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学校访企拓岗工作成效、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作者: 王如荣 王维伟 吴乃忠
摘 要 以2022年度高职状态数据平台企业表、走访表、校企合作表、学生就业表等9张数据表为依据,从国家、省及学校三个层面用数据展示了1441所高职学校访企拓岗工作开展情况,从走访企业覆盖行业广、拓展优质就业岗位多,深度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精准性,推动校企优势互补、扩大校企合作增长极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学校访企拓岗取得的显著成效,并进一步总结了高职学校访企拓岗工作存在主观认识不足、推进合作落实不力、合作目标有差异等问题。据此,提出提高访企拓岗工作认识、加强数据调度管理、提升学校服务企业能力、健全访企拓岗工作制度、完善访企拓岗工作评价机制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校;访企拓岗;校企合作;人才供给;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4-0058-08
作者简介
王如荣(1980- ),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管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扬州,225127);王维伟(1997- ),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吴乃忠,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职成司委托课题“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主持人:王如荣;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2021/03/95),主持人:王如荣;江苏省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内部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主持人:陈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源源不断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2022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高职学校毕业生约430万人。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性。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推动高校书记、校(院)长等校领导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促进校企互访互动,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岗位和机会[3],提高就业质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对此提出具体要求,高职学校书记、校长(含主持工作副职)“一把手”亲自带队,实地走访企业不少于100家,切实达到推进毕业生就业目标[4]。
本文基于“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简称“高职状态数据平台”)企业表、书记校长访企表、企业家进校园表、校企合作表、学生就业表、开设专业表等数据,深入分析高职学校访企拓岗促就业情况,涉及到专业信息、学生信息、合作企业信息、访谈人员信息、访谈的事项、访谈时间、访问方式、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访谈成果主要形式、接收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其他达成意向的合作等50多个数据要素。相关数据均由各高职学校采集报送,数据真实可靠。
一、高职学校访企拓岗专项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全国高职学校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园区、行业、企业,寻求校企合作机遇,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意向,总体情况较好。
从全国层面看,全国1518所高职本专科学校中[5],1441所学校在高职状态数据平台填报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数据,占比94.9%,37所学校因停办、合并、新办(暂无毕业生)等原因不参与填报,30所学校未上报走访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高职学校书记校长走访企业15.4万次,涉及企业12.5万家,整体完成进度为94.3%,另有3.5万次企业家走进1043所高职学校,参与企业家有3.1万人,平均每所学校走访(进校园)约131.2次。
1441所学校共3070位校领导(部分学校领导调整)参与走访工作,其中书记走访7.1万次、校长走访8.4万次。3.1万名进校园企业家中,董事、总裁等企业主要负责人占比58.1%,人力资源负责人占比37.3%,技术和项目负责人占比2.1%。校企走访方式以实地走访为主,占比41.4%,电话联系、视频会议分别占比26.2%、14.6%,集中性活动较少,仅为17.8%。可见,全国高职学校书记校长重视走访工作,校企互动好、参与人次多。部分地区在新冠疫情时期,为保障校园安全,采用视频、电话等线上途径,开辟多样化访企方式。
从省级层面看,3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积极推进高职学校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整体完成较好,浙江、江苏、贵州、山东四省校均走访次数位列全国前四,超过150次/校,见图1。河南、宁夏、西藏校均走访次数相比靠后,校均不足100次,其余29个省份校均走访次数超过100次,有14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值131.2次/校,22个省份超过120次/校。
从走访企业数量看,高职学校克服疫情影响,积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寻求合作机会。浙江、贵州、江苏等10个省份校均走访企业超过100家,有27个省份校均走访企业数在80家以上,仅西藏自治区校均走访企业数低于40家。高职学校走访数量越多,所涉及的行业越广,为学生拓展就业岗位越充足,促成校企合作机会越大。当然,该数据未达到100家的学校,不能完全反映学校重视不够,其也受新冠疫情、地理位置、地区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
从走访进度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河北、吉林、山东、海南等9个省份高职学校走访进度达到100%,江苏、天津、江西等17个省份高职学校走访进度超90%,上海、安徽、辽宁3省份高职学校走访进度大于80%,见图2。从时间跨度来看,高职学校走访工作主要在6月至12月间,且走访进度稳步上升。截至2022年11月份,除西藏自治区外,31个省份走访进度均在60%以上,近六成的省份高职学校走访进度在90%以上,北京市和山东省高职学校更是率先完成了年度走访100家企业的任务。数据显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省份的校均数据及走访进度普遍优于其他区域,可见地区经济水平对高职学校访企拓岗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从校企互访形式看,可将走访企业形式分为单走访企业、单进校园企业、校企互访企业。32个省份高职学校与企业访问交流形式仍以学校走访企业为主,均超过60%;北京、河北、山西、西藏的单走访企业比例较高,占90%;高职学校与企业互访占比小于单走访企业比例,其中江苏、浙江两省高职学校的校企互访比例较高,超过20%,且单进校园企业占比超10%,形成了有来有往的互访机制。这主要归因于两个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产业兴旺、市场活跃,大量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大,而企业的技术攻关、员工培训需要学校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校企合作紧密。
从院校层面来看,1441所高职学校中,1314所完成全年走访100家企业的任务,占比91.2%;127所未完成任务学校中,有42所走访超过50家企业。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度有74所学校的书记和校长两位“一把手”只有一人原则上走访50家企业即算完成任务,最终有64所完成走访任务,且有60所走访企业超过100家,双倍完成任务。在197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中,有190所完成走访100家任务,平均完成进度为98.0%,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B档)学校全部完成走访任务。“双高”学校完成进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双高”学校对访企工作的重视。
从学校类型来看,各类高职学校年平均走访达到131.2次/所,最低的是103.6次/所。以全国平均值为基线,超过平均值的院校类型有民族(152.5次/所)、财经(135.7次/所)、农业(134.9次/所)、综合(134.4次/所)、理工(134.3次/所)、医药(133.9次/所),而低于此平均值的院校类型有林业(125.4次/所)、语文(121.8次/所)、艺术(115.1次/所)、师范(112.9次/所)、政法(109.9次/所)、体育(103.6次/所)。由于民族类高职学校全国仅4所,样本数量少,数据参考价值较低。进一步分析看,综合、理工、财经等类型学校平均走访企业数明显多于语文、艺术、师范等类型学校。这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实际情况,前者专业布局与产业关联度比较紧密,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好,比较依赖于行业产业办学,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均呈现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22年,344所民办学校参与访企拓岗,占比23.9%,相比而言,公办学校走访完成情况较好,平均走访134.9家,完成进度达94.2%,校均走访值和完成进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走访130家,完成进度93.4%);而民办学校较公办具有一定差距,校均走访企业114.3家,完成进度90.8%,且在未完成走访任务的127所学校中,民办学校有39所,占比30.7%,高于其在全国高职学校占比。可见,民办院校访企拓岗工作完成情况有待改进。
二、高职学校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成效分析
2022年,高职学校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精准有效访企拓岗,足质足量开拓优质就业岗位,增进了校企互动交流,将访企内容延伸至校企深度合作[6],取得明显成效。
(一)走访企业覆盖行业广,拓展优质就业岗位多
数据显示,参与走访的12.5万家企业,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国民经济19大行业,各行业的企业占比见图3。其中,热度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制造业1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9%,批发零售业10.7%。从2022年毕业生专业大类人数看,也印证了这点。2022年高职毕业生中装备制造大类占比10.58%,电子与信息大类占比14.26%,财经商贸大类占比16.5%。相比之下,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企业占比2.4%,这与该大类毕业生数量有关,2022年农林牧渔类专业毕业生约8.8万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05%。这反映了高职学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较强,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企业发展。可见,访企活动既有针对性地拓展了就业市场,又提升了岗位利用率和访企拓岗工作的实效性,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2022年参与走访的12.5万家企业中,约8万家企业提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累计可提供就业岗位307.2万个,2022届高职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约289万,人均岗位数达到1.06个,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8万家企业中,70.3%的企业岗位需求数量在10个以内,92.5%的企业岗位需求数量在30个以内,岗位需求在30个以上的企业占7.5%,企业平均岗位需求数为17.1个,见图4。由此证明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为产业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薪资方面,新入职员工起薪在2001~4000元/月的岗位占比50.5%,4001~6000元/月的岗位占比33.5%,高于6000元/月的岗位占比达2.5%,如图5所示。2022年走访企业提供岗位平均薪资为4058.1元/月,交通运输大类薪资最高,达到4741.4元/月,农林牧渔大类和旅游大类薪资相对偏低,略超过3500元/月。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试用期工资应不低于转正后工资的80%,可见试用期满后,薪资还会一定幅度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7],即月均工资1715.8元,走访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均起薪远超此标准。可见,专项行动拓展了很多优质岗位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
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岗位数约为177.2万个,占总岗位数的57.7%,见图6。其中,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两者岗位数和占比接近70%,岗位月薪高于440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的岗位需求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022年高职学校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中,装备制造大类达到34万人,电子信息大类为41.4万人,两者人数占比超过26%,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访企拓岗工作摸清了学校与企业双方需求,促进了精准对接,既为高职毕业生开拓大量优质岗位,也为产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