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岳鹏 吴兆明 储开峰

摘 要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共同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经历了起步探索期、快速发展期以及完善提升期。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背景下,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职业院校,从办学基础、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帮扶,形成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援疆“江苏模式”,有效助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然而,东西协作在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存在双向赋能作用彰显不够、协同机制有待优化、精准帮扶系统有待完善、“传帮带”作用有待加强的问题。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东西协作双向赋能导向;明晰定位,优化东西协作长效机制;提升质量,强化东西“输血造血”功能;适配需求,增强共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东西协作;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6-0057-0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要义,一方面是加强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增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是实现教育资源和成果全民共享。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现实,这与教育资源和成果全民共享,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教育发展成果的教育强国建设使命存在明显偏差。199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1997年开始,对口教育帮扶纳入地方扶贫工作中[1],其对口帮扶领域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2016年出台《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多年来东西协作在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东西协作在促进西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协作双方双向赋能作用,如何实现共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发展历程,以东西协作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职业教育实践为例,探究东西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突围路径,以期进一步优化东西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提高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实效提供借鉴。

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发展历程

(一)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起步探索期(1949-1991年)

东西部教育协作源于东西对口教育帮扶,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帮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为内地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协作提供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施对边疆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对口援助,提出“智力援藏”“对口援疆”等行动,通过物资捐助、开设民族班等方式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1954年,国家派出首批1500名援藏教师进藏开展工作。1956年,教育部在《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四川、陕西等省份要对与其接邻的边疆省、自治区进行师资支援[3]。1974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中、专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规定师资援藏实行定区定校包干,提出加强对西藏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支援。1979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学教育的试行方案》,提出各对口支援单位要互派技术专家和干部教师。1987年,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召开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支援协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内地高等学校对边远民族地区高校的支援工作,促进边远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国家教育对口帮扶政策来看,早期的东西协作主要以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为主,且主要聚焦于师资支援、基础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建设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正式启动东西帮扶职业教育发展。199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要重视并积极帮助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

(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快速发展期(1992-2011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扶贫战略,将职业教育领域对口帮扶作为扶贫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2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5],明确提出东西部地区要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协作,如“发达省份要协助少数民族贫困县办好一所职业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县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后劲”。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6]。同年,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职业教育对口交流,帮助培训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要帮助办好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学校”。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发布《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系列文件,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内涵、东西部帮扶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与举措。从支援范围来看,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援力度,主要以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发展为主。从支援内涵来看,从人力支援和物力支援进一步发展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如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干部互派挂职等,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完善提升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发展进入完善提升阶段,国家先后出台《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7],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效助力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从支援方式来看,东西协作模式进一步丰富。自2016年以来,东西部教育协作实施“组团式”教育支援模式,通过选派一批优秀教育人才,组团集中力量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提高受援学校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2014年,国家启动“组团式”教育援疆,2016年4月,由教育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启动会议,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从支援范围和力度来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支持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以教育援疆为例,早在2010年,启动19个省市全方位对口援疆,2010-2015年期间,74.4亿元援助资金被用于双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等教育项目,在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19个支援省市累计为受援地培训教师4.82万人次,先后选派3000多名教师来疆支教。从支援内涵来看,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实施“输血”和“造血”并重,以教育援藏为例,2011年至2014年,17个省市累计实施教育援藏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包括学校基础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捐赠、教师支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贫困生资助等[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东部省市资助资金设备额已超过18亿元,施援方与受援方共建专业点680多个、共建实训基地330多个,受援方委托施援方管理学校120多个,共建分校(教学点)63个,共建职教集团(或联盟)近百个,还广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近40万人[9]。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结对帮扶,受援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10]。

三、东西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援疆实践

自2010年中央援疆工作座谈会首次召开以来,对口援疆进入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全方位援疆新时期,职业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为提升新疆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脱贫,缩小新疆与东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举措[11]。在东西协作对口支援背景下,江苏省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行动,自2019年开始启动东西协作“组团式”职业教育援疆工作,开展东西协作对口援助新疆伊犁州职业教育发展。江苏省“组团式”教育援疆以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原伊犁丝路职业学院)为首批试点校,辐射霍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巩留县职业技术学校、察布查尔县职业技术学校、特克斯职业技术学校、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中、高职院校,助力东西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共同高质量发展。

援疆团队自启动以来,江苏省先后选派包括6个批次来自南京、无锡、苏州等12个区市50余所中职校的教育部计划项目援疆教育人才69人;来自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中组部计划项目援疆教育干部人才34人;来自省内其他高水平中、高职院校的柔性引进人才和银龄计划教师近20人,累计120余人次入疆“组团式”对口支援20余所伊犁州中、高职院校,全面帮扶伊犁州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江苏模式”。

(一)系统推进标准建设,有效夯实办学基础

一是优化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深入调研,江苏省“组团式”援疆针对受援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职教理念落后等现实问题,结合受援校实际情况,系统优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等系列制度,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体系。二是扎实开展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引导受援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共同开展统一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工作,全面帮扶受援校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有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校情、学情分析,引入东部地区先进教学评价理念,优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管理、教学诊断与改进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受援校质量文化。

(二)聚力深化校企合作,筑牢专业建设根基

江苏省“组团式”援疆通过引导受援职业院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伊犁州地方经济发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伊犁州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动态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帮助全面构建现代专业群体系。一是通过做好需求调研,指导优化专业设置。充分发挥苏伊职教发展联盟平台作用,加强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走访企业、召开联盟会议等方式,深入了解伊犁州人才岗位需求和规格,同时对受援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指导新专业开发与申报。二是做好五个对接,优化专业建设标准。通过指导受援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引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采取以需求侧为导向构建供给侧人才培养体系的“逆向设计”方法,对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能力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开发专业标准,对接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技能要求重组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标准。三是优化重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受援校专业群为单元,配套以“校企联动、多元融合、混合主体、过程导向”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师徒双轨、并行共升”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通用平台+证书模块+个性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