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与实现路径

作者: 宾恩林 郝天聪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新技能培训与新劳动力再生产的推动者,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研究的中介者,是技术知识升级的开拓者。职业教育能够对接技术技能创新、满足劳动力需求,促进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应用,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其与新质生产力的搭配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新技术技能普及与应用,进而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鉴于此,需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及时引进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弥合技术技能不平等、区域不均衡,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共创共富共享。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22-06

解决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我国基尼系数一度下降,2016年后出现反弹,但2021年的基尼系数依然高于国际警戒线0.4。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此主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政府的各级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相对而言,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服务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财富创造和阶层流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偏低,国际排名仅为第106位[3]。高技能通常意味着高工资,缺乏高技能人才间接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指数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对于培养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关键作用,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当下同样如此。随着近年来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技能提升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产业变化的节奏,导致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降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需要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促进自身的财富创造和社会阶层流动。基于此,应明确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炼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与发展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联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改革发展的核心需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渠道,其不仅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推动共同富裕、保障社会稳定及持续进步的重要桥梁。

(一)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4],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更指明了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科技的核心地位[5]。以数字化的新质生产力转型为例,职业教育作为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其跨界特性使得其数字化转型成为技术进步与组织能动性提升的重要变量,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是推动其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基础[6]。

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缘于职业与技术的内在规定性,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7],唯有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显著优化劳动力结构,方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坚实保障。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供给水平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培育和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研究表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率和在校生比例,以及增加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8]。职业教育因与产业关联密切而在新质生产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同样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其整体贡献率达到了11.11%,投资职业教育领域的贡献度相对突出[9]。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不仅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力量,更是塑造“职业人”、培养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途径[1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机械化时代步入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具备新质特征的人才中承担了新使命,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但其发展同时需要面向新质生产力形成创变思维、复合思维[11]。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承担三个新角色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首先,职业教育是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再生产的推动者。它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还为市场提供了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通过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确保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够迅速适应技术变革。其次,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技术研究的中介者。职业教育通过推动技术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通过参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和研究计划,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或技能操作,有效推动新技术的实际落地,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最后,职业教育是技术知识升级的开拓者。它不断丰富和更新技术知识体系,支持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如在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路径上,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在职员工和求职者更新技能,提升适应新产业需求的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它通过提升资源效率和技术技能创新,进而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得以在一线技术技能人员中应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产业升级得以实现,为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反之,共同富裕的“富裕性”与“共同性”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13]。

具体而言,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需要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新兴领域,这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推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提升了社会整体福祉。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且易于获取,人工智能在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则促进了更加清洁、可持续的环境建设。新质生产力的上述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总量,也改善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旨在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者技能,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14]。正如2009-2019年间,我国共同富裕指数稳步上升,显示出地区间显著差异和集群分布特点,其中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整体贡献十分突出[15]。

其一,职业教育通过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技能培训,直接对接劳动市场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这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促使劳动力市场更高效地匹配,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培育具有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长期推动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具备实用技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支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和就业机会扩大,让更多社会成员有机会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有助于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教育和技能差异,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群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可以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发展机会的社会目标,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二、职业教育提升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

(一)新质生产力能够支撑区域发展和减少不平等,提高社会包容性和职业教育公平性,为共同富裕提供条件

“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新力量,其潜在的赋能作用是助推共同富裕和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之对应,职业教育不仅支持地区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和就业增长,还促进了资源在更广泛地区的均衡分配,有效缩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首先,职业教育尤其注重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资源。这对于边缘群体和低收入家庭成员尤为重要。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个人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缩小社会经济差异,增强社会的整体教育公平性和包容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共同富裕。

其次,一是共同富裕的“共同”,意味着要包容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参与高质量发展,并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二是共同富裕的“富裕”包括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重内涵。前者是直接面向劳动与工作的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后者在职业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技能人才目标取向中得到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虽然明显,但其精神性、全民性、生态性等属性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有学者依据马克思对空间的三重划分—精神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认为应致力于实现精神空间的真善追求、社会空间的优质均衡发展,以及自然空间的共生持续发展[17]。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布局不均、治理结构不健全、专业设置不适配、产教融合不深入等,上述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进程的步伐缓慢。有学者提出应从全领域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社会认可、全技能贯通四个维度出发,统筹均衡资源布局,强化职业教育在共同富裕中的支撑作用[18]。

(二)职业教育能够对接技术技能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促进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应用,为共同富裕建立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旨在改变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模式,不仅要延续之前的进步方向,还要构建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起桥梁作用,其通过培养具备实用技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研究发现,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数字技术,其通过赋能农业生产,间接推动共同富裕,在农村数字化中起到的中介效应占比达到21.63%[20]。

职业教育是劳动市场变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桥梁。一是基于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教育项目,职业教育学生能掌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技能,这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高效匹配,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个人职业生涯逐渐进步。二是缩小劳动力技能与进步技术之间的差距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下,职业教育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确保劳动力能够满足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保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加速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搭配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新技术技能普及与应用,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包括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平等思维和分配机制建构。但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职业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增强新质生产力,以此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分强调分配可能带来“共同贫困”的风险,而非共同富裕。提高生产力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其根本动力。因此,提升新质生产力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转型发展中的基本需求。

职业教育能够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当代产业环境下。就灵活性而言,职业教育通过持续提供技能更新和职业转换培训,使劳动者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有效减轻了技术变革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适应性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针对性培训项目,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对于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更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均衡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