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作者: 徐俊生 邓旭升

作者简介

徐俊生(1988- ),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昆明,650500);邓旭升(1975- ),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20YJAZH023),主持人:邓旭升;2021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办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研究”(2021PY61),主持人:杨成松;202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212136),主持人:舒卫华

摘 要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高效能职业教育生产力质态,是以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生产力、实现高效能产教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生产力、采用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为手段的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型社会人才为目标的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技术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能力,更是弘扬民族工匠精神的紧迫任务。实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制度革新,构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石;加强资源整合,赋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实现技术跃升,驱动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文化创新,孕育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核;实现目标引领,指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技术创新;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21-07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1]。自此,诸多学术专家与业界权威纷纷对其开展了深度探讨与研究。周文等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2];李政等探讨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3];魏崇辉从战略、政策、抓手三个层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建议[4]。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跃升[5]。而职业教育成功孕育出大批兼具精湛专业技能与扎实实践经验的劳动力,持续向各行各业输送其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驱动了国家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顺势而生。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高效能职业教育生产力质态[6],旨在培养具备高技能、创新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及创新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一、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概念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两者间的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的内在关联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进步的特点,提出的衡量和推动职业教育质量与效能的一个概念。它强调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擅长跨领域知识整合与应用的新型人才、契合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以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一方面,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的高效能生产力。首先,以“新”为引领,推动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特征是“新”。这里的“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转变;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四是评价体系的创新,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以“新”促“质”,提升教育质量。在“新”的引领下,职业教育不断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技能层面的,更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质”催“新”的高效能生产力。首先,以“质”为核心的教育重构,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对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与科学化。通过引入前沿科技、行业标准和最新理论,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度一致,甚至超前于市场变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时能够灵活应对、勇于创新。其次,“质”的提升为职业教育催生了新的生产力形态。这种新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对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上。通过培养具有高超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新型劳动者,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人才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1.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生产力

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还是具有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面对职场中的复杂问题,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出既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又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强调职业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深度融合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与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7]。实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满足未来教育质量要求,还满足产业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2.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高效能产教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生产力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实现高效能产教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旨在将创新主体有机结合,促进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生成[8],引领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使职业教育逐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种深度融合使得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缩短了人才从学校到职场的距离,提高了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平台及师资建设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协作与一体化发展。学校与企业应携手共建并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企业应深度介入教学流程,使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教育投入直接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

3.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采用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为手段的生产力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手段在于采用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高技能、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新型人才。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摒弃了单一的、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多元化的、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项目制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这些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产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更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与创新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4.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培育高质量发展型社会人才为目标的生产力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其目标在于培育高质量发展型社会人才,即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一是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强调“高质量”。职业教育通过与业界及企业的深度交融,精确对应产业发展之需,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紧密相连,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重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辨、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资源能够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助推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化、加速技术创新进程及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二是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强调了人才的“发展型”。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仅关注短期的技能训练,更着眼于培养具有长远发展潜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格局的高质量人才。这种发展性体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时革新、教学手法的创新尝试,以及对学生毕生学习能力的塑造诸方面。

(三)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交汇点,其重要性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尤为突出。一是技能人才供应体系的转型升级。伴随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行业崛起,市场对兼具高技能与复合型特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场域,通过教育内容的适时更新与教学模式的革新,系统培育契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与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桥梁纽带。职业教育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职业教育能够更有效地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快速应用和转化;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协作等路径,推动科研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的高效转化与广泛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特点,有目的地塑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助力地方产业革新升级与结构优化,达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交融的愿景。

2.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技术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现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9]。职业教育在推动技术创新转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实体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路径。一是人才培养与储备。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开设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专业课程,培养大批具备较高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二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协作,构建产教一体化的实训平台,实施“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和最新技术,从而在毕业后迅速将所学应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中,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三是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为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创新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如对校企合作的激励措施,以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项培养与激励政策等,均为职业教育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3.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能力

职业教育生产力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其在提升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职业教育生产力不仅关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能否有效对接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是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升级意味着其能依据社会经济态势及产业结构变迁,精确锁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构成,成功培养顺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从而有效舒缓社会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二是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促使教育产出更符合产业实际,大幅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除了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外,还通过实施涵盖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举措,为社区、企业乃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智力支持与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宽度和深度。四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增长,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增长亦体现于其在构建与持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层面所作出的贡献,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适应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教育机会,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催化个体全面成长及社会进步之关键载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