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生产的视角

作者: 王棒 陆雯 余家斌

作者简介

王棒(1991- ),男,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桂林,541004);陆雯(2001- ),女,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余家斌,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产业学院模式研究”(2024JD13),主持人:邓小华

摘 要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各生产要素空间样态不断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空间关系不断重构,生成新空间的过程。产教融合可以通过打造以校企合作优化各生产要素的物质空间、塑造以校企协作共生共荣为格局的社会空间、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等机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现实中仍面临校企协同合作效果尚需优化、校企协作共生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及产教协同创新文化尚待大力培育等挑战,亟须通过提升校企协同合作效果,优化各生产要素;构建校企协作共生格局,塑造新型社会关系;培育产教协同创新文化,凝聚集体创新意识等策略予以应对。

关键词 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空间生产;职业教育;新型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15-06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重点提及新质生产力。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1],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回答。目前从教育视角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2],高职院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关系[3],基于新质生产力锻造的职业教育创新逻辑[4]等。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学界对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等研究还较为薄弱。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产物。人们在空间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也在生产着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来说,新质生产力在现有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空间的产生。基于此,本研究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进行研究,以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

一、空间生产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构成生产力各要素质的变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跃迁。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空间的不断演进,是从旧的空间走向新的空间的过程。空间生产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由基于生产力各要素的物质空间、基于新型生产关系的社会空间以及基于创新精神主导的精神空间等三重空间构成。

(一)空间生产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蕴

“人类实践与交往活动、社会关系、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空间展开和持存的同时,本身又作为空间实践、空间事件、物质存在塑造着空间”[5],生产着空间。新质生产力同样如此,它在空间中发生和展开的同时,其本身也作为空间实践,影响并再生产着空间。空间的演进与变迁甚至成为界定人类历史分期、体现生产力演进的标识。比如,农业社会,劳动对象的空间处所为自然田野。人们使用翻地农具、播种农具、水利农具等在自然田野里进行生产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进入工业社会,人们的劳动场所发生了变化,由自然田野变为工厂。劳动工具也被以机器为代表的新生产工具所代替。“生产力的这些变革,在空间上要求生产资料集中、工人集中、资本集中,最后是生产管理权集中。”[6]进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场所,数字产品成为新的生产工具。在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劳动场所由自然田野到工厂、再到数字空间;劳动工具由农具到大机器、再到数字产品;劳动关系由租佃制到工厂制。这些变化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空间的变迁与重构。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各生产要素的空间样态不断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不断重构,生成新空间的过程。

(二)空间生产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结构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打破了传统二元的空间认识论,构建了“空间三元辩证法”,将空间概括为被感知的物质空间、被构想的精神空间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空间[7]。依据此理论,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重空间。第一,基于生产力各要素的物质空间。物质空间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强调对空间的感知,根据事物的物理性质直接理解事物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8]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生产要素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存在,可以根据物理性质直接理解,可以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物质空间。第二,基于新型生产关系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即社会关系,是人在生产物质产品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9]。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相依存,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生产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0]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社会空间则体现为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第三,基于创新文化主导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属于被构想的空间,是对物质空间客观性与物质性的反驳。它认为空间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精神性的空间活动完成的。新质生产力同样包含被构想的精神空间,即创新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1]可见,与资源驱动的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受创新文化驱动。它从构想的视角获得创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观念投射到新质生产力的物质空间,驱动生产力发展。

二、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成逻辑

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实现资源交流共享、彼此融合、协同共生的过程[12],主要通过打造以校企合作优化各生产要素的物质空间、塑造以校企协作共生共荣为秩序的社会空间、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等三重逻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打造以校企合作优化各生产要素的物质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物质空间主要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物质空间的机理主要在于,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使新质生产力由蓝图变为现实。具体来说,第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新型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性要素,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社会,劳动者只需掌握简单的耕地、狩猎技能;工业社会,劳动者则需要掌握操作机器的技能;信息社会,更加复杂的数字技能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由此可见,培养新型劳动者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校企合作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想模式,可以通过产教对接、工学结合等方式提升劳动者技术水平、培养出新型劳动者。第二,校企合作创新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人们所加工、改造或服务的对象。农业社会,人类劳动的对象是土地;工业社会,人类劳动的对象变为各种材料;信息社会,数字空间开始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可见,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跃升相应地也伴随着劳动对象的升级。这一次也不例外,校企也可以通过协同科技创新,生产新型材料,创新劳动对象,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第三,校企合作创新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指示器”,生产力水平的变化首先是从劳动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3]。校企合作则可以通过协同知识创新,加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制造新型劳动工具,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塑造以校企协作共生共荣为秩序的社会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社会空间表现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新质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新型劳动者和新型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两种。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社会空间的机理则在于,塑造基于协同育人和协同研发的校企协作共生关系。具体来说,第一,塑造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关系。不同生产力水平时期,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模式是不同的。“家庭作坊式与手工工场的生产组织形式决定了每个工人都是全能的技能能手,其技能来源于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学徒制。”[14]蒸汽时代,机器等专用设备的使用使得工人的通用技能开始得到重视,职业学校开始负责培养通用技能并为企业输送技能工人[15]。进入新时代,随着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仅凭学校或企业均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则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社会空间、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关系,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塑造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研发关系。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不断创造价值[16]。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急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则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协同研发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社会空间。

(三)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精神空间表现为创新文化。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最为关键的区别之一。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实现经济增长。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17]。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文化为精神空间、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不过,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新质生产力需要由创新驱动走向协同创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精神为核心,引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就在于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产教融合是通过知识资源在产业系统、教育系统之间的无障碍流动,实现知识增值,履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职能的价值创造过程。此过程也伴随着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系统与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系统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学徒培养、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各种物质实践活动。文化的产生与创造都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的[18]。产教在进行知识共享、彼此融合的同时,也会“以此为基础而养成或是产生一种校企合作环境中特有的文化世界”,即协同创新文化。它是与产教融合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产教在各自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选择、吸收的结果。产教融合通过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可以对新质生产力中的管理者、劳动者等主体产生价值规范作用,引领他们通过协同创新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挑战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逻辑主线。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产教融合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了一定的助推作用。然而,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产教融合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一)校企协同合作的效果尚需加以优化

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物质空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路径实现。然而,面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校企协同合作的效果尚需加以优化。具体来说,第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尚需提高。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也对劳动者这一生产力关键要求提出了全方位要求”[19]。然而,实践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尚需加以优化。以现代学徒制为例,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的理想模式。但有研究发现,现代学徒制面临着学徒角色冲突明显、教学质量水平整体不高、企业实践中从事工作与自身专业无关等困境[20]。这些困境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第二,校企合作技术研发存在明显短板。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需要新型劳动者,还需要新型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多从中专、技校升格而来,校企合作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工作长期遭到忽视,导致校企合作研发存在明显短板。比如,有学者对32所职业技术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横向科研方面,超过70%的院校没有高质量地完成院校在“服务企业技术研发、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近5年到账横向经费1千万以上”等方面设定的目标[21],反映出职业本科院校在校企协同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产教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致使产教融合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