖的节点数和参考点数亦是最多。主轴编码结果及其参考点矩阵见表2。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旨在实现研究对象转换,即从教师的教转换为学生的学,以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应考等具体学习过程为主线,梳理学生使用参考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技巧。在编码过程中删除教师活动、学情分析等教师层面相关的参考点,合并任务资料、学习资料等相关参考点,最终得到选择性编码结果。编码发现,工具4、工具5、工具6、工具7、工具8、工具9和工具10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参考模板,其中学习环节和工作环节两个节点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概念相近(工作过程即学习过程,工作环节即学习环节),可进行节点合并统称为“学习环节”,因此选择性编码中学习环节节点涵盖参考点最多,为8个,且分布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选择性编码结果及其参考点矩阵见表3。
二、研究结果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中的核心概念界定
通过开放性编码发现,“典型工作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参考性学习任务”三个参考点均是一体化课程开发中的核心概念和专用术语,那么厘清它们与一体化课程、一般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对教师认识一体化改革、开发一体化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尤为重要。第一,关于代表性工作任务,是指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具体任务[4]。代表性工作任务应具备具体性、完整性、挑战性、发展性4个特性,其中发展性体现了代表性工作任务的教学价值,是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关键特性。代表性工作任务是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元素,通常以“名词+动词”的体例呈现,一般由实践专家访谈得出。第二,关于典型工作任务,是指实践专家访谈确定的,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院校开发一体化课程的依据,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有典型意义[5]。将实践专家给出的同一职业成长阶段,相同或相近工作范畴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形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包含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务,与代表性工作任务具有相同的特性,通常以“名词+动词”的体例呈现。具有教学价值且能够实现的典型工作任务经教学化处理形成一门工学一体化课程。第三,关于参考性学习任务,是指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6]。参考性学习任务突出教学价值,这是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参考性学习任务的核心标准。参考性学习任务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各院校的实践环境,包括软、硬件教学资源。
通过对一体化课程开发中核心术语的梳理可知,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进行座谈可以得出代表性工作任务,从中可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后可以分别得到一体化课程和参考性学习任务,将参考性学习任务进行校本转化可以得出一般意义的学习任务。对工学一体化改革中与“任务”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后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关系结构。从横向上看,代表性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属于工作术语,参考性学习任务、工学一体化课程以及学习任务属于教学术语;从纵向上看,代表性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参考性学习任务、工学一体化课程属于课程标准中的专用术语,学习任务属于校本术语,是将国家层面课程标准中的参考性学习任务经过校本转化后的适用于本校实际教学的教学任务。12款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中未加特殊说明的任务都可以理解成已经校本转化后的学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都能教学化为参考性学习任务,并不是所有国家层面课标里的参考性学习任务都能够适用于各职业院校,因此图1中n、m、x的一般关系是n≥m≥x。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的逻辑关系阐释
备课是教师有效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从主轴编码表中可以看出,在教师日常备课、授课、考核、反思四个工作环节中应用到工具模板最多的是备课环节。从主轴编码参考点分布情况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工学一体化教学备课增加了工作环节、工作内容、任务要求等与“工作”和“任务”相关的内容,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工作任务,还要将“工作”分解为“任务”,经教学化处理转化为学习步骤,教师备课的难度提高了,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至少自行完成一遍工作任务,才能做到熟悉工作环节、任务情景、任务要求、任务资料等具体内容。备课即完成教学设计,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第1、2、3、4、11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属于整体教学设计,第6、7、8、9、10、12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属于单元教学设计文件,各工具模板的相互支撑关系见图2。
工学一体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包含五个具体环节。一是提出课程标准校本转化建议。教师团队要集体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定位、参考性学习任务、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与考核要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针对课程学时、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等项目提出明确具体的转化建议,并说明转化理由。二是编制校本课程标准。教学团队结合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学生学习基础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可行性、适应性进行进一步研判,根据实际情况描述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实施建议、考核要求。三是设计工学一体化学习任务。此环节是衔接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纽带,是从理解任务到设计课堂教学的桥梁。其中,任务目标、学习内容、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的设计应该涵盖职业能力、通用能力、职业素养、政治素养四个维度,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和对应性原则,即任务目标与考核要求一致并且逐条对应,学习内容与实施建议逐条对应。此外,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的设计还应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四是确定课程考核方案。此环节需要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每个学习任务的每个具体环节,针对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设计过程性考核要点和终结性考核要点,对于非产品性学习成果或通用能力、职业素养、政治素养需要逐条列出观察要点,过程性考核应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每个学习任务的考核,终结性考核应附试卷及评分细则。五是安排教学进度计划。此环节需要将每个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学习环节,每个学习环节为一个基本教学单元,每个基本单元包含学时、目标、内容、成果等要素,对于非产品类学习成果,可以转述为体现这一素养目标的观察要点。此外,还应设计好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工学一体化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也包含五个具体环节。一是分析学习任务。在做好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上,将校本转化后的每一个学习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任务情景、任务要求、任务资料,列举具体工作步骤,分析每个工作步骤对应的工作内容、工具材料、劳动组织关系、工作方法、工作成果、工作要求,最后将分析结果教学化处理,转化为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素养、政治素养等学习内容。具体来讲,将《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中的具体学习任务进行详细分析,细化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分析表》。二是策划教学活动。此环节是备课组在充分分析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将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将工作步骤转化为学习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确定学习成果,设计师生活动,确定重点难点的过程。三是制定学习任务考核方案。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对照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目标列出具体的考核项目并制定考核权重,包括具体的知识能力考核要点、能力素养观察维度。四是编制教案。工学一体化课程教案是以教学过程为主线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习成果,与传统教案相比较更加突出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成果是什么,更加突出学生主体、行动导向。五是开发工作页和信息页。学习任务工作页和信息页均类属于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类似于普通教育中的导学案,工作页是以每个学习环节为基本单元,将该学习环节细化为几个学习步骤,逐一设计每一个学习步骤中的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活动由引导问题、学习成果、考核项目组成。信息页是工作页的补充,其核心作用是列举学生完成工作页中的活动所需要的具体材料,二者是教师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