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南
入选理由 适逢党和国家对处于“两个100年”交汇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部署,他带着新的使命主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政期间,他与同志们开拓进取、敢于担当,努力把这个目前国内最高层级的专司职业教育研究的机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通过勤奋的工作和出色的业绩证明了自己完成了自身职业生涯中又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
人物印象 2022年7月,教育部党组发布通知,王扬南不再担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原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任一职。回顾其主政研究所工作的5年,事迹可圈可点。2017年,教育部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任命王扬南为中心研究所所长。副部长孙尧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中心研究所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希望王扬南同志开拓进取、敢于担当,创造中心研究所新的辉煌。王扬南领命表态:不负信任和培养,做好继承和发扬,为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成立于1990年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22年7月更名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以在国家层面为职业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科研支撑为专职,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这次宣布大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对中心研究所的发展定位做了很形象的描绘: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服务决策的智囊团、改革创新的思想库、指导实践的先遣队、科研协调的中心、政策标准研发的总基地。王继平曾在2010至2014年间担任过中心研究所所长一职,对这个部门的工作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他的讲话既代表了行政部门在摆位上对中心研究所的期待,也可以看作是前任者对继任者的工作嘱托。对此,王扬南深以为然,他跟同志们强调,要在这个定位上不断凸显中心研究所的价值。
主政中心研究所之前,王扬南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在业内同仁们的眼中,这位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专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且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和经验的官员业务能力很强,曾参与和主持多个重要文件的研制工作,其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判断力、决策力和协调能力为大家称道。2016年12月,由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召集人和主持起草者就是王扬南。这个与《中国制造2025》相配套、被称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总纲领和总遵循”的重要文件,因其站位高、针对性强、政策措施实而受到广泛好评和重视。
从过去行政决策工作的主导者、拍板者到行政决策的参谋者、服务者,王扬南为这种转型确定了四条基本原则: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二是坚持眼睛向下,深入调查研究,研究真问题,提供好方法;三是汇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多种智力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发展格局;四是抓好队伍,培育人才,营造环境,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机制。他表示,要带领中心研究所的同志们写好新时代的“奋进之笔”。
主政期间,中心研究所的“奋进之笔”迅速书写开来:他带队先后到陕西、甘肃、吉林、浙江、重庆等地,深入职业院校调研,对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做出新的研判,提交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承接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修订、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研制、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制定、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等重要任务;参与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服务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等;组织开展全国职业院校管理500强分类遴选工作,编制职业教育管理典型案例集;组织编写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组织编制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等。
王扬南认为,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的智库作用不仅在于组织好自身的团队为职业教育决策和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汇聚全国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学术资源形成强大的思想支撑体系,这是大职业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主政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致力于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联动机制,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实践基地,完成一批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项目。
人物档案
王扬南,男,1962年5月生,江苏苏州人。曾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