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 许建领 卿中全 袁礼

我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0

摘 要 科教融汇有利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路径。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现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科教融汇水平及发展规律,对于提高科研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及调研发现,我国各地区科教融汇发展程度不均衡,科研服务产业和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区域产业基础是影响科教融汇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决定科教融汇发展水平,院校办学理念、制度环境、专业结构等因素同样非常关键。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应在科教融汇治理体系、科教融汇院校特色、科教融汇评价机制、校企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改革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科技创新;大数据分析;科教融汇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2-0060-08

科教融汇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进程中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意味着科教事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1]。科教融汇的提出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产业要素间的动态耦合与协调发展[2],其目标是实现科学技术研发应用与人才培养过程交汇融通。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人才培养,也要加大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以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助推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协同共生,共同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当前,科教融汇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尚未打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内容与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部分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相对滞后,科教融汇缺乏现实基础和制度支撑[4]。如何从宏观上改革创新促进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命题。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科教融汇大数据的视角分析全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总体水平,旨在探讨全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发展状况以及地区特征,分析其发展规律,并探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改革路径,为地方和国家推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相互交融汇聚、增强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提供政策参考。

本研究在师生科教融汇能力、科研成果转换、校企合作项目、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可量化的指标12项,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确立各指标所占分值,见表1。在数据来源方面,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大数据平台及教育部门的公开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获取全国各区域高职院校30年(1991-2020年)科研产出大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清洗,包括数据的缺失值处理和异常值剔除等,然后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全国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大数据进行分析。

本研究以全国六大地理行政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分析单元。首先,对各地区高职院校30年科研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减少由高职院校数量差异而导致的指标差异,每个省份分别选取办学实力处于上、中、下游的高职院校各10所作为样本高校,对于高职院校总量不足30所的省份则选取其全部院校作为样本高校。其次,采用指标归一化处理后再以加权求和的方式对院校进行评分,并根据排名取前、中、后各10所高职院校作为统计对象。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所对接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评价结果的侧重也不尽相同[5]。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科教融汇整体水平、不同地区发展差异以及发展规律,并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二、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大数据对比分析

(一)全国各地区科教融汇环境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与产业特征,且各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也面临资源紧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华北地区拥有较多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它们往往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紧密相连,因而该地区院校与政府、企业合作较多,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院校国际交流频繁,科教融汇具备较成熟的环境条件。

东北地区是传统工业基地,以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技研发能力,且自然资源丰富。不足之处是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口流失严重。该地区的高职教育注重工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教学传统,曾为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地区经济转型的压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整体环境面临挑战。

华中地区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近年来现代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但高新技术产业尚在完善之中。该地区高职院校实力较强,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点,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科教融汇具备较好基础。

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以上海为中心,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足之处表现为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压力大。华东地区的高职教育整体水平较高,其特点表现为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泛、与新兴产业结合紧密,科教融汇具备天然的优越环境。

华南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不足之处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华南地区的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性和市场适应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专业,受地区发展差距影响,科教融汇面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西南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地区资源优势重视发展特色专业,如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等专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受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影响,科教融汇的提升路径仍需探索。

西北地区土地广阔,以资源型经济为主,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新能源和特色农业的优势。不足之处在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西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但部分院校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强化校企合作,着力培养能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综上所述,各地区高职院校科教融汇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

(二)全国上游高职院校:产业成熟地区的科教融汇成果突出

在样本高校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状况对比指标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实力最强,东北与西北地区优势指标最少,这表明产业成熟地区的科教融汇成果突出。样本高校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状况对比见图1。

华东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12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学会协会奖励、中国专利申请、中国专利授权、国家科学技术奖方面成果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295.00%、196.48%、166.33%、161.11%。

华南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10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基金数量、部委基金数量、WOS核心合集期刊发文量、国家精品课程数量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434.03%、273.66%、243.06%、241.20%。相比较而言,它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学会协会奖励方面暂无成果。

华中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7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国内期刊发文量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83.33%、174.04%、157.95%,但在国家基金数量、部委奖励数量、学会协会奖励数量方面指标不佳,目前分别占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26.04%、81.60%、82.50%。

西南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3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中国专利授权量、WOS核心合集期刊发文量、中国专利申请量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41.32%、101.64%、101.18%,但比较而言,在国家基金数量、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国家精品课程数量方面还有待加强,目前分别为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38.11%、55.84%、57.35%。

华北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2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方面成果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238.89%、107.46%,但在中国专利申请量、中国专利授权量、国家基金数量方面有待加强,目前分别为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28.85%、30.17%、49.83%。

东北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1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方面成果突出,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03.76%,但在国家基金数量、部委奖励数量、中国专利申请量、中国专利授权量方面相对较少,目前分别为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2.86%、20.25%、36.23%、36.50%。

西北地区上游高职院校有1个指标高于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基金数量方面表现突出,达到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42.27%,但在国家精品课程数量、中国专利申请量、WOS核心合集期刊发文量方面总体偏低,目前分别为全国上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9.36%、37.52%、37.82%。

(三)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区域间、区域内科技资源分配影响科教融汇整体效果

在样本高校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状况指标对比中,华东和华中地区实力最强,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各指标大体相当,华南地区优势指标最少,由此可见,区域间、区域内科技资源分配影响科教融汇整体效果。样本高校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状况对比情况见图2。华东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11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部委奖励数量、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方面有显著优势,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414.29%、304.07%、250.00%。华中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4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科学技术奖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58.31%、145.63%,但在部委基金、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偏弱,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39.53%、51.55%。华北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2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基金指标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28.87%、113.94%,但在国家精品课程、中国专利申请、部委基金方面有待加强,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4.24%、18.62%、28.85%。

西南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2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基金、中国专利授权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03.64%、103.26%,但在国家教学成果奖、部委基金、国内期刊发文方面还有待加强,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2.37%、46.57%、48.60%。东北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2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国内期刊发文量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58.73%、110.57%,但在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国家基金数量、国家精品课程数量方面总体偏低,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7.01%、20.00%、33.90%。西北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2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学协会奖励数量、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方面成绩突出,分别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400.00%、165.48%,但在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国家基金数量方面偏低,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9.49%、28.87%、33.94%。华南地区中游高职院校有1个指标高于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在国家基金数量方面表现突出,达到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21.21%,但在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省级科学技术奖数量、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方面偏低,目前分别为全国中游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3.56%、31.75%、4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