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作者: 孙杰

产教融合背景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0

摘 要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无锡高职院校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息、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有效形成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但当前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社会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三教”改革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个问题。因此,无锡高职院校应对接无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以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区域经济;职业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64-06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职业教育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本文以无锡市为例,探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升职业教育贡献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无锡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就业、高品质生活,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无锡之路”。

一、无锡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无锡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无锡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全省排名仅次于苏州、南京,连续多年稳居江苏第三的位置,主要经济产业在全省也处于领先水平。2021年,无锡GDP迈上1.4万亿元的新台阶,位居全省第三、全国第十四位,同比增长8.8%,增速较江苏省平均水平(8.6%)高出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态势整体稳定,生产端总体恢复至新冠疫情前水平,需求端复苏势头稳固,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经济实力持续攀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从产业来看,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3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10.50亿元,同比增长9.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1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7.9%[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47.9∶51.1。实体经济蓄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8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实现了无锡市“十四五”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无锡将坚定不移纵深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深入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无锡将深入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夯实提升以四个地标产业集群(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六个优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五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为支撑的“46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无锡市将围绕区域产业优势领域,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材料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骨干、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为支撑的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以及高成长性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见表1。

(二)无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2021年,无锡市共有高职院校10所,其中公办普通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职院校3所,见表2。10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院校发展基础较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单位(A档),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另有3所在锡高职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培育)单位。

2021年,无锡市持续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稳步提升专业发展内涵,面向城市所向、产业所需、科创所要、人民所盼,以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为目标,以实施结构布局优化、现代体系构建、内涵质量提升、产教融合创新、社会服务赋能五项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高职教育与城市发展共融、与区域产业共振、与创新创业共生的优良生态,为无锡地方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无锡市职业教育年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平均值为59.1%,留锡比例为48.5%,约有11000名高职毕业生留在无锡就业。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无锡10所高职院校共设有16个专业大类,156个专业种类,校均设置专业数量约38个,整体来看,无锡高职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结构契合程度较好。2021年,无锡市10个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分别是物联网、汽车及零部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两机”等产业。综观无锡高职院校156个专业种类,尤其是高频设置专业几乎涵盖了10大产业集群,体现了无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能够精准对接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息、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有效形成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21年,无锡市被江苏省政府授予“2020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

二、无锡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对高职教育来说,适应性一方面表现在高职教育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更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科技进步和区域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很好地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也直接影响了地方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和就业方向。但是从相关调查情况来看,无锡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

(一)无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发展下行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在加大,国家也在想方设法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反馈招不到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两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聚焦无锡,无锡高职院校专业大类覆盖率比较合理,达到84.21%,但专业种类覆盖率很不理想,仅为20.97%,重复专业占专业种类总数的 40.38%[3]。统计数据显示,在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量位列前2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贸易和电子与信息,占比分别达到18.64%和18.11%,因为相对来说这类专业办学成本较低,就业弹性较大,但这容易导致该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饱和与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而对办学成本和水平要求较高的对接无锡“465”重点产业体系的专业大类相对缺乏,特别是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平均只有一半的高职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农林牧渔、水利、公安与司法、环境与安全等专业大类10所院校更是几乎没有涉足,易导致该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用人跟不上的现象[4]。另外,从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22年无锡市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来看,在70个紧缺职业(工种)中涵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纤维检验员、污水处理工、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能源、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家政服务员、药物制剂工等,但目前这类无锡紧缺的职业(工种),在锡的10所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总体来看,无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虽然紧盯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但是由于专业调整和师资团队建设均有一定的时间落差,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专业发展在契合新型产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窗期”,存在传统岗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过剩、新型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不协调现象。

(二)无锡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通过为当地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支持和社会培训服务来体现。无锡市“十四五”规划明确,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实现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无锡市高职院校在服务“十四五”无锡产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市场。无锡市2021年度职业教育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的技术交易到款额为6381.73万元;专利授权数量为1424项,其中发明专利为64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为5564.3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9107.4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近6.6亿元,见表3。这些数据反映了无锡高职院校在2021年中为无锡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机构高职发展智库以各高职院校《202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列出高职院校2021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排行榜,从排行榜的统计数据来看,首先该机构将科研社会服务经费划分为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的主要内涵是以学校名义开展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技术合同所涉及的经费,在全国排名前100名高职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江苏省有20所,其中无锡1所,南京7所,常州3所,苏州1所。“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的内涵主要指高职院校通过承担国家、地方政府常设的计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取得的项目经费,在全国排名前100名高职院校的技术交易到款额中,江苏省有25所,其中无锡3所,常州4所,苏州3所,南京6所。“技术交易到款额”的内涵主要指高职院校收到的政府、行业、企业购买学校的技术转让、委托技术研发的费用,在全国排名前100名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江苏省有15所,其中无锡1所,常州3所,南京5所,苏州2所。综上可知,在2021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排行榜前100名的高职院校中,江苏省有22所,其中无锡1所,常州4所,南京7所,苏州2所。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科研社会服务水平高于国家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但无锡高职院校在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低于南京的高职院校,在苏锡常三个地级市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名也是最后的,这与无锡在江苏省内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还可以通过社会培训的方式展现。从表3可以看出,2021年度,无锡市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达到296497人·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达到637541人·日,退役军人培训服务达到2849人·日,非学历培训到款额达到2998.25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达到168109学时。这一方面反映了在锡高职院校为无锡市产业结构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缓解了结构性失业,健全完善了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锡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水平与无锡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典型高职院校的60 所院校中,无锡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一定程度说明在锡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和培训水平有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