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作者: 李国良

我国职业教育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对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坚实支撑和智力推动作用。通过历史分析法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发现,二者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联动效应。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我国职业教育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发展与人力资本在素质提升、学历结构优化、城乡协同发展、男女文化程度均衡提高密切相关。结合人力资本向度的全面性、历史与动态性、经济关联性与政策指导性特征,可对二者的联动机制进行充分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人力资本向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4-0049-09

作者简介

李国良(1983-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山东华宇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高级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天津,300350)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与创新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及顶层设计也体现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的工具属性[2],并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应优先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鼓励型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同时逐步减少或停止设置受限或淘汰型产业的相关专业。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各地要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合并、集团化办学、终止办学等形式,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合理确定招生规模。202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针对关键行业与重点领域,构建一批全国性的跨地区行业产教融合联合体,以引领和推动地方层面建设一批能够助力区域经济增长、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联合体。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战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历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路线

(一)我国职业教育战略变迁历程

1.1978到1984年:恢复与重建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时期,我国教育系统面临两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结构问题,另一个是发展问题[3]。结构问题表现在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数量差异上。根据国家统计局1978年数据,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553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仅为212万人,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88∶12,差距悬殊。发展问题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学校供给能力不足,职业教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我国当时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也不高,进一步限制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主要在于通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以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问题和发展问题[4]。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规划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尤其是要着重增加农业类中学、各类中等专业教育机构以及技工类学校的比重。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广泛在城乡地区设立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在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部分普通高中可转型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或农业中学,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改革思路。1983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颁布《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改革中等教育结构。1984年,根据各部委针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各地应系统地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并针对性地调整部分普通高中转型为职业中学或农业中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开创职业高中这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新模式。

2.1985到1997年:调整与转型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充实。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崭露头角。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旋律。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首先,教育资源不足。这一时期,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5]。其次,教育质量不高。由于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质量普遍不高。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再次,管理体制不优。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门间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最后,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不高。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却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导致人才供需失衡,出现了技能人才短缺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6]。

为破解我国调整与转型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固本培元,明确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方向[7]。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8]。该决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1986年召开的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剖析了当时职业教育面临的若干挑战,这些挑战涵盖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与结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1991年1月,国家教委联合劳动部等五部门召开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力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局面”的政策要求。该政策的提出使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体制路线,为我国接下来为因地制宜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10]。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法律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法治化。

3.1998到2004年:改革与创新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在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11]。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改革,199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由此,国家对于中专、技校学生的统包分配局面被打破,并进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就业模式阶段。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途径,改变“条块分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并着力共建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该意见的发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和创新。2002年7月,李岚清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要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会后,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依靠企业、行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决策突显了企业和行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倡导并扶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壮大。这一时期,国家也积极扶持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经济薄弱地区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政策要求。2004年,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强调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4.2005到2013年:内涵式发展阶段

2005年之后,我国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实施。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12]。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市场驱动、宏观引导、就业导向的内涵式发展策略。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性、终身学习的开放性以及职业教育的系统性。2012年,教育部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相互沟通,并提出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

5.2014年至今: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4年至今,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14];为了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职业教育需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技能培训和人才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