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策略
作者: 李新生摘 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基本目标。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复杂及体系化特征,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目标指向是和谐、协同、引领,产教关系在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和谐性困境,人才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革命及科技创新的协和性困境,产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困境。构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应推进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供给体系、专业建设运行体系、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多元办学治理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关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4-0038-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之需和时代科技发展之势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类型,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体系内部看,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纵向贯通、层次完善、学制完备、治理科学的体系;从体系外部看,是教育与经济循环通畅、教育与产业互动和谐的体系。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将直接推动产教关系、科教关系的融合”[1],可见,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系统论的思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演变逻辑、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以期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特殊性在于直接面向企业和市场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2]。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类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连接产业界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基本内涵
产教关系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各种教育类型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产教关系的内涵丰富,从教育类型看,产教关系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看,产教关系包含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的宏观关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之间的中观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微观关系。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教关系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和完善。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分工推动了教育和产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具有新的发展趋势,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种教育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为社会生产活动实现科学分工提供人才支持,尽管两者都与社会产业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又相互补充,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属性。据学者研究与测算,2006-2015年,我国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加而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总值为6.57%,其中普通本科教育占0.15%,高等职业教育占0.28%[3],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更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参与社会生产分工的表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基本内涵包含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与现代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体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在社会生产分工中相关要素的互相影响、适应及协同。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产教关系理解为校企合作关系和产教结合关系。从社会生产的相关要素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场域关系,它们之间的场力平衡就会促进两者和谐、协同发展;当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或者优先产业发展时,就会形成一种推力给产业发展带来加速度;当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或者落后于产业发展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不能给产业发展加速,而且需要产业体系产生一种拉力来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达到平衡,这种拉力削弱了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而影响产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生产教育与产业体系之间的社会场域关系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属性,产教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表现。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就是要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先于产业发展,并给产业发展提供加速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产业拉动向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和引领产业发展转变。
(二)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形成的关键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应然状态,对这种应然状态的解释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场域”的概念,通过“场域”对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和考察。“场域”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布迪厄对社会场域的考察与物理学中力场的分析方法并无太多不同。“场域”理论提出,社会空间由多元场域组成,包含了经济场、教育场、艺术场、政治场等,诸多的社会场域都具有重要的同源性[4],这种同源性就是力场的相互作用。经济场、教育场是同一级的场域,由于“庞大的场域可以被分解为诸多次一级场域,每一个次级场域在遵循它所属上一级场域整体性的逻辑时,也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5],因此,可以把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分别视为经济场、教育场的次一级场,它们在社会空间中形成同一层级的场域关系而相互依存。“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6],可见引入“场域”概念来分析社会空间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场域”的视角来分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考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就是一种场域关系。“场域可以被设想为诸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结果,场域的运作有点像磁场,其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与两个极点之间的关系”[7],由于物理学家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理论就是分析场域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借鉴电磁理论来分析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的场域关系,从而为形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分析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1.和谐统一
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本性学说把电磁学和光学统一起来,揭示了电、磁、光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和谐统一性[8]。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和谐统一关系,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且这种和谐统一关系具有客观存在性。就产教关系发展的本质而言,和谐统一的产教关系是一种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产教关系。发展是和谐的自然规律[9],和谐统一从其实质表现看就是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统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互相协调、互相适配、融合发展,共同实现技术技能创新,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0],产教关系和谐统一构成了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逻辑。和谐统一的产教关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和谐程度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然而,区域经济特色性和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存在,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区域上具有不平衡性,产教关系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由不平衡、不协调向和谐发展变化。
2.协同融合
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磁场高斯定理显示:磁场无通量源,穿过任何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恒等于零,即磁感应通量在任何情形下是守恒的[11]。由此,产生磁场的两个磁极是协同的,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或缺,各磁极接受与释放的能量是平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虽然各自具有独立的发展过程和运行体系,但从二者在社会生产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二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凸显各自的社会职责与使命。和谐统一的运动规律必然是从相对的状态中走向同一的高度、从对立的变化中走向融合的归点[12]。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空间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体系之间实际上具有物理学磁场意义,而产教协同、融合发展就是实现这种能量守恒的基本途径,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构建必然要走向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协同融合发展。
3.适应引领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宏观电磁场普遍适用的基本方程,其基本内涵显示,时变磁场将产生时变电场,时变电场又将产生时变磁场,时变电场和时变磁场互相激发,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9]。此外,场所在的空间中任何一个体积元都具有能量,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依靠充满空间的场一步一步地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磁场的能量传递通过电荷运动来实现,其能量类似于物体的动能[13]。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就代表着时变磁场,而产业体系就代表着时变电场,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相互激发,不断向前发展。产教关系作为社会生产系统中的一种场域,其磁场能量的传递通过技术技能型人才用知识、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之间的流动来实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14],因此,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改造现实世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能运用和控制现代科学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超越甚至引领产业体系发展,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发挥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功能还是超越引领产业经济发展功能,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对现代产业发展变化趋势有着清晰地认知和预见。就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而言,要想让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有效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社会空间由多元场域所组成,从而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场域关系,并且具有自身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有学者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场域,把“职业”与“教育”视为该场域中的两种溪流,这两种溪流在共生交融的和谐场域中实现交汇[15]。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电磁理论的基本原理,借鉴其定理和定律来分析与构建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合理性。因而,运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探讨的方法论来分析产业场、高等职业教育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形成的核心就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和谐统一、协同融合和适应引领。
二、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发展目标是和谐、协同、引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是动态的螺旋式递进过程,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及时根据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趋势进行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内容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面临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困境。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规模依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与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影响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规模和体系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困境。一是社会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递增。全球经济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科技创新加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和自身内生发展的推动下,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强[16]。二是生产力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需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步上移[17],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比G7国家更明显[18],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分工的调整迫切要求我国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随着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国际产业将集中于比较优势强的国家,全球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新业态出现,生产变化带来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社会生产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比例将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产业革命的挑战。四是人口结构变化和人们终身学习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结构中适龄劳动力比例下降迫使产业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含量来适应人力资源的短缺,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使越来越多的现有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诉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全国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短期内不会达到良性耦合状态[1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是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