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实证研究

作者: 胡凌霞

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实证研究0

摘 要 从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人际适应四个维度对近五年来在江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获奖之后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对策是:优化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外环境;构建大赛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通过技能大赛形成积极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资源结构。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适应性;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0066-07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要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1]。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体系性、纲领性的规划,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08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开展了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与创新。但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的类型教育转变,作为高技能人才重要载体的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在自身的职业适应性方面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因而,大赛对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如何,以及今后如何提升大赛促进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促进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职业适应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到737篇相关文章(包含学术期刊519篇、硕博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1篇),20世纪90年代发表数量都在个位数徘徊,自2007年起才逐渐引发关注,到2021年,相关论文发表量达到峰值82篇。

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多角度探讨,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职业适应性是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即职业成熟度,之后被不断更新和修订。它是指个体在应对自己职业角色转变时,能够平稳地适应变化并保持职业角色平衡的一种能力[2]。Rossier等人将职业适应性定义为个人的准备反应和应对资源,它们被个人用于计划、探索和告知有关其未来职业可能性的决策[3]。同时,也有学者将其认定为一种个人资源,涉及到员工管理自己的职业,做出职业决策,并有信心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4]。

社会学学者对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更多聚焦于造成职业适应性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环境适应的积极作用。最早把适应的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是英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认为,造成一切个体生存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遭到破坏”,或者由于“被置于其能力不适应的场所”因素所造成的[5]。Ferreira认为,适应性是一种有意识地保持个人和环境融合的倾向,并构成了个人用来适应不同职业的态度、能力和行为,使个人能够在有压力和不确定的时期应对职业创伤和过渡[6]。Germani等人将职业适应性界定为组织个体与组织环境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来进行调适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成员自身也树立自己的地位,确定自己的立场,职业适应就是这么渐渐实现的[7]。

经济学学者主要从日常表现与工作绩效、生活质量的关系去理解职业适应,将劳动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表现与各项薪资待遇等劳动者最为关注的因素密切关联。Miller和Form认为,职业适应反映的是劳动者与他所在工作群体中所担当角色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8]。Marina Fiori研究表明,职业适应性的日常表现,例如日常控制、日常关注、日常好奇,与工作状态、职业表现、职业满意度有关。控制与其任务绩效和日常职业表现成正相关,关注则正向影响其职业表现,这些都能正向预测职业满意度[9]。职业适应性与早期组织经验可以预期的行为和创新类型有关[10],以及对新员工和进入工作单位的工作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潜在影响[11]。

心理学学者则更多地从个人的心理策略、态度以及行为能力等个体的心理因素出发去探究职业适应问题。有学者将职业适应定义为个人在专业活动中面临各种工作要求的心理变化过程[12]。Savickas和Porfeli认为,职业适应性与个人发现自己必须处理的职业职责、创伤、事件、情况和过渡,以及应对所需的社会心理策略有关[13];此外,学者们在职业适应性与环境融合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当前和预期的职业发展任务包括个人需要的态度、能力和行为与他们匹配适合他们的工作,心理资源管理职业变革,新任务和工作创伤[14][15];Holland认为,职业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环境,它不仅仅关注一些工作技巧和职责,因此,职业适应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人自身的人格属性或类型与职业属性或类型相互匹配的一种调适过程[16]。

教育学学者则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职业价值观为引领,理解不同职业环境中职业角色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陈华若等人认为职业适应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17]。中国教育部教育联合会将职业适应认定为是一个个体与职业之间协调与统一的过程,它是个体为主动适应职业环境作出调整的结果。戴锐认为,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个人最终形成与职业心态,能力,人际关系和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18]。Guan等人指出,职业规划行为与父母的职业特征与孩子的职业适应性有关,即父母支持与父母的内在满足价值和工作—生活平衡值呈正相关关系[19]。根据Medley等人的理论,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是从之前学生的单一角色过渡到教师这个多面角色,这是一个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现实反映[20]。

综上所述,相对于国外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职业适应性的实践上,着重研究和探索了职业适应性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一是研究对象呈现多样性,多为大学本科生、残障人士、难民、医生、护士、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等群体。二是由于职业适应量表的发展和使用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多以定量研究为主。三是在目前的研究中,职业适应性的普遍影响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了验证,心理层面尤为得到关注,但是另一方面,与实践发展相匹配的职业适应性相关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应对正吸引着更多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需要制定一系列促进职业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的扶持政策,职业院校优秀获奖选手入职后的职业发展状况相关的职业适应性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视角。因此,本研究以近五年江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为研究对象,通过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人际适应四个维度的量表分析,探讨其就业后的职业适应性表现、成因及对策,以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针对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和指标,由于职校生涵盖专、本科生,是中专生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具有与大学生相同的职业适应性认知,因此本研究借鉴了国外学者Savickas & Porfeli的研究量表条目[21],从个体与职业关系层面,以及就职公司群体的整体文化特征,结合江西地方职业教育特点,从理论上提出了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即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人际适应[22],所采用的“优秀选手的职业适应性问卷”内容包括题项24个、分类量表4个。信度、效度检测显示:信度系数值为0.969,大于0.9,说明调查数据信度质量较高,可用于开展进一步分析。使用KMO 和 Bartlett球体检验进行效度验证,KMO值为0.935,大于0.8,此研究数据显示该问卷内容非常适合提取信息,效度良好。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制评估,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个评价项目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值从完全符合到不符合,分别对应赋值1、2、3、4、5。问卷采用网络发布,在线填写方式,研究对象是在目标院校优秀选手中进行随机抽样。最后使用SPSS17.0进行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人面对面访谈等形式,以江西省南昌市10所高职院校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7-2021年)的优秀选手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回收328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85.71%。问卷第一部分基本信息显示,男生182人,女生118人;优秀选手中来自普通职业院校133人,省级示范骨干职业院校93人,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74人;文科类学生127人,理科类学生68人,工科类学生70人,艺术类学生35人;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93人,农村学生207人。

三、研究结果

(一)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各因子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从研究对象自评得分的分析中看到,优秀选手总体职业适应平均分为3.920,说明优秀选手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适应性,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各因子均分排名依次为职业人际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心理适应,这四个因子之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存在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在均值方面,职业人际和职业技能适应相对较高,而职业心理适应则相对较低。

(二)不同类型优秀选手的职业适应性差异情况

1.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如表2所示,经过t样本检验数据反映,不同性别的优秀选手在职业心理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和职业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数据反映出男生普遍高于女生。

2.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

由表3可知,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分别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优秀选手在职业环境适应性方面有显著差异(p <0.05),且城镇优秀选手优于农村优秀选手。

3.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据表4显示,经所在学校不同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所有因素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来自省级示范、普通高职、国家示范三个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优秀选手的职业适应性各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专业各因子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5可知,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来自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不同专业的优秀选手在职业心理适应(F=4.024, p<0.01)、职业技能适应(F=2.909,p<0.05)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进一步检验分析发现,在职业心理适应因子方面,来自理科的优秀选手要明显优于其他三类学科选手。在职业技能适应方面,艺术专业优秀选手要显著优于文科专业的优秀选手,而在职业人际适应和职业环境适应方面,不同专业优秀选手之间无显著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优秀选手职业适应性总体情况

江西省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省在2013年首次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开创通过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来推动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的全新实践。经过近10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江西省职业教育领域检验全省职业教育水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每年7月份全省各地市数以万计的师生参与竞赛,一批批高技能人才从比赛中脱颖而出。近五年来,大赛紧贴近职业发展需求,赛项数量增长47.54%,无论在赛项增长率上,还是在比赛内容、形式的设置与更新方面,都充分展示了江西省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优化新兴产业人才供给、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生动实践。五年来(2017-2021)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体情况见表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