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徐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0

摘 要 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效能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为“赛教+双创”的教学理论融合、“赛教+双创”的教学目标融合、“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赛教+双创”的评价反馈融合。基于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社会为核心、以国际视野为格局的设计原则,从教学活动准备阶段、教学活动实施阶段、教学活动评价阶段构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应构建一体化“赛教+双创”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多层次“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和打造全方位“赛教+双创”立体评价机制,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赛教”融合;“双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2-0044-0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撑。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以下简称“赛教”),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指引[1]。202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提出要“把大赛作为推动本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2]。两份文件均将大赛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实践的主要途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赛教”与“双创”教学相结合,打造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有效路径,可为社会培养更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能型“双创”人才。鉴于此,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深入剖析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的实践基础和设计原则,构建融合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希冀为推进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双创”教育致力于解决我国十四亿多人口的高品质就业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有助于借助教育这一形式将我国人口优势真正转化为人口红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拔尖人才支撑[3][4]。依据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理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为教学理论融合、教学目标融合、操作程序融合、实现条件融合、评价反馈融合。

(一)“赛教+双创”的教学理论融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不是孤立的理论概念,必须结合实践才能赋予价值,“双创”教育理论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依托有效的教育载体和平台。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近年来,各类“双创”大赛不断丰富和延展了“双创”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深度落实和实践了《实施意见》。具言之,大赛的参赛对象从高中生到博士生,实现了对2021版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全覆盖;大赛的赛项规程和赛题编制更加科学,与教学和产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大赛成果在教学和生产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大赛鼓励“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重视参赛团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大赛的评分标准紧扣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以赛促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具备行业特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赛教+双创”的教学目标融合

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理念,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靶向支撑。中国已全面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人才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学生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双创”大赛和“双创”教学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无论是“双创”大赛的赛制设计还是“双创”教学的课程安排,都指向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和创新创业的精神,锻造敏锐的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断提高其对现有资源的掌握应用能力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合理植入各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体现为“赛教”过程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具体表现在项目设计过程与教学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与教学融合两个方面。一是“赛教”项目设计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赛教”项目设计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将“赛教”项目设计阶段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双创”赛事策划方案等内容融入“双创”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双创”内涵外延的理解,提升学生“双创”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双创”教育教学效能[5]。二是“赛教”项目实施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赛教”项目实施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是指:职业院校通过将“赛教”项目实施阶段的竞赛方式和竞赛内容等融入“双创”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嵌入各种深度结合专业学习的“双创”竞技环节,以充分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专创融合的“双创”能力[6]。职业院校可将学科竞赛教育与“双创”教育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引赛入课”活动,将职业技能大赛选手选拔考核等过程与“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双创”课堂教学融合,切实提升学生专创融合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复合型技能人才支撑。

(四)“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是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重要因素。“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主要体现在“赛教”活动与“双创”课外教学融合。一方面,以校内“赛教”活动为依托,基于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在校内举办课外专业相关“双创”竞赛,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双创”型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高素质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以校外“赛教”活动为关键,推动校外“双创”竞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双创”竞赛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外“双创”竞赛环境,并将竞赛作为“双创”课外教学场域,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竞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选拔拔尖人才。

(五)“赛教+双创”教学反馈融合

“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可增强“双创”教学质量保障,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7]。具体而言,“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将竞赛评分标准有机融入学生“双创”教学反馈机制方面。在具体实践环节,职业院校能够将“双创”竞赛评分标准引入“双创”教学反馈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丰富考核内容,提升评价有效性。职业院校可通过推进“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改革“双创”评价机制,修订各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职业院校能够将“双创”教学评价结果作为参与“双创”竞赛学生的选拔依据,实现“赛教合一”的目的,从而切实提升“双创”教育效能。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构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社会为核心、以国际视野为格局的人本主义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位:“赛教+双创”与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相协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体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学生是职业院校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8][9]。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职业院校应基于学生本位原则,在设计“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过程中,瞄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开拓进取、破局求变、坚韧不拔和攻坚克难的“双创”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赛教”活动举办方应尽力避免“双创”赛事出现“教师操盘”,防止“双创”赛事逐渐由学生赛事转变为教师竞赛。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双创”竞赛过程中自主攻克各种难关,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提升自主“双创”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的“双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参与“双创”赛事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摒弃“唯获奖论”,凸显“参与价值”,在“双创”赛事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胸有志、眼有光、身有技、心有爱、脚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以教师为主导:“赛教+双创”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支撑我国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基于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职业院校应以教师为主导,围绕“双创”赛事参赛要求,推动“双创”赛事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设计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借助“双创”赛事资源,着力提高自身“双创”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在“赛教+双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以“双创”项目为载体,学习“双创”竞赛核心知识点,在提升自身“双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双创”核心素养提高,从而达到“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三)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赛教+双创”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相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祖国今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当中需要提供强大的青春力量。创新创业是一堂上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的思政课,铸就着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将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机会施展才能。职业院校应以各类“双创”大赛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社会实践,瞄准国家战略、民众急需的领域开展市场调研,在“赛教+双创”的实践中推动学生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自我道德体系,培养创业者“双创”报国的价值理念,把“双创”的青春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使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

(四)以社会为核心:“赛教+双创”与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相联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恢宏实践,有效拓宽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而“双创”赛事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竞赛性教育活动,相比一般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实践性[10][11][112][1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设计应以社会为核心,强化“双创”赛事与社会“双创”活动的联动。职业院校应以“双创”赛事作为院校与社会衔接的纽带,鼓励学生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变革前沿选择“双创”项目,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节能减排、弱势帮扶、文化传承等社会痛点难点上动脑筋,通过“以赛促践、寓践于赛”,促进学生主动服务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贡献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