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视角:高职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与关键路径
作者: 杨秀芹 张静霜 徐叶莹
摘 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基于此,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制度—资源—关系”多重嵌入分析框架,使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省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组态分析。必要条件检验发现:高职国际化水平提升是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认知嵌入是高职国际化驱动的必要性条件;等效组态分析发现:高职国际化发展呈现为认知—资源协同驱动型、认知—关系互动助推型、资源主导支持型三类模式;区域比较结果揭示:超越对资源嵌入的依赖并强化认知嵌入的作用是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策略。为此,建议东部地区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以“提质培优”为发展方向;资源禀赋较弱的中西部省份多点着力,关注“提质扩容”,依托地方特色发展高质量的高职国际化。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化;必要条件分析法;嵌入性;熵权-TOPSIS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23-09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1]。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随着《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勾勒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2]的发展前景。然而,实际运行中,职业教育国际化尚存在办学结构不良、供需匹配不够、表面化且浅层次的“面子国际化”问题[3]。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而且限制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主要采用实践调查方法[4]或依托思辨研究范式[5],侧重对特定省份[6]或典型学校[7]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关注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路径,包括国际经验及区域发展;深入探讨了院校内部能力、政策环境、地理位置等微观因素对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必要条件分析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旨在揭示省域层面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职业教育国际化与高职教育国际化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研究数据来源,以“职业教育国际化”或者“高职教育国际化”为检索条件,清洗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N=2116),并通过COOC计量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题演化累积时区图见图1。分析结果发现:以学院为实施主体、以项目为开展依托、以合作为开展方式、以中文教学为关切要点、以人才培养为行动中心、以国家计划与品牌项目为重要支撑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日益形成,尤其关注学生的发展增值、关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关注内涵式建设的国际化。此外,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或承担者是高等职业院校,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互印证[8]。
聚焦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学者们研究其发展路径,并分析影响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从宏观角度审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经历了从国际经验借鉴到本土实践探索,再到对特定区域发展趋势的关注。一是国际比较参考。部分研究关注其他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对我国本土高职现状形成参照,为高职发展提供思考[9][10]。二是本土发展关切。有研究聚焦江苏等省份的情况[11],关注区域发展对其他省份或城市的借鉴意义。三是重点区域突破。有研究关注到西部地区、内陆城市[12]和欠发达省份[13]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这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从具体实施层面审视,现有研究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内外交互和关键触发点四个方面探讨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因素。首先,聚焦高职院校主体,发掘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部因素。学校基础能力是影响国际化办学的关键[14],包括国际化课程与专业建设[15]、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16][17]、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18],这些因素制约或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宏观发展环境,探究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外部因素。其一,政策或制度起着关键作用,但实践中仍面临政策保障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政府顶层设计与支持不足[19]、政府缺乏系统规划[20]等问题,导致国际化资源的虚耗。其二,区位特点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应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减少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成果上的差异[21]。再次,考虑内外交互因素,探讨何以影响多主体协同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平台搭建与合作保障不足[22]、供需错位与匹配失衡以及合作共同体意识的缺失[23]都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着眼于国际化职业教育理念,分析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触发因素。现有研究明确,认知方式的更新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4]。
现有研究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研究路径拓展、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以及理论视角多元化方面存在可供完善的空间。首先,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有待拓展。一是研究对象微观或分散,较少涉及跨省份的联动或对比分析。二是研究方法单一或表面,缺少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其次,高职教育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尚不完善。大多数研究以某一两个要素为切入点,尚未注意到各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交互作用。最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仍有局限,交叉学科的研究思路会带来新的洞见。
(二)研究框架:嵌入性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国际化
“嵌入”概念由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经济与政治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各种非经济因素促成经济行为”[25]。随着嵌入性理论的发展,其应用已经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实际上,几乎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嵌入性成为解释社会行为或活动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26][27]。
嵌入性理论为理解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与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已有研究利用嵌入性理论,分析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特别关注了文化、政治、结构、认知等多方面嵌入[28]。在嵌入性视域下,政策引导、文化塑造、资源优化和认知改变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29]。质言之,职业教育嵌入社会发展之中,并通过多角度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同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单一的制度安排,而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制度及关系网络之中,与国家政策、区域政府、院校自身、社会外界等相互联系,交织成为一张复杂的网。因此,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考量需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教育网络和教育结构中进行;嵌入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之中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积极效果并增强其社会影响的关键。基于嵌入性理论的经典维度,结合已有研究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讨论,本研究构建“认知—制度—资源—关系”多重嵌入分析框架。
第一,认知嵌入。个体行为或决策会受到原有意识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它从理论上解释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长期形成的群体认知和思维对行为的影响[30]。一般来说,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了解是形成良性职业教育认知的首要环节。
第二,制度嵌入。制度嵌入指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如制度环境、治理体系和政策环境对主体行为形成的影响[31]。政府在省域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河北省为例,“学德国、提水平、办一流”、《河北省教育厅与德国国际合作协会—国际合作院(GIZ-AIZ)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等计划或方案的出台会对该省职业教育国际化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资源嵌入。资源嵌入强调行动主体所处场域资源的输入,通常包括提供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32]。对职业教育而言,指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促使资源内源性激活与外源性输入结合,实现国际化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产。
第四,关系嵌入。关系嵌入以互动关系为纽带,关注社会网络中的联系如何塑造个体或组织的社会资本,并对其社会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融合了人员、财物、信息和组织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工程[33],涉及多方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因而,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联系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国际化发展中,高职院校面临的对外开放环境及对内社会联系是重要关注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引入NCA与fsQCA方法,旨在探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条件组态,见图2。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在不确定环境中,单个因素是否足以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哪些因素所形成的组态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同省域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上有何不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NCA和fsQCA混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扬·杜尔(Jan Dul)提出的NCA方法不仅能够识别必要条件[34],而且能够定量体现出每个变量的必要程度,可能会提供QCA方法中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无法发现的新结果。本文使用NCA法检验“认知—制度—资源—关系”框架下,某特定要素在多大程度上是产生高水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其次,fsQCA方法融合了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从案例出发,采用组态逻辑探究不同因果条件的组合如何共同作用以产生预期结果。本研究使用fsQCA方法具有适切性。第一,从数据特点看,本研究基于各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收集数据,案例数据具有整体性,且样本数据满足该方法要求的中等样本规模。第二,从研究目的看,本研究中所指的组态是不同省域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特质组合,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的特点,符合fsQCA方法的研究逻辑。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23年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各省份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份教育厅(局)公布的“十四五”教育规划等文件。
(三)变量设定与校准
1. 结果变量
参考各省份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国际影响表,本研究从接收国外留学生专业数、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接收国外访学教师人数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参考现有研究[35],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23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其中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测度。其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评价矩阵:设有m个评价对象和n项评价指标,初始决策矩阵R=(xij)m×n,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下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值。即:
R=(xij)m×
(2)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可得Y=yij:
yij= (正向指标)
yij= (负向指标)
同时,由于处理后部分评价指标值在利用熵值法求权重时的对数取值无意义,因此,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非负化处理得到新的矩阵。当yij≤0时,平移坐标:
y'ij=yij+d,d=0.001
(3)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
pij=
(4)用熵权法计算指标的信息熵值,令第j项指标的熵为ej:
ej=-k∑mi=1 pij ln(pij),k=,且k>0,使得ej≥0
(5)计算第j项指标信息熵的冗余度dj:
dj=1-ej
(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