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态定位与办学策略

作者: 陆宇正 赵文君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成分,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必然举措。教育生态位理论有助于分析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对锚定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态定位,促进其良性生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聚焦职业本科教育的缘起与发展现状,其产生顺应了国际化育人趋势,在国内得到稳步推进,并呈现规模扩张态势。然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着本土化融入不够、建设力度不足、类型特色表现不彰等问题。在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需要通过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注重产业需求导向、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式调整办学方向。面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要基于“制度为先-共生为导-学生为本”三重逻辑,构筑内外部协同共生的职业本科教育组织生态。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位理论;类型定位;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60-07

一、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重要举措。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系统工程。随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事业经历了“探索发展—试点落地—稳步发展”三个重要阶段[1]。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因应,也是实现个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现实要求。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正式施行,职业本科教育被赋予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化身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以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与职业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对学生具有创造性要求,强调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增添了技能性要求,直接面向产业行业培养专门化人才。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的必然结果,将有效带动我国职业教育发生系统变革,因而更需全局性、全周期、全生态思维的关照。

然而,确立类型化地位却使得职业本科教育身处与其他教育竞相挤压、互相竞争的僵局之中,如何精准确立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的职业本科教育存在定位不明的倾向,与应用型本科相比,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未能凸显独特之处,更多呈现为一种“借鉴”意义下的后生教育[2];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本科学校由高职院校“升本”与“转本”后建成,前期办学基础使他们天生带有专科教育的烙印,办学质量亟需得到切实保证[3]。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受制度惯习与办学阶段影响,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并不明晰。而在稳步发展阶段,职业本科教育亟需厘清自身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此获得有益于其自身成长空间。

自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rthur 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以来,其便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4]。生态位理论是继“生态系统”概念衍生出的理论产物。该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的生存都有其必需生存环境的最小阈值,扩大或缩小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生态位理论要求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以整体化、系统化、动态化视野观察客观事物的运行与发展[5]。与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所提出的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理念不同,教育生态位理论(Educational Niche Theory)不仅偏重于分析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群落的互动机制,而且更关注系统中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分析教育生态系统应激或主动调适后的变化情况[6]。

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颇为相似,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外部要素构成了它的外部环境,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要素则为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内源性养料。同时,教育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更低一级单位的教育群落,普通教育群落与职业教育群落共同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同教育群落并非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与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交流互动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群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不仅要考虑该群落中生源、师资等具有生命力的要素,而且要统筹安排教育财政经费、基础设备等物质性资源要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群落与普通教育群落分别享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类型化地位,并时刻参与信息与能量的运作交换,对于生态系统的生长有着特殊且同等重要的支撑功效。正是在生态系统与群落、群落外部、群落内部的互动下,教育生态系统与各个群落融为一体,创生出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良性竞争的有机态势。

聚焦更微观的生态位组织层级,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群落中的生态种群,其生长情况既受教育生态系统影响,又作用和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群落。重视职业本科教育生态位建设对打破学科化理论化教学的思维定势、营造良序竞争的教育生态环境、奠定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影响。基于对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本研究从教育生态位理论出发,考察类型化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所处的生态定位,并对职业本科教育未来的办学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二、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现状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受外部资源支持且内部结构完整的有机场域。在“类型化”概念加持下,职业本科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其价值取向错位、发展目标移位、发展主体缺位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纾解。

(一)办学实践参照国际,本土特色亟待植入

高移趋势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升级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同样也是顺应这样的教育变革倾向。由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源于国外,附属于工业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舶来品”,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很多问题也参照国际经验加以解决,这使得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成为一种现实框架限制下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外,国家并未制定精细化的专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依照国际工业秩序和教育价值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办学,办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职业本科教育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了较为丰富、极具特色的办学经验,许多职业本科学校已开展国际经验交流计划,提炼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典型模式,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长效发展具有启发作用[7]。然而,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方面存在排异性问题。普通高校的办学尚且具有一定的中西评判共性,相应的一流标准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职业教育而言,由于中西语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职业教育实践体系、话语体系理应是各展特色的,若片面强调外部经验“输入”,极可能导致国内教育生态系统失衡,致使本土办学缺乏特色。教育生态位理论强调,在教育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种群具有与自身发展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8]。职业本科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定的教育,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阶位与形象具有强化功效。但是,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时出现的“学术漂移”现象,也向我们敲响警钟:西方办学模式并非“灵药”,一味地模仿往往会阻碍教育的理性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办学趋同化与生态危机[9]。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大职业教育观”,将职业教育内部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子类型,以明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外部边界。在设计职业本科教育功能定位时,必须探索西方教育制度与中国本土基因的融合机制,推动打造更符合中国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认同与管理体制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品牌。

(二)建设难与高校抗衡,“同等重要”仍未落实

种群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该规律迁移至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为了应对现代工作世界的精细化分工,教育生态系统应囊括多类教育。然而,原本应和谐平等的教育群落却存在资源不公平现象。一方面,在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2020年为例,高职(高专)经费(1.90亿元)仅占高等教育经费(8.82亿元)的21.54%,投入力度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匹配[10]。另一方面,在院校建设上,正式投入招生的32所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在科研实力、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以及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难以与普通高校抗衡,这种差距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然而,类型化地位赋予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职业本科教育已成为极具潜力、必须大力发展的实用性教育。“类型化”一词首先说明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一个层级,必须在财政经费、政策引领、资源配备等方面获得同等重视;同时,“类型化”也点明了职业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身份特征,职业本科教育是吸引广大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技能型教育。若无视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化身份,不采用对标互补的方式规制它们的生长走向,将极大扭曲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造成资源错配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11]。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在现实中,对于职业本科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类”与“型”的定位与内涵界定,却未有统一明确的说法,还存在“理不清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不明确是否为职业专业教育的延伸”“不确定培育创新性还是创造性技术技能人才”等困惑[1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13]。当前,应从致力于破解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职业本科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程度,增强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群落内部井然有序、互补支撑,突破教育阶层固化的藩篱,激发和凝聚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新鲜活力。

(三)办学模式趋同明显,类型特色表现不彰

当前,高职院校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取向存在一定偏差,正如高职教育曾经被认为是普通高校的“压缩饼干”一般[14],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在建设初期通常会经历一段模仿借鉴普通教育的时期。初期的借鉴无可厚非,但倘若走其他教育的办学老路,职业本科教育距离“引领创新”这一目标将渐行渐远。目前,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建立了以学科为导向的评价制度,这让以应用性、实践性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深陷学科化、普教化泥淖。从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来看,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在行业面向、技术面向、职业面向、岗位面向等方面趋同化明显,缺乏类型化的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但实际上,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既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群落承载力的关键。从院校角度看,不同职业本科学校应具有差异化的办学特色,这是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从职业教育身份角度看,必须保持合理的生态分布和群落类型化布局,从统一管理走向多样生长。而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对外界的非理性借鉴,正逐渐消解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同时,不注重职业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将使优秀师资、生源流向资源富集的普通高校,这将进一步加剧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的马太效应,并压缩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优质资源。职业教育群落的良性生长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贯通衔接性,即要求其能通过不同层级的生态位来保持系统平衡,从而激活其演替进化功能。然而,由于当前专业教学标准缺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应用型本科高度重叠、与职业专科教育高度分离的困境。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边界模糊,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内容等方面缺少相应的衔接融合机制,致使毕业生在培养规格和层次上脱节并缺乏技术技能梯度。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应采取何种方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成为社会需要且认可的教育?事实上,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已具有明确的属性定位,即培养专门化的技能人才,而职业本科学校毕业生的人才规格与要求仍不清晰,亟待厘清。

三、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生长方向

教育生态位理论是将生态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后产生的理论产物,有助于探究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无论是理论选取、实践验证,还是方法论锚定,生态学层面的智慧可以迁移到教育研究中,生态位思维天然地贴近教育的本真形态[15]。同理,教育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职业本科教育的研究,这种适切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处理上。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外源性与内源性因素的影响[16],作为个体序列的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协调自身与职业教育群落、教育生态系统、政府、产业、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群落与个体的生长动力源于内部力量[17],必须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核心要素的配置情况。职业本科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群落的高位,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对等的类型地位,也具备存在和长期发展的意义。

(一)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隐性存在,可被认为是一种隐匿的社会契约,任何教育形式的出现或发展都要视文化融入为根本规律,以此生成职业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18]。在我国,职业教育群落有着特殊的文化基因,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属性。第一,职业教育本身蕴含孟子的“人和”思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协同共生运行机制。以新职教法为例,其中大篇幅加入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进入职业教育市场的责权利范围,这些规定打破了行政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传统管理格局,激发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活力。第二,职业本科教育是在“家国情怀”理念影响下催生的产物。政治属性及其政治功能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逻辑与办学方向,塑造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基因,而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濡染了职业教育的性格与品格,催生出符合我国发展观的教育类型[19]。在此背景下,淬炼职业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有利于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代大变局呼唤,树立职业教育类型化的信心与责任担当。第三,“本科”作为我国教育语境中的特殊标识,这一概念的出现有助于打破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思维定势。有研究指出,在我国职场中,高学历者会受到更高期待,同时高学历者被广泛认为能在职场上谋得更好的升职空间,并更善于应付职场中的复杂关系[20]。“学而优则仕”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当通过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能搭建入“仕”通道时,那么此类教育便更易获得社会认可,这也是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短暂辉煌的原因之一[21]。但在升学导向的影响下,现有部分高职院校希望着力升本,还有部分职业本科学校追求学术化、学科化教学。需警惕的是,职业本科教育虽具有“本科属性”,但切勿忽视自身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切忌在根源上形成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生态位重叠。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应坚持扎根本土文化基因与融合国际趋势相结合,在强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强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对话,在吸收借鉴国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开枝散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