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内涵、旨向及行动方略
作者: 陈勇 杨晓萍
摘 要 科教融汇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教融汇之“科”蕴含有科学思维、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及方法三重逻辑。科教融汇微观指向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观致力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宏观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展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导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科教融汇的行动方略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以大科学思维统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打造贯穿培养全程的科教融汇生态,将科学研究、教学教研与创新深度结合,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变革紧密耦合;形成基于科教互生的改进策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纵深发展。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协同机制;科教互生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4-0015-07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科技、人才被认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为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奠定基础[2]。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3]。科教融汇成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4],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科教融汇内涵为何,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又是什么,实践中如何推进科教融汇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须深入探讨的关键命题。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将科教融汇理念全面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蕴涵
落实科教融汇,首先要深入探讨其本体属性,揭示其内在本质性特征。科教融汇是一个内涵丰富、极具包容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将“科”与“教”相结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确定了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改革中将科学与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科学与教育首次在政策文本中实现了结合。而据已有文献显示,“科”与“教”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内涵与要求。究其根源是对“科”的理解之别,学界对科教融汇概念的内涵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在新时代教育强国背景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厘清“科”的三重内涵,把握“科教融汇”的整体意蕴是践行科教融汇路径的基本前提。见图1。
(一)科教融汇大科学观
科教融汇从思维层面上体现为大科学观,此时表现为“科学+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含数学、自然、社会、系统、文学、艺术、思维、行为、政治、经济、历史等11大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纵横交错的大科学体系[7],他指出:“今天离马克思时代又有一百多年了,世界发展了,科学技术大大发展了。我们还要展望即将来临的21世纪,这样我们的科学技术体系就不能像老一套那样,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一个大体系。”[8]钱学森的大科学思想是一种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宽广视野,它将现代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打破传统文科、理科、工科之间的限制。对于高校来说,树立大科学观,有助于打破高校分立的学科体系,促使各学科交叉融合[9]。这既是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教融汇大科学观的逻辑指向。
科教融汇中对于“科”和“教”的定义不单单是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而是指向更大的范围,表示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等与教育应当呈现融合汇聚的关系[10]。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大科学视角看,“科”是指“科学”,“教”是指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科教融汇”指“科学”与“教育教学”融合汇聚成一体[11]。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区域产业、行业特征、教育科技等紧密相关,是一个纵横相连、全面贯通的复杂系统,必须以大科学观理念为思维方式,打破学科界限、产学研隔阂,实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系统的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用大科学理念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社会经济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相互协作、全面融合,形成科学和谐的统整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最终实现科学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科教融汇科研观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从行为层面体现为科学研究观,这里的“科”指的是科学研究,而“教”则指的是教育教学活动,表现为“科研+教育”。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蓬勃发展的世界[12]。因此,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汇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则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创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科研赋能[13]。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4]。科研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意味着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科研观下,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过程。科学研究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教育教学也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平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因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中,需要注重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平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三)科教融汇科技观
科教融汇在方法层面体现为科学技术、技能,即科学技术与教育过程相融、技术技能与学生发展相融,表现为“科学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科技观则是将科技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最终形成科技促进教育、教育支撑科技的协调互动、相互促进新态势[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观是科教融汇的重要体现之一。科学技术观强调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科学技术观下,科学技术不再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拓展教育教学的领域和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中,需要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16]、智能化和个性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避免简单地将科技手段作为替代传统教育教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实质蕴涵理应包含大科学观、科研观和科技观等方面。在实践中需要厘清科教融汇的内涵意蕴和推进的实践逻辑,推动科学、科研、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旨向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具体举措[17]。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其内涵蕴意,更要深入把握其内在的理论指向。只有在充分澄清科教融汇的核心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把握其理论指向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为科教融合的实践行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向引领,见图2。
(一)微观: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其关键在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所依托的高等教育体系[18]。在现代化强国道路上,高等教育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产业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旨在加速培育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智能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在职业教育中,科教融汇的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强调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科教融汇优化学生发展目标,加强人与技术的双向度联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协同式“人—技”联系教育实践框架,使之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崛起,不仅深刻改变了产业格局,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践应通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操作,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升了技能训练的实效性。为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践中,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教育教学与科学要素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二)中观: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支撑[21]。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背景下,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航道,其中观指向通过科学与教育因素的融合汇聚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2],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3],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整体的发展蓝图,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数量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普及化后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4]。职业教育通过科学调研、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准确定位,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得人才在数量、结构、质量方面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25]。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将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主动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革命的前沿趋势。通过促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和谐共生的统整机制,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三)宏观: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
强国必先强教,科教融汇是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一体化推进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规划目标。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也要求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26]。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7],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内在规律的认识,必将有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