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园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目标、逻辑与路径
作者: 周海云 任聪敏作者简介
周海云(1970- ),女,浙江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管理(杭州,310018);任聪敏(1980- ),女,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21BGL294),主持人:王建慧
摘 要 基于产业园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是深化产教融合基本战略的重要载体。从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态来看,产业园区由经济区域向综合区域的转变,使得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有了多元共生、产教融合发展的基础。依托产业园区,实现政校企地域空间、制度空间的深度融合,扎根地方经济、服务产业升级、构建融合模式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扎根地方所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水平、构建多元治理体制机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产业园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48-05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意见》提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支撑,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1]。2023年4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明确“2023年底建设50家左右,2024年底再建设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2023年7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列为重点任务。2023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8家第一批市域联合体名单,并提出从2024年开始,教育部组织遴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先从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产生,进一步推动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园区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进入内涵提升新阶段,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特征,支撑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也出现新的变化。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属性,将产业园区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链接和发展载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向。
一、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态和内在机理
产业园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区域内,利用特定的政策,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聚集区。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手段统一开发、建设和运行,形成了具有特色化、集约型、区域性的产业聚集[3]。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培育产业链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园区从培育期开始,经历了快速发展、积累和稳定发展期[4]。
(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形态
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迦南人的港口特别贸易区。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公园,该园区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整个园区工业发展,这一模式也成为后来世界工业园建设的样板。
198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开始了产业园区的探索和培育,这个阶段持续到1992年左右。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园区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这一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态表现为:基本不考虑主导产业的发展,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一般以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园区发展带来了契机,园区经济进入到蓬勃发展期,但是过于粗放和无序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央从1993年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并逐步设立了开发区的准入门槛。这一时期发展形态表现为:园区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推动城市化进程作用逐步发挥。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的发展,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产业园区的设定区域从国家层面扩展到省、市、县多个层面,投资主体从以外资为主到中外并重,产业变化从外贸、轻工产业到主导产业,出现了电子、化学化工、计算机信息设备、汽车、装备制造等链条较长的特色产业,这些是后期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形成的重要基础。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出现,使得产业园区出现了“聚链”发展形态,龙头企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链接配套企业入驻园区。从中央扩展到地方,逐步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空间到功能,产业园区的区域作用、产业集聚功能逐渐形成。
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园区发展逐步从以规模为主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发展形态具体表现为:基于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和企业聚集更为明显,更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环保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坚持境内投资与境外投资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着力增强体制机制活力[5]。这对产业园区的产业、投资主体、主要功能、实现路径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了产业园区对一些新功能的延伸,包括促进社会和谐等,产业园区的定位从单纯的经济开发区转变为综合性区域。
当前,产业园区生态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富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经济发展、创新发展、产业合作、社会发展等多重维度并重的发展格局,其功能也由经济区域向综合区域转变,园区正在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培育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软环境,形成多元共生的新生态。同时,产业园区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综合性定位日益明确,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为主体构建多元共生、产教融合发展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优途径。
(二)产业园区发展的内在机理
首先,纵观产业园区发展进程,产业园区的出现本身就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的重要方式。发展经济学家鲍德威尔(J.B.Boudeville)认为,工业园区是一群不断扩张的产业通过与周围产业的相互影响,促进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的增长极。产业园区是在适合企业区位要求以及在市场运作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市场带动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的聚集,继而通过产业集聚带来地理关联,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园区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平台。
其次,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产业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多元要素聚合而产生的重要效能。产业集聚是其重要特征,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多种发展要素共生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是其发展的根本。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素主要有人力、技术、资金、制度等。要素的有效聚集,带来产业的集聚、升级、创新。企业之间产业关联明显,产业集聚程度高、特色鲜明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特征。
第三,从治理体系来看,产业园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与资源优势,在这样的优势下,向外拓展资源、向内开发资源,形成了内外联动、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二元治理模式。在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园区的治理逐渐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与政府多元治理的模式转变。
(三)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将产业共性技术作为动力,实现了区域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了以“人”为核心关联基础的互动和融合,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了各类研究机构、学术院校、创新公司等个体的“跨产业”协同与高效对接。
大部分国家级工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基本遵从了从工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再到企业、产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集群的升级路径,体现了产业发展、科技发展到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的补充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些以科研创新为主的园区中,通过与高等教育的合作,实现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企业提供和留住人才。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城市结构调整的新局面,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换代转型,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创新密集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除了高新技术的研发,也需要更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补充产业园区人才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产业园区的发展机理和发展趋势与职业教育构建更为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路径不谋而合。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同时,更要助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扎根区域经济发展。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建基础与目标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强调以产业园区为基础,通过产业园区为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多维创新平台,实现基于空间链接的产教聚合作用。通过地域的联结、制度的实施,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产业市场需求,实现园区的提质扩容、产业的集聚升级、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基础
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创业园、经济特区、保税区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园区不断衍生。根据商务部2023年5月发布的“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会评考核评价结果”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177家国家高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6]。以浙江省为例,2021年,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70%,其中90%以上的有6家。14家高新区围绕2~3个主导产业,汇聚创新要素,如科创平台、重大项目、关键人才等,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产业链布局[7]。
从职业教育建设之初,国家就一直引导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融合,从地域上向产业集聚区布局也是其发展的路径之一。基于园区空间载体建设教育与产业统筹发展的格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一种类型表征。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联合10余所中高职院校与长沙高新区开展园区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形成一批实体性项目。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建在西咸新区,通过与新区内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探索,培养对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长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长兴校区,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实现职业教育与智能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捆绑。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也是基于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进行相关建设。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深圳市教育局统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牵头,12个政府部门,31家企业,14所中职、高职、本科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对接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通过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等重要路径打造高水平的市域产教融合平台[8]。
从园区类型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出发,结合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的通知》等文件,以及部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来看,依托总产值在本省份位于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部分工业园构建市域产教融合体是最优选择。其产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随着第一批28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确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将文件精神落地,与地方发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打造模式可以推广、经验可以复制、路径可以借鉴的样板,从而推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