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三融”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构建
作者: 高绣叶 裴书蕾摘 要 建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是“一统三融”背景下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基石,有利于形成产业、科技、教育多方主体利益互嵌、资源统整的共生系统,有助于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驱动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与互促关系构成了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耦合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包括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与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的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范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推进产科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建设、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治理是耦合机制实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一统三融”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4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三融”系统发展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方向。“一统三融”战略布局中,产教融合政策出台较早,研究成果较多,科教融汇作为一种创新性表述,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偏重于政策解读和内涵阐释。已有研究提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二者之间的互促关系并指出了二者耦合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李剑萍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要走产教融合之路,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提升学校的科技能级和科教融汇能力[1];孟凡华等指出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加强科教、产教互动,以科教融汇带动产教融合[2]。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实践样态中具有明确的职能属性和独立的发展逻辑并依附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实施,二者的实践运行处于区隔化路径探索之中,基于耦合的发展逻辑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效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统三融”背景下,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耦合发展机制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双向赋能,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科技链的逻辑闭环,有助于高技术技能培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横跨产业、科技、院校多重场域的教育类型,存在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适合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机制,从而有利于之实现多方资源利益共享,形成产业、科技、教育的长效、高质量合作的共生系统,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耦合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产教融合:高质量背景下需融入创新链的新要求
就产教融合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产教融合内涵和形式几经变革,从最初的“劳教结合”“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从办学模式的“企校合一”“校企结合”到“校企合作”[3],通过产教融合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产业的共融、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了提质增优、效能升级的新阶段[4],能够集合教育链、产业链的优势资源,赋能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但服务创新链的程度依旧不足。创新链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水平,也是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与以往“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政策相比最重要的突破[5]。因此,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加入创新要素,改进产教融合效能等级、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引领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科技创新,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对于科教融汇来说,这一概念自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来,已有研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研究者普遍将科教融汇追溯至19世纪洪堡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在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解读[6]。当前关于科教融汇的概念阐释主要包括两个范畴:一是狭义层面,即科研和教学的融合贯通[7],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角度进行解释,科教融汇涉及高校内部各种关系,如高校教学与科研如何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8]。二是广义阐释,“科”和“教”的定义不单是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而是指向更大的范围,表示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应当呈现融合交汇的关系[9]。本研究认为,科教融汇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比科教融合更高要求的目标引领,是一个关涉科技、教育等包括职业院校、科研单位、教师发展、科技创新的体系设计,宏观层面是教育与科技系统的融合与创生,中观层面是职业院校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微观层面则是教师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包括科研以及科技元素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实现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最终汇聚到人才培养上。
(三)耦合发展:提升“三融”发展系统成效的新思维
就耦合发展而言,系统耦合是两个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使得性质相近的系统具有互相亲和的趋势,最终结合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功能体[10]。耦合发展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单一系统的功能叠加,更是要促进子系统要素间、多方主体共同协同创新从而实现系统升级。耦合发展与单一要素独立发展最大区别在于能够实现不同要素的功能整合,最终体现为功效释放的叠加效应。因此,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作为“三融”系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产教双融强调的不只是三个或几个行为主体参与其中,而是科研、教育、产业三个场域打破原有边界,改变既定的规则和惯习,形成以产业升级与创新为纽带,包含产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平台等系统要素在内的复杂网络结构[11]。耦合视角的引入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从学校场域扩展至整个的社会场域,构建一种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技能生态系统,而这种技能生态系统的建设要求将职业教育嵌入到政策、环境和利益主体构成的网络之中[12]。
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内在机理是要阐明二者为何耦合以及耦合关系逻辑的问题。系统耦合理论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要素或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的协调、反馈以及发展的机理和机制的理论,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13]。不同系统耦合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系统的功能升级,因此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二者朝向积极正向的联动发展,基于资源集聚将科技、产业、教育、人才形成高度契合的共生系统,实现多方资源利益共享,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互促机理。
(一)产教融合对科教融汇的支持机理: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科教融汇范式与类型特色形成的基石
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如何能够将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做到深度融汇,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效能效果。随着大学科研功能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以及科研水平成为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科教融汇在研究型大学已经相对普遍。然而,与研究型大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范式相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偏重教学轻视科研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以及科研范式不够清晰导致科教融汇难以实施,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科技与育人实践始终处于非耦合或松散耦合状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难以转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优质教学资源,高职院校高质量的科教融汇亟待形成有效的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融汇范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对科教融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能够引领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发展方向。科教融汇的提出对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升以及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持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做科研、做何种科研的问题是科教融汇有效落实的关键。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科研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才能避免学术漂移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同质化。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政策在地化过程的根本遵循,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应用性为导向的科研定位。二是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地实现科研与教学融合、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包括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职业培训、企业实践等内容,技术研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应用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实践有助于教师将企业场域中的真实实践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教材、课程过程均有助于教师打破固有的“学科定势”思维,形成以实践与工作本位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教材、教法范式。因此,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教师提升应用学术、教学学术水平,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科教融汇。
(二)科教融汇对产教融合的促进机理:科教融汇是驱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增能的关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满足职业教育跨界属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以及产教融合上升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地共建、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成为高职院校赋能合作企业并取得校企双赢的主要利益结合点。然而,现实中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区域产教融合效度、校企合作深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依旧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应该实现一种全面、系统性的质量提升,不能仅体现在为合作企业供给人力资本,在融合中注入创新要素,进而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层次和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重点,而提升产教融合创新水平的关键在于科教融汇。
科教融汇对于高职院校的支持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教融汇能够赋能高职院校更高的科技能级水平,聚焦区域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难题,助力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注入创新要素,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水平;以往高职院校单纯强调教学育人的知识传递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和专业的“高水平”要求,也无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遵循“应用导向”的科教融汇之路,强化教师的教研与应用型科研并重是赋能产业链,提升自身自主性和适应性,在产教融合中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二是科教融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能够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更多匹配区域科技产业结构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以及产业链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处于人才链“头部”的拔尖创新人才,又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4]。此外,解构职业院校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边缘者、参与者与“打工人”身份困境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而技术技能提升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教学。科教融汇提升教学的途径包括科研带动教学以及将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进技术、装备以及信息等资源转换为教育教学优势[15]。总之,科教融汇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把握产业最新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接触到前沿科技成果,据此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汇聚为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科教融汇服务于产教融合。
三、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机制构建
(一)以服务于科教与产教融合性发展新生态为方向的目标机制
明确的目标是引领主体行动的有效手段,为耦合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耦合发展需要建立超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单一维度的发展目标,确立二者耦合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微观层面来看,耦合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向增能,提升院校的科技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达成产教深度融合以及高职院校应用性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从中观层面而言,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形成比较优势、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从宏观层面以及终极目标来看,耦合发展所要实现的是在教育强国背景下一种科技、教育、产业系统融合、跨界共生的新生态格局。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跨界”为标识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跨界生存、跨界共生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16]。在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生产活动持续发生,呼唤着高职教育必须融入科技、产业互动共生的体系之中,培养适应未来跨界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跨界”素养,体现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