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历社会”走向“技能社会”——新工业革命下的产业工人技能匹配与提升策略》

《从“学历社会”走向“技能社会”——新工业革命下的产业工人技能匹配与提升策略》0

入选理由 基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特征变化以及由此对产业工人就业的影响,运用系统分析法、耦合研究理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不同界面出发,从技能匹配的角度对产业工人和新工业革命的耦合关系,产业工人和新工业革命的相互支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新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产业工人技能促进策略以及我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

主要观点 书中提出,面向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紧抓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路径规划问题以及载体问题。首先,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在技能强国战略的引领之下进行具体的提炼和构建,应该在规模、质量、普及程度以及国际化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表现出应有的特征。由此,促使职业教育体系从“传统”向“类型”转变,产教融合从“合作”向“互融”转变,人才培养从“隔断”向“衔接”转变,社会服务从“单一”向“完善”转变。其次,在类型学视角下,以精神、逻辑、形态三维类秩序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主要体现出职业契约的精神特征、技术领域的逻辑特征、产业融合的形态特征。基于“发展型式”理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应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产业技术作为逻辑出发点,从产业目录、产业空间布局、劳动力类别需求、劳动力层次需求、劳动力能力需求五个方面形成对接。最后,对比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我国在职业教育的文化环境、社会认识方面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书中强调,推动职业教育在现实中进一步凸显其类型特色,明确技艺与匠心相兼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完善产业与教育相统一的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人才培养的技能匹配,应从过程性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符合实践逻辑的职业知识挖掘以及对应组群逻辑的专业资源空间整合等方面发力。发展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做好共同培训资源供给统筹工作,发挥企业先进技能培训项目的主体角色,筑实职业院校对技术知识的系统开发,优化行业协会对培训标准的指挥功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