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技能型社会的特征、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 魏立君 李春若 付达杰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技能型社会的特征、内涵与实践路径0

摘 要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广泛就业与个体职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中国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目标。技能型社会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等特征。技能型社会以要素协同、资源集成、机制优化和价值引领为核心内涵,形成技能型社会的支撑力、聚合力、推动力和引导力。在具体实施中,建设技能型社会应推动要素关联协同、优化资源精准配置、强化机制设计统筹、培育社会文化导向,以构建多方合作多元协同的社会系统、技能型社会的资源集成体系、人才成长体系和价值引领体系。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系统论;资源集成;要素协同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4-0022-07

一、研究缘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4.0”等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国正经历着产业布局与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开展“技能中国行动”成为应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战略举措。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技能人才供给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重要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至2025年,技能型社会将全面推进,2035年,技能型社会将基本建成。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理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技能型社会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内学者指出,技能型社会是一种有相应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促进保障技能形成和技能成长的社会系统,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中国技能型社会涉及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个子系统,且各系统要素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互动。因此,技能型社会各系统不应被孤立地看待而致其陷入“信息茧房”“技能壁垒”的负效应,而应置于整体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与全面分析。

贝塔朗菲教授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指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所有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目的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作为有机系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趋向于整体化的演进过程。1995年,国内学者魏宏森、曾国屏在《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著作中较完整地阐述了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突变性等基本原理,跳出一般系统论所强调的稳定“秩序”。

此后,系统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实践布局和思想理论,如整体性改革观、整体性安全观、系统性国家治理观以及系统性生态观等。同时,系统论也在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深入阐释技能型社会的特征、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技能型社会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系统论视域下技能型社会的特征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实现系统的最优化发展[1]。

从系统论角度来分析,技能型社会是以技能培养、运用、评价、反馈体系为重要载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质核心,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等理论特征,依赖于要素协同、资源集成、机制优化和价值引领,进而形成的多方合作、多元协同的有机社会系统,见图1。

(一)整体性:技能型社会是由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子系统协同共进的系统整合体

整体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特定的链接方式和内在机制,形成统一且稳定的结构,实现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2]。技能型社会的整体性体现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与深度融合。

在经济领域,技能对提升就业率、增强生产力和促进创新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变迁不断催生新的技能需求,而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又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在社会领域,技能不仅是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的主导要素,更是保障社会公平、实现就业匹配和社会融入的关键。在教育领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对接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双向互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文化领域,社会或群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影响其对技能的需求、评价和应用,一个鼓励创新、尊重技术的社会环境往往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促进技能的发展和应用。文化价值观为技能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技能与文化价值观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各子系统共享价值,实现“技能型社会愿景”。

(二)动态性:技能型社会是技能人才输入、培养、评估及环境响应的系统自适应体

动态性是系统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固有规律,这种互动既包括输入性质也涵盖输出性质,具有普遍性和内在必然性[3]。技能型社会的动态性体现在技能型人才输入的动态性、人才培养的动态性、人才评估的动态性、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等方面。

技能型人才输入的动态性体现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等众多组织为学习者提供技能教育和培训服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个体技能习得、积累、升级与进阶,为社会输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的动态性,即由于产业需求是动态的,供需双方通过双向互动关系,供给方不断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技能人才评价的动态性,即促进技能学习成果认定与互认,为劳动者掌握不同技能、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转换技能、深化技能、拓展技能提供认定机制,以增强应对就业变迁的韧性。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即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领域处于快速的动态演变之中,技能型社会应具备适配和调整的功能,不断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要素以及新生产力的发展。

(三)层次性:技能型社会是不同教育类型、产业结构和人才梯队排布的系统组合体

层次是指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排列组合形成相互关联的聚合体,排列组合由低到高一级一级地向上排布,构成了系统的层次结构[4]。技能型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组织系统。

第一,从教育体系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的层次结构体现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以及类型,基础教育阶段着力于基础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阶段肩负专业技能的培养,高等教育阶段重视对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培养[5]。第二,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的层次结构体现在不同产业对技能需求的差异上。基础产业更注重基础技能的掌握,而高新技术产业则对高级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层次结构促使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的层次结构还体现在人才梯队的建设上,初级技能人才是基础,中级技能人才是支撑,而高级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是引领和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四)目的性:技能型社会是服务经济社会繁荣和个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体

技能型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状态和发展方向共同决定了其演进路径和行为表现,系统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其所有活动和演变均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技能型社会不仅拥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还涵盖了深远的社会目标和具体的个体目标。

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普及和提升全社会技能,显著增强劳动生产力,促进广泛就业与个体职业发展,确保社会公平与流动,适应产业变革和创新需求,构建一个以技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目标致力于形成“国家重视、社会崇尚、人人学习、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深入发展,构建技能人才梯队结构,使技术技能“长进”经济、“汇进”产业、“融进”文化、“渗进”人心。对于个体而言,技能型社会致力于帮助每个人获得职业能力,根据个人禀赋和兴趣规划,拓宽职业通道,并通过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措施,确保农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各类群体都能拥有“一技之长”[6],赋能个体实现就业创业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技能型社会构建内涵

(一)技能型社会的支撑力:以“要素协同”促进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协同”作为系统科学中的核心概念,描绘的是多个系统要素为实现共同目标,相互协调、紧密合作与高度同步的联合行动。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凸显了系统的整体性,更深刻体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层次性、关联性与互动性。在技能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素协同不仅是推动系统稳定运行与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更是为技能型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力。技能型社会构建中的要素协同是指教育、产业、政策、资源等不同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的紧密关系,以产生“耦合效应”“界面效应”,跨越“教育与产业”之界,促进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整个系统的综合效应和协同共进。

具体而言,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的协同,能够促进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提升技能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匹配度。教育是技能培养与人才输出的摇篮,而产业则是技能应用与价值实现的舞台。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需具备创新意识、数字化思维以及智能化应用等新型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变革与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政策要素与资源要素的协同,旨在引导资源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均衡发展。政策作为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与导向标,通过顶层设计与推动实施,引导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具体而言,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与应用的政策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能培训补贴等,引导社会资本与资源向技能教育与培训领域倾斜。同时,政府通过建立技能评价与认证体系,为技能人才提供职业发展与晋升通道,进一步激发社会各方参与技能型社会构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技能型社会的聚合力:以“资源集成”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资源集成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形态的分散、独立的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形成一个协同、高效的整体,以实现特定的目标或功能。资源集成不是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资源的深度整合和优化配置。技能型社会构建中的资源集成内涵表现为通过资源整合、反馈和适应调整,构建一个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资源共享网络,实现整个社会系统中资源的顺畅流动与优化配置。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技能型社会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7]。

具体而言,资源集成在技能型社会中的实践,并不仅限于教育资源的范畴,而是涵盖了产业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深度整合与优化。其中,教育资源的整合构成了资源集成的基础,表现为各类教育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与优化组合,包括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的均衡性投入。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需要锚定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产业资源集成表现为核心产业、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等纵向或横向联系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与融合,以形成空间和区域上的产业集成,以及产业内的雪球效应(市场扩张)、溢出效应和卫星效应(核心产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人力资源的集成体现在通过技能人才的精准匹配、培训和发展计划的制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与留用等,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技能型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能。技术资源的集成体现为通过技术创新与研发的持续投入,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为技能型社会构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集成旨在促进数据的整合与挖掘、信息的共享与快速流通,为产业创新与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