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作者: 蒋春洋 孙默
摘 要 基于TOE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全国47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聚焦高等职业院校优势、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多元办学主体和跨文化人文交流五个条件变量,识别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两条最优路径,即“政校企行协同办学融合多元文化发展型”(H1)和“数字化平台联通职教标准体系共享型”(H2),以及制约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两条路径,即“组织—制约型”(NH1)和“技术-环境—制约型”(NH2)。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我国应统筹多元办学主体,创新人文交流,促进跨文化的民心相通;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融合数字驱动,树立中国特色职教品牌;高职院校以“双高计划”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对外开放;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13-10
一、问题提出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1]。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变,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和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以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亟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之匹配。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为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已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近600个专业教学标准被国(境)外采用[3],涌现出了“鲁班工坊”“中文工坊”“大禹学院”等一批境外办学品牌。但从当前现状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动力不足[4]、与国际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5]以及国际化办学有待深化[6]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7],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客观审视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的优秀案例,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对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学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在研究主题上,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从“高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8]的宏观主题转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助力一带一路”[9]、“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10]、“高职院校留学生招收培养研究”[11]等,呈现由面向点的转变。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探索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间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现状,中国与东盟[12]、中国与马来西亚[13]、中国与非洲[14]、云南与周边国家[15]等。在研究视角上,学者基于研究问题的差异从不同视角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基于国际产能合作视角,探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要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并强化课程融通和学分互认,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16];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提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包括构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内部治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对接国家战略和国际形势,深化产教融合,开发国际合作项目,聚集国际化办学合力[17]。
从整体研究来看,学者们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这一主题,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但研究仍然有可以继续深入和拓展的空间。第一,现有研究已从多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但最后的落脚点大都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优化建议,整体呈现“现状描述—提出问题—探讨成因—对策建议”这一逻辑主线,聚焦于描述性分析和规范性讨论,基于数据或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稍显不足。第二,既有的实证分析主要探讨了众多潜在要素中的单一价值,割裂了不同要素之间的内聚性和耦合性,忽视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组织、环境等因素的整合分析,缺少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和非高质量发展原因的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从组态视角出发,结合TOE框架,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47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试图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超越个案的特殊性,从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联动效应中厘清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组态及作用机制。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托纳茨基(Tornatzky)和弗莱舍(Fleischer)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成果[18],提出TOE分析框架。其中,T(Technology)为技术、O(Organization)为组织、E(Environment)为环境,这一框架适用于多因素技术的应用情境,其核心理念是将影响组织技术应用的因素细分为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主要类别[19]。具体而言,技术条件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与组织的关系[20]及其对组织运作和效率的影响;组织条件在对技术应用的影响中获得广泛关注,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等[21];环境条件则主要聚焦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法规政策等,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理论,环境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22]。该框架最早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开始对TOE框架进行扩展和修订,以适应不同领域和具体情境下的研究问题。由于TOE框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系统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数字化转型、政府建设、教育研究等领域,还有部分研究将TOE框架与其他理论结合使用,增强其解释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通常伴随着技能的培训和转移、技术的研究和交流。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TOE框架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术性的合作。职业教育与技术哲学产生内在联系的中介是技术[23],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而TOE则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采纳的理论框架,它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具体而言,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技术层面涉及数字化技术平台、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创新等;组织层面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结构、合作机制等;环境层面则涵盖人文交流、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基于此,TOE框架能够成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研究方向,其具有双重特性,即追求“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4]。波兰尼认为,技术不仅包括人类主体机械性的操作和工艺的复制,还蕴含着无法言传的缄默知识[25]。具体而言,TOE框架中虽有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但更多的是关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影响,没有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三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此,TOE框架对于三个维度之间如何通过特定组合实现联动并影响技术应用与实施的具体过程尚显模糊,这构成了其局限性。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研究引入组态视角,探究在教育对外开放视角下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挖掘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溯因逻辑和复杂机理,通过明晰多元化的合作路径,推动并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二)分析框架
本研究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政策文件、实际案例特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真实情境,以TOE框架的三个因素为支撑,尝试构建一套深入剖析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现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
第一,技术因素,包含“高等职业院校优势”和“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两个二级条件。首先,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其自身具备的优势直接关系到国际化发展的质量。一方面,具有国家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凭借自身、平台和科研优势,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先进教学设施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其次,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是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线教学的开展以及远程协作的加强,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第二,组织因素,包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和“多元办学主体”两个二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6]。制度型开放可被视作一种规则体系的开放,即要求国内的基本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需与国际高标准实现有效衔接[27]。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则有助于推动制度型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探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育资源标准建设等,通过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进而促进双方高水平国际合作。此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和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4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外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28]。因此,多元办学主体的参与也是组织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院校等,多方参与共同形成合力,有效推动与其他国家开展高质量的国际办学合作,促进国际化发展。
第三,环境因素,包含“跨文化的人文交流”一个二级条件。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加强跨文化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为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师生互访等形式,可以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互鉴和融合,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综上所述,在TOE框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共涵盖了5类二级条件。在组态视角下,这三个维度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非相互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联动共同产生作用和影响。具体而言,多因并发的联动效应,既可以通过适配机制来相互强化,从而提升整体合作效能,又可以通过替代效应来相互抵消。因此,本研究基于组态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这三个维度通过怎样匹配联动来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是一种以案例定量分析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拉金(C.Ragin)提出,是基于布尔代数和集合理论,通过必要和充分的因果逻辑,以组态方式探查前因条件间复杂作用关系对结果产生的影响[29]。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是QCA方法中的一种,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处理有关程度变化或部分隶属的复杂问题[30]。本研究使用fsQCA 3.0软件来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fsQCA对于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同样适用[31],本研究的样本量为47,属于中等规模样本,因此适用该方法进行研究。第二,fsQCA的方法聚焦于组态分析,研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32],有助于本研究探讨五个前因变量的协同联动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第三,本研究的变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部分隶属,因此选择fsQCA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案例来源
本研究的案例选用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案例选集》和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职业教育合作案例集》。两本案例集互为补充,呈现了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开放等国际合作的行动成效。通过与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确定了选择案例的三个标准,共筛选出47个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第一,院校覆盖面广,选取的案例涵盖我国东中西部30个省,共47个职业院校的案例。第二,选取的案例涵盖多个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包括服装纺织、水利电力、文化旅游等,同时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国际化成效,项目多样、特色鲜明,丰富了样本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第三,选取的案例注重合作机制和创新模式的探讨,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机制和模式创新是推动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案例,有利于总结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视角以及可借鉴的模式和路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典型案例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