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冯丽摘 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明确职业教育科研方向、提升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好职业教育科研在职教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承办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与会领导、专家聚焦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探讨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散”“弱”“虚”等问题,明确了职业教育科研在立德树人研究等方面的15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倡导推动职业教育科研的自我革命,为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科研;教育强国战略;高质量发展;职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6-0045-05
做好职业教育科研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办学的重要支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科研协同体系,2024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承办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邓云锋致辞,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职教科(教)研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展示了职业教育科研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果,讨论了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散”“弱”“虚”问题,明确了要进行一场职业教育科研的自我革命,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坚持党的理论品格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科研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在讲话中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成绩给予了肯定。他表示,一是中国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初步形成;二是产出了一批服务决策的专门报告;三是完成了一批教育行政部门交办的项目和任务;四是积极引导了社会舆论发展。
深化科研组织形式改革,赋能职业教育新发展,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范式,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围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各省份明确方向和研究重点,通过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职普融通、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为推动形成职业教育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山东省作为全国首个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份,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了山东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经验,即以研咨政、以研兴教、以研强技,为职教改革“破题”、为教学实践“提质”、为产业升级“赋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供给。因此,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省级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所长毕树沙就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交流,湖南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三评、三查、三赛的省级质量监控方案,成为持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目前,构建了功能互补的质量监控方法体系,变“单件”为“套件”;构建了结果倒逼的质量监控运行体系,实现从“开环”转为“闭环”;构建了同向发力的质量监控机制体系,变“独唱”为“合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职普融通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普融通旨在提升教育供给体系对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推动教育体系向更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瑜提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切实发挥科研与教研双引擎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属性、组织属性、实践属性,开展了互动共进的职普融通系统研究,探索了互联共生的职普融通教研样态,打造了互通共享的职普融通运行模式。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洪对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浙江省教科院联合成立的浙江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介绍,该平台已形成一系列跨领域、接地气、前瞻性和方案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发挥职业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推进浙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郑绍忠分享了校企共建甘肃省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的经验,中心通过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注重反哺人才培养、实施专项支持计划,推进了有组织、有延展、有保障的技术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拔和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职业教育科研仍存在“散”“弱”“虚”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虽然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转折期。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要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是从全国教育大会开始,整个教育事业进入建设教育强国的频道。二是职业教育在未来尤其是近5年将面临更加凶险的国际环境。三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必须迈过新型工业化的坎,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四是我国人口出现了拐点,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将产生巨大影响。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当代成年人生育愿望降低,新生人口数量减少,适龄入学人口减少[4],职业教育生源将在2029年、2032年面临巨大考验。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不大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与新时代、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相比,职业教育科研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吴岩强调,职业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都存在共性问题,即“散”“弱”“虚”。一是当前我国面临着有组织机构在职业教育科研领域发展不足的现状,研究内容方面显著呈现出零散化、兴趣导向及主观性过强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协同合作;二是在服务决策与政策制定的效能上,职业教育科研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深入实际,持续开展具有实践根基、真正解决问题的深度研究;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职业教育科研创新不足,多拘泥于传统框架,研究议题往往过于宽泛,叙事深度不足,且在措施路径的探索上,虽形式多样却内容空洞,鲜有能切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策略的研究成果。
林宇进一步分析了“散”“弱”“虚”的问题。他认为,“散”是指各个地方各行其是,所开展的研究没有聚合方向,导致研究力量不够充分,所形成的成果较为分散;“弱”是指地方职业教育机构不健全,部分地级市没有设立职业教育部门,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不充分;“虚”是指目前自娱自乐式研究、自由选题、发展兴趣爱好的研究较多,基于中国实际的经验总结积累和模式归纳的创新性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大多“形式热闹、内容苍白”。林宇认为,针对职业教育科研“散”“弱”“虚”的问题,下一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要切实发挥好“存史”“资政”“预警”“导引”的作用,一是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需要、产业需要、事业需求,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发挥预判作用,支撑政策落地;二是要加强团队协作,组织“大团队”协作攻关;三是要系统深入,长期跟踪,深入一线,下笨功夫,做真研究;四是要结果实用,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实际效果,拿出可执行、有实效的对策建议。
三、职业教育科研要聚焦真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革与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新时代的需求与挑战,职业教育科研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变革引领未来,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具备高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教育研究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学术研究与职业教育育人实践的互动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凝炼中国理论、彰显中国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会上,相关学者围绕职业教育科研的真现状、真问题、真方法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的发展现状、中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创新与未来走向以及AI技术如何为职业教育科研发展赋能。
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扎实的科教研支撑。《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王小梅作了题为“高职教育研究画像——基于2023年全国高校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的专题报告。她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场域、研究人员、研究热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一是传统研究议题的持续关注与政策热点阶段性呼应并存;二是研究主题(学术热点)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宏观与中观层面研究居多,微观视角缺乏,特别是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因此,要紧跟时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本源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在自主知识创新方面正不断加强,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中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创新和未来走向”的专题报告。他提出,职业教育中的知识生产可分为6个核心领域,即内涵、价值、体系、课程、教师教育、校企合作。他认为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水平,需要做三件事:一是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科研问题与实践需求的对接;三是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
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优先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包括在AI等领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技能技术人才[5]。职业教育科研未来发展过程中,AI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重要驱动力。韩锡斌作了题为“AI助力职业教育研究”的专题报告。他认为,AI可以助力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是AI可以为文献综述提供智能化的辅助,以实现快速获取、观点凝练、可视化呈现、语言翻译;二是AI通过多模态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三是AI对学术写作提供智能支持,提供语言润色及结构优化等。但AI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术研究技能的弱化、深度理解能力和创造力的降低、学术论文撰写的伦理偏离。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增强人机协同的研究能力,完善科研伦理规范。
四、掀起一场职业教育科研的自我革命
吴岩强调,职业教育研究需要转变范式、认识、方式和习惯,要努力走出舒适圈,进行一场职业教育科研的自我革命。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下真功夫,开展真研究,组织力量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三年行动计划”。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15个问题:立德树人研究;职业教育定位研究;产教融合研究;职普融通研究;职业院校的标准、适配性、培养规格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合高中研究;“新双高”院校建设研究;职业本科研究;“五金”——金专、金课、金师、金地和金教材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研究;鲁班工坊认证标准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模式研究;职教出海研究;职业教育元研究。
吴岩副部长提出的15个问题,深刻揭示了当前职业教育科研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在立德树人研究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明确教育目标,挖掘“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改善学生对职业教育在意识形态及心理认知上的偏差,真正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定位研究方面,需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始终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力。在产教融合研究方面,他认为目前我国“一体两翼”建设仅是形似尚未达到神似,更没有神形兼备,如何解决产教融合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在职普融通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和应用本科如何沟通联系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是否需要彻底改革课程、教材和大纲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和职教本科所吸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技能和知识方面的水平问题等。在职业院校的标准、适配性、培养规格研究方面,各类型职业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上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少而精”,精在专业、课程、体质、模式、治理及办学等方面。在综合高中研究方面,需明确综合高中的教育定位,其作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一种教育模式,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实现普高课与中职课的相互融通,推行学分互认制度。在新“双高”建设研究方面,要调整“双高”评选标准,从注重学校条件、教师学历为标准转变为注重学校服务质量、贡献度,将其从内部标准转变为外部评价,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在职业本科研究方面,职业院校应明确职业本科教育定位,发挥好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和核心优势,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在“五金”建设研究方面,金专建设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金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个性化教学;金师培养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金地建设要完善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生产环节对接;金教材编写需加强校企合作,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技能需求相符。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构建单元,课程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根本基石,而教材则是教学活动开展与知识传授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要将课程改到深处,将教师改到痛处,将教材改到实处,将实验改到难处。在职业教育数字化研究方面,职业教育正面临以AI为代表的新时代,它将改变职业教育的教与学,改变学校的发展新形态、教育教学以及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范式。需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鲁班工坊认证标准研究方面,应建立统一、规范的认证体系,包括明确鲁班工坊的建设条件、程序以及运营标准,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和认证流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鲁班工坊认证标准的国际化。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模式研究方面,需强化政府主导,结合市场引导,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注重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出海研究方面,需注重职业教育宣导,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可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品牌。在职业教育元研究方面,需系统评估和分析已发表的研究文献,以揭示研究趋势、发展问题、知识空白和未来方向。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进行再研究,要对职业教育机构、人员、成效等进行研究,对真问题进行真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采用多样化、创新性的方法,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动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构建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职业教育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