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价值、困境及实现
作者: 杜剑涛 唐雯谦 贺文杰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为审视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路向提供了新方向。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还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面临着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教育底蕴薄弱化,难以体现科技伦理教育价值;教育方式浅表化,难以具现科技伦理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碎片化,难以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问题。为了推动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增设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涵育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营造尊重伦理价值的氛围;丰富科技伦理教学方案,健全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打造特色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技伦理教育;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8-0032-07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我国首个系统布局科技伦理治理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将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1]。作为培养专科生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使命。然而,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尚未能系统地将科技伦理内容纳入教学大纲或课程中,且现有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培训,难以有效传授科技伦理的概念和实践,以致学生对科技伦理的理解较为肤浅。
从学界关于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研究来看,理论层面上,有学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内容[2],或从学科文化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应然转向[3]。实践层面上,有学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伦理教学中要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效果[4],还可以采用新方法让学生对职业道德各维度的看法产生新变化[5],抑或在管理上直面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伦理问题),提出实施基于无线网络的高职院校人才管理系统[6]。总体来看,学界已对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待增强。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以51.6%的毛入学率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分类,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人对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7]。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载体之一,我国高职院校也需思考其科技伦理教育要如何主动适应科技变革和人才发展需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同时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8]。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9]。既重申了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结合的重要性,也把科教融汇提升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为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蓄势赋能的战略高度。高职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交汇点,科技伦理教育的运行也蕴含着科教融汇的内在逻辑。因此,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挖掘和路径探寻提供新方向。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来培养创新人才,在此过程中,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状态即科教融汇。从广义上来看,“科”代表科研与科技,“教”代表教育与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科学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与交汇,强调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双向作用[10]。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将现代化“教育”视为综合性概念。此时,科技伦理教育就被赋予了和科技、人才更深的共生、共荣关系。进一步看,科技伦理是人类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显现,是相关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文化价值的总和[11],在高校内部主要细化为生物伦理、工程伦理、科研伦理、环境伦理等教学内容。随着现代科技变革,高职院校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的新伦理议题,须与时俱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调动行业专家、伦理研究学者等多方成员共同参与,丰富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与视角。换言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旨在促进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同步发展的综合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将科技伦理教育视为科研活动与教育实践融汇的现实表征之一,以期为学生构建一个科技与伦理并重的学习生态。其具体措施是学校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室研究、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在真实科技情境中同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内心自觉遵循科技“向善”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聚焦于培养既能驾驭科技、又能遵循科技伦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有学者分析了10所分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典型院校,发现在培养工程人才过程中,学校既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还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将人的价值作为工程创新的内在前提,强调了价值理性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性[12]。同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引领下,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石,承载着培养科技人才和驱动科技发展的重任。
高职院校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科技伦理实践的内化,回应了《决定》中提出的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13]。此过程实质是将抽象的伦理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是科技与道德融合、科学与教育融汇的关键。其中,人才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伦理教育通过引导人的理念和行动向善,不断巩固立德树人的价值,包含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即知行合一的境界,具言之:一是院校层面知行合一。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方向要遵循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知识教育方案和伦理监督机制。二是学生层面知行合一。外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内对当代科技伦理事实作出理性研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伦理相关议题研讨中。内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厘清受教育的价值目的,避免越过道德边境引起伦理失范。共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涵育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向善品格和担当精神,并不断强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底线。
(二)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可以整合三大系统的资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领域的滋养。而科技伦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中多种学科文化的调适。一直以来,查尔斯·斯诺(C.P.Snow)的“两种文化”命题加剧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反映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中,也演化出科学技术拒斥伦理束缚的分支观念。将科学技术视作纯理性工具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应该在伦理道德统摄下的两派文化阵营,使得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时难以把控好尺度,影响其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协同成效。
21世纪以来,人们愈发认为科技与伦理协同共生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倡导文化融合的“第三种文化”成为克服现代科技发展过快伴生的负面效应的应然抉择。第三种文化倡导突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的局限,使科学边界更为包容但又置于道德章法之下。学校的存在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在钻研科学真理过程中廓清善恶之分,融多种文化于一身,成为胸怀“至善”之人才。这种至善的内核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一切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多种文化融合后,科学技术这架疾驰的铁轨能始终运行在人性“轨道”之上,即通过科技劳动不再使人受到机械和资本的控制异化,“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4]。综上所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不仅是对“第三种文化”愿景的践行,也是旨在搭建教育的文化桥梁,推动科教融汇理念落实,让学生成长为兼具科技智慧与道德良知的公民。
(三)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15]。从整体性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依托科技创新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维联动。科教融汇是三维联动的一大表现,其集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于一体,通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动态循环的知识生态系统[16]。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知识传承和道德熏陶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以培养具有良好品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科学的同频共振。同时,这些新动能、新创造、新优势等成就又可以反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帮助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参照潘懋元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活动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成才的规律运行。《意见》提出的“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就开门见山地指明了科技的核心尺度是“人的善性”[17],为高职院校的科技伦理教育与科技创新指明了“如何协同”的线索。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方面要求。对此,联合国发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指出,在科学研究和利用中所获得的知识,目的应当始终是为人类谋幸福[18]。其中,包括减少贫困、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保护全球环境,充分考虑我们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所担负的责任,包含了对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诠释。面对科学技术对伦理领域的冲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活动应当避免盲目遵从市场导向和唯科学主义,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推动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现代化科技平台和产业园区,并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
《意见》不仅将开展科技伦理教育视作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把高等学校列为科技伦理违规行为单位内部调查处理的第一责任主体[19]。对高职院校而言,积极践行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履行科技管理责任的体现,更是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推动科教融汇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同时,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涵盖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强调要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这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科教融汇始终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且正走向法治化,具备良好科技伦理素养将是未来高职院校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的共通品质。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倾向于仅仅按照行业标准开展课程教学和评价,以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和技能验收为目标,这导致了以“求职”为目标的功利主义市场导向,弱化了科技伦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我国一贯坚持“教育先行”方针,但在《意见》出台前,国家对科技伦理教育的政策指导存在空白,导致科技伦理教育活动得不到应有重视。一方面,政府与科技管理部门掌控着高校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项目审批的主导权,因此,高职院校的传统科技伦理问题多聚焦在技术应用和规范治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层面的理论探讨。2024年,我国立项的361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中,仅有5项来自高职院校[20],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实力和平台较为薄弱,缺乏对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伦理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求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都要与教育教学产生密切关联。有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专业领域的佼佼者,需要具有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想象力、创新勇气和思维方式、全面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宽广的国际视野、德才兼备等特质[21]。换言之,拔尖创新人才的道德品行是教育界和科学界都共同关注的指标。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与学科评价大多没有纳入对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考核,降低了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主动性,不仅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也难以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