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念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作者: 黄桂钦

作者简介

黄桂钦(1984- ),女,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漳州,36300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扶持项目“习近平在福建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念与实践研究”(FJ2022BF004),主持人:黄桂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及实践进路研究”(FJJKBK23-101),主持人:林建辉

摘 要 人本主义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职教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应以人本主义理念指引中国式职教现代化。转变办学理念:发展职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本性;调整教学目标:坚持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坚持德技并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职教现代化;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1-0053-05

人本主义研究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在对人进行关注时,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的、社会的一面,也要关注人的非理性的、自然的一面,从而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不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强调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对中国式职教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发展形式,这与人本主义理念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提出基于人本主义理念下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一、人本主义理念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位

(一)人本主义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契合

何为人本主义?国内外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对其解释为是以某种方式研究人性及其范围、利益的哲学;英国《新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其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1]。这些释义的共性都是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最早提出人本主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研究方向由客观外在的自然世界拉回到人类社会本身,树立起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先驱,也是西方哲学家对人本主义最早的认识。

西方人本主义为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是在批判吸收西方人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创立了属于无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人的类本质特性,关注人作为主体的现实存在开展的有意识且自由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人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创造者,是在不断地改造世界又在不断地被世界改造的人。马克思人本主义的价值宗旨不仅仅强调要充分彰显人的力量、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最终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

人本主义强调人是理性一面和非理性一面的共生体,在对人进行关注时,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的、社会的一面,也要关注人的非理性的、自然的一面,从而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不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强调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中国式职教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表现为个体实现自身发展的自由性、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及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素质的可能性。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既要着眼于学生整体个性的完善与自由发展,又要体现在学生各个素质指标的提升上,这与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职教现代化的政策文件,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既要注重“技”的传授,也要注重“德”的养成,将德技培养有机结合;同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等,其中把“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作为八大基本理念之一;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通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中国式职教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现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新时代职业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重视职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中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开设方案也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旨在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人文素养①。

二、新时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大重要创新。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不同于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高度消耗资源能源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3]。新质生产力的新性质关键在于三个方面,即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和新劳动资料,而在这三者中,最关键的是新劳动者,新劳动者只有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指出:“新时代十年职业教育培养出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前后累计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有70%以上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技能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行业人才供给过量,引发产业链、供给链、就业链、创新链无法充分融合协调发展。为更好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化,要真正找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内涵和社会价值,将职业教育与具体的现代化岗位需求、行业需要、职业诉求紧密结合[4],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让职业教育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德育指向“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强调“立德铸魂”是育人之本;智育指向“真”,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强调“培智固本”是成才之基;体育指向“健”,旨在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强调“健体强基”是立国之基;美育指向“美”,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强调“尚美培元”以修身力行;劳育指向“实”,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强调“以劳立身”是立身之本[5]。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服务”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并置于首位,充分体现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以人本主义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职业教育由强调学生核心能力向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变。核心能力强调职场对人的需求,要求学生要具备专业的思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这能有效应对计算机时代对“人”提出的新挑战,促进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六个维度②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为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服务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助力中国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转变办学理念:发展职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本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把教育理念现代化置于首位,说明教育理念现代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理念强调现代化职业教育应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国际经合组织(OCED)得出结论认为,21世纪技能人才的标准应该是有独立思想的、有主见的公民,在风险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企业家,而不仅仅是只会遵守纪律的生产一线工人。因此,职业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应凸显理念的育人性,办学的终极价值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更好成长与发展。

为了让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宣传是关键。一要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公众知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人人皆可成才的类型教育,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职业教育。二要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着重强调职业教育在拓宽学生的成长机会方面的作用。三要大力宣传职教办学和技能成才的各类典型案例。坚持发扬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领域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榜样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优秀典范,以榜样的力量点亮青年学子的匠心梦。

(二)调整教学目标:坚持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导向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内涵③,把高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可见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准确把握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积极开展思政课,让思政课在实践中入脑、入心并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通过理论知识传播和实践场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素质与境界的提升。

二是提高受教育者文化素质。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安排,通过整合必修选修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强化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堂,用文化精华开展课堂熏陶,强化文化基础素质的培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人文素养教育,采取“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新模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三是提升受教育者身心素质。一方面,要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修炼以达到强身健体,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锤炼职业院校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把音乐、艺术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同时,通过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生态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享受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