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教育定位的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特色分析
作者: 胡修江
摘 要 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统编教材基于类型教育定位编写,具有以下特色:基于中职属性,统筹设计教学模块,突出职业教育育人导向;创新教材体系,双线组元构建专题,彰显职业教育育人特色;立足核心素养,精挑细选经典文本,深化职业教育育人内涵;对接职业生活,循序渐进设计任务,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目标;融合专业特色,创设多样言语活动,提升职业教育育人实效。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类型教育;教材开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6-0033-06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2019年)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助力学生职业成长,立足职教类型定位,彰显教材职教特色。
一、基于中职属性,统筹设计教学模块,突出职业教育育人导向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肩负着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能力培养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在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和引领作用。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既存在着共性,也体现着差异。2020年颁布的课标提出,中职语文课程要坚持“通识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在“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共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这进一步明确了中职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具体路径与标准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统编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教材编写的总体原则上,首先,基于高中阶段教育的共性要求,突出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百年伟大建党精神等相关内容;其次,基于中职教育的个性需求,有机融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方向。所以,在教材的整体架构上,在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坚持语文本位的同时,落实课标要求,坚持类型定位,体现职教特色。在教材结构、专题设置、单元类型、课文和学习资源选择、学习任务、题目设置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规划,突出职教育人导向。
教材打破“必修”“选修”等任务型结构模式,遵循职教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模块化架构教材,系统设计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部分内容。首先,基础模块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注重基础性,以文本单元为主,活动单元为辅,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增强文化传承与参与能力,夯实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共同基础。其次,职业模块加强课程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成长的联系,以活动单元为主,文本单元为辅,体现职业性,侧重职业导向、职业联系、校企合作、就业导向等,专题选择具有灵活性。文本单元在课文内容选择上增强与生活、职场的关联度,学习活动紧贴时代需求、侧重实践性、实用性;活动单元的学习任务源自职场需求,学习任务的完成体现情境性、过程性和实效性。再次,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自主选修内容,衔接高职专科或职教本科教育,在语文素养要求和语用能力提升的深度、广度,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涵探索上,均有所提升,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三个模块的设计,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顾及不同目标、不同层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梯度合理,融合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等不同维度,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有效满足就业、升学及长远发展需求。
二、创新教材体系,双线组元构建专题,彰显职业教育育人特色
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以学习任务群构建单元的设计不同,教材依据课标,以专题构建专题单元。对于专题这一概念的理解,虽然学界认识不一,对于专题教学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也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专题是整体性特征的呈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专”即专注、集中,“题”即主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专题体现为专题阅读、专题探究;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专题则代表着专题设计、专题实施。无论从学还是教的层面,专题均带有“选择性”“客观性”“综合性”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是基于教材的模块化架构,三个模块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指向不同的学习目标,侧重不同的学习能力,所以中职阶段的语文教材没有像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学习任务群一样,规定大致相同的学习任务。
教材的三个模块共设置了15个专题,包括基础模块8个专题、职业模块4个专题、拓展模块3个专题。其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部分,有具体的课时要求,拓展模块是选修的部分,课时不做统一规定,这也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做出的科学安排,兼顾高中阶段学生共性需要与个性成长,同时考虑就业与升学两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根据课时数量多少,教材将专题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教学单元,均依据课标要求、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安排。教材中的专题单元设置三种类型:以课文为载体的文本单元,以整本书为载体的阅读与研讨单元,以任务为载体的活动单元。三类单元设计均以任务为驱动,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言语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普通高中相比,教材中的活动单元数量较多,如基础模块分上下册、职业模块共有6个活动单元。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单元的拓展与延伸。这些活动单元,基于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唤醒学生的经历或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以增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教材的单元设置打破传统文本组元的单一模式,每个单元采用“单元立意”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进行组元:一方面,围绕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确立单元立意;另一方面,确定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具体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培养要求。每个单元围绕这两条线遴选课文,搜集素材,组织资源,有意识地侧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模块文本单元为例,涉及到的人文立意有“劳动最伟大”“择业与敬业”“格物致知”,单元立意和人文要素的主要内容见表1。
整本教材阅读单元也考虑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如基础模块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平凡的世界》,单元立意为“奋斗者之歌”,在“阅读指导”部分,提出具体的建议:读懂小说之后,还要走出小说,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自我成长,如可以围绕小说中出现的奋斗、苦难、改革、劳动等关键词,与同学展开讨论,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面奋斗的时代,只有立足自身实际,坚定理想目标,敢于担当,勇于奋斗,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适应时代,献身时代,从而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活动单元没有确定统一、明确的单元立意,但也有立意隐含其中,并细化落实相应的语言要素。如基础模块下册第八单元“跨媒介表达与交流”,单元学习任务以传统文化“非遗”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认识“非遗”、整理“非遗”、推介“非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语文要素方面,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了解常见媒介的特点,学习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准确理解、辨析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跨媒介阅读、表达和交流,提高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模块第五单元,把工匠精神作为核心,通过“走近大国工匠”“了解工匠贡献”“学习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等学习任务,从浅到深,从现象到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语文要素方面,则有机融入媒介应用能力、信息提炼能力、新闻稿写作能力、访谈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效率。
三、立足核心素养,精挑细选经典文本,深化职业教育育人内涵
课标指出,教材“编写的专题要容量适当、形式多样,突出学科认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标强调了教材选文的原则,同时突出了融入职业生活的重要性。
选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教材的选文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文本单元的课文,二是活动单元的学习资源。教材围绕专题要求及单元立意选择权威版本的文章进行选文,课文的注释以权威工具书为依据,力求规范准确、体例统一。课文在关注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和与专业的联系,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
基础模块上下册的课文,在与课标基本要求保持一致、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的基础上,还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如基础模块上册古代诗文单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与《庖丁解牛》,文中的郭橐驼和庖丁,都是专于技、精于艺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专注执著。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匠人精神、职业精神。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时代的旋律”,呈现了焦裕禄、袁隆平、罗阳、张秉贵坚守自己的岗位、专注投入、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则通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孙少平、孙少安身上不甘平庸、敢于奋斗的精神,给他们人生的鼓舞和精神的力量。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实用型阅读与交流单元,单元立意为“探索与创造”,其中《飞向太空的航程》《景泰蓝的制作》《画里阴晴》等文章,也都体现了探索与创新的主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细节的品读,体会科研工作者、手工艺人、画家的探索与追求、传承与创新,以汲取力量,激励自我。
职业性体现最为鲜明的,是教材职业模块的选文,三个文本单元的选文,均着重体现与职业相关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涵。
第一单元以“劳动最伟大”为单元立意,精选了两首诗歌、一篇通讯录、一篇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劳动者的群体或个人形象,《七律二首·送瘟神》颂扬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昂扬斗争精神,通讯《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展现了跨山越海、闽宁合作的团结奋进精神,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闪亮的坐标——劳模王进喜》再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辛、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些文章,都是侧重于形象的描绘与记述,歌颂了他们昂扬的劳动精神和踏实的职业追求。第三单元的单元立意为“择业与敬业”,精选四篇文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深刻而直接地阐释了职业选择的标准,《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则以回忆录的形式,表现了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对于自己选择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的心路历程,小说《品质》与《鉴赏家》,一个展现了工业化时代手工业者的坚守,一个表现了水果商贩的艺术品位追求,他们都是平凡人,却因自己的敬业、乐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发人深省,富有启发意义。第七单元的单元立意为“格物致知”,选文既有写文学作品中体现科学知识的文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也有用诗文来阐释植物学知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动物游戏之谜》写神奇的动物现象,《统筹方法》介绍生活中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北斗,每一颗星都在闪亮》则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文章,都是人类不断认识事物、探究事理的知识结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让自己的职业获得长足发展。
除了课文,教材还在活动单元专门设置“学习资源”部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提供可资借鉴的真实案例,提示完成活动的方法、路径等。如职业模块第二单元“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一)”,就精选了《如何写好求职信和应聘书》《面试的内容及回答问题的技巧》《说洽谈》《洽谈的一般过程》《协商的几种技巧》等文章,并且提供了《求职信示例》《应聘书示例》《个人简历模板》。第五单元“走近大国工匠”,精选丰富的素材,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展示了众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介绍了洪家光、李斌、翁永红等大国工匠的事迹,再现了中国技能健儿喀山征战世界技能大赛的“激战”过程。这些人物、事迹,处处体现对职业的探索、追求,以及融入生命深处的奉献精神和高贵品质,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