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

作者: 段兰兰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AI技术、生物技术等为基础,以创新、科技、知识等为动力,以新经济、新产业、新商业为载体的生产力形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不仅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人才、创建新机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赋能新质生产力能力不足、自身结构与新质生产力需要不适应、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挑战。为此,要确立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定位,建立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相协调,建构深度参与全球教育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53-05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新兴产业为载体、创新人才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做了重要部署[1]。以新业态、新产能、新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理论视野、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理论视野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新质”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人才)。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根本使命,肩负着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重要职能,其高质量发展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

(一)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技术、知识等为发展动力,以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空天技术、生物技术、储能技术等为新业态,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新目标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是“质”。首先,新质生产力之“新”是指新业态、新科技和新要素。所谓新业态是指储能产业、光伏产业、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等;新科技是指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刻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基因技术、AI技术、空天技术等;新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创新、知识等生产要素。其次,新质生产力之“质”首先表现为“质变”,即以科技、知识、创新等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迁”。新质生产力之“质”还体现为“品质”,即不仅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新思想、新理论的形成往往基于扎实的理论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任何理论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思想材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呈现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向先进的发展过程。新质生产力就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和“跃迁”,是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形态,也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发展。其次,共产党的生产力探索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渊源。生产力发展有历史传承性,“每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3]。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革命等重大科技前沿问题的实践总结。此外,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新发展的现实回应。当今世界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深刻调整”[4],能源革命、数字经济、绿色化转型等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国内,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居民消费不足、城市化增速放缓、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共同指向生产力发展方式,需要主动求新、科学应变,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为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等提供新动力,还有助于优化社会治理、促进生态文明等。首先,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等现实挑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智力资源、数字经济等为核心驱动力,以新科技、新产能和新经济为主要载体,能够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开辟新路径[5]。比如,新质生产力能够培育空天技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型产业链和价值链,开辟量子计算、核聚变、基因技术、深海开发、储能等新赛道,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从更高层次优化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从更深层次优化社会关系、社会治理、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等,实现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良性互动。比如,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创新、技术和知识等方式,降低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有助于建构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体现为新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还体现为新的科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动力,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来看,职业教育是距离产业和企业最近的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人才、创建新机制。

(一)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为基点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创新、重大技术变革、生产效率提升等。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是一项动态化、复杂化、多元协同的系统工程,既离不开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科技企业的深度参与,也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一方面,职业教育是“距离产业最近的教育”,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产品迭代的重要平台,如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生产过程的降本增效、区域发展的产业规划等,都离不开职业院校的积极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解决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卡脖子”问题,为高端装备、专精特新、人工智能、新能源车、空天科技等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代职教体系,可以将科技、产业和教育融合起来,将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等融入科研项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实现教师“做科研”、学生“学科研”相互融合,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6]。

(二)以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过程

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为支撑,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利转让、产学研用体系建设等有较高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等为价值导向,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能够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利转让等提供平台和服务[7]。首先,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专精特新小企业的技术更新与新技术应用等问题,服务新旧动能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次,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创新性、技术性、实用性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量产等。此外,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学校专业优势、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平台、产教合作项目等,推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AI技术等技术成果转化。

(三)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发展为内容

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体现于生产工具之“新”,还体现为劳动者之“新”。也就是说,传统从事简单重复机械劳动的普通技术工人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创新能力和知识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8]。职业院校与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产业联系密切,能够通过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建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掌握新质生产工具、自主学习能力突出、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以满足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储能、光伏、新能源车、高端装备等新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然而,职业教育仍面临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度,制约了新动能释放、新经济发展和新技术进步等。

(一)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不足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深度融合,然而,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专业布局等不够合理,产教联盟、产学研联盟、教科研基地等合作平台缺失,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多流于形式,对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不深。同时,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持续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核心专业素养等提出更高要求,然而,职业院校不仅缺乏知识结构新、理论视野宽、拥有数字化思维、熟练掌握新质生产工具(新能源技术、AI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双师型”教师;还存在人才培养理念落后、片面重视知识教学、教学流程标准化等问题,缺乏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不适应

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不适应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新经济新产业匹配不充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的矛盾。例如,职业院校目前仍以开设土建、水利、制造、旅游、交通运输、艺术设计、机电维修等专业为主,很少开设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量子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或课程[9]。

二是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体系不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不良倾向,例如,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较好,但是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是并未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工具。

三是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学研用协同不足,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能力欠缺,难以培养知识结构新、持续学习能力强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美国学者哈里斯(Donald.Harris)认为,经济增长与知识扩散之间联系密切,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产生知识“溢出”效应[10]。在这种情况下,亟需提高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

首先,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平台缺失。例如,针对职业院校的海外办学、国际交流、来华留学等制度不健全,“会”“赛”“盟”“展”等职业院校对外交流平台较少,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全面对外开放。

其次,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壁垒不断增加。美国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对中国实施了“卡脖子”政策,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产生较大冲击。

此外,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共建的参与度不高,对外教育服务能力不足。例如,许多职业院校与海外中资企业的教育合作多停留于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等层面,难以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政策咨询、成果转化等。

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确立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定位

新质生产力推动新经济与新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出新挑战,为此,要摒弃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相互协同、系统培养、统筹推进的大职教观,确立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定位。

从宏观层面看,要明确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把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交汇处和连接点,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协同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围绕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支持职业院校开设AI技术、深海经济、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科学谋划和布局。

从中观层面看,职业教育要围绕新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战略等找准发展定位,树立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规划等良性互动的大教育观,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应扩展未来技术、信息技术、AI技术等相关专业,适应新阶段产业与区域创新发展的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