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杨兴波摘 要 统筹推动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国家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在厘清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三链融合模式基础上,从产业发展需求、现代化技术应用与专业课程教学三方面出发,对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行剖析,即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增量培优”、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数智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为:在产业链促进专业链方面,以校企双方联动打造教学保障体系;在技术链推动专业链方面,以数字化技术构建教学支撑体系;在产业链融通技术链方面,以产业创新升级构造教学实践体系。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全贯穿式教学体系;三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1-0037-06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描述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特征,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美好愿景。国家将构建技能型社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目的在于将职业教育体系内化为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紧密衔接,促进综合国力提升[1]。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源动力,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2]。而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可将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相融合,实现科教、产教与产业升级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
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以及专业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简称“三链”)融合。
(一)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
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理念来源于科教融合,属于科技和教育两大领域衔接范畴[3]。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与职业教育教学相互融合渗透,调配适宜。二是互联网科技应用与专业课程规划相结合,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等理念,发挥现代化技术对专业的推动作用。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实质上以“三主体合作”结构为内部支撑,具体是指政府、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三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与互动的模型状态[4]。三个主体分别独立,以螺旋式状态上升,并交织、叠加衍化结构模式与状态,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建设。因此,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以科教融合为契合点,借助现代化技术更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手段,为职业教育教学课程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促使技术链与专业链融合局面更好实现。
(二)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
按照产业链与技术链的关系,可以将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状态划分为两种: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技术链进步和技术链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详细而言,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具有资金雄厚、技术支撑与人才储备等发展优势,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表现形式大多为技术链促动产业链;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财政基础薄弱、创新技术经验积累不足以及人才资源缺乏等阻碍因素,两主体融合模式多表现为产业链助推技术链[5]。整体而言,我国正处于“产业链发展推动技术链”向“技术链创新赋能产业链”转换的重要阶段,需要克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需求节点多、要素部门协同配合性不足、产业发展整合协作意识弱等瓶颈。由此,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需发挥技术创新能力,着重与相关产业链进行互补互惠,积极寻求社会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部门之间协调性,以实现“产业链发展推动技术链”向“技术链创新赋能产业链”融合的目标。
(三)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
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理念来源于校企合作,属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形式。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还停留在校企合作初期阶段。校企合作实质上是指企业与职业院校人员之间技术流动,代表的是知识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合作[6]。然而,当前我国多数职业教育存在产业链与专业链“双链”互融效率低、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深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就专业链而言,企业应当协助职业院校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科研设备与培训文件,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实验室,打造职业教育全贯穿式融合育人环境。就产业链而言,在“校企融合”理念模式熏陶下,职业教育融合育人成果可促进大批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推动匹配产业战略需求人才进入对应职业框架。据此可知,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以校企合作为融合点,可驱动技术技能人才流动与模式创新并进,推动协同育人目标实现。
(四)“三链”融合
三链融合理论来自于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提出的三螺旋理论[7]。本文以融合深度为划分依据,将“三链”融合分为弱融合、中度融合与深度融合三种情况。弱融合状态是“三链融合”的起点,其特征是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之间融合率低,三种主体之间交集较少,要素流通不够顺畅。弱融合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度融合是“三链”融合时的过渡状态,具体是指以企业转型升级为发展需求导向,着力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达成教学体系普及化以及产业均衡发展等关键目的。中度融合致力于推进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人才、教学体系、企业资本等要素流通顺畅及沟通管理机制优化升级,促使各主体共同利益平衡以及拓展各自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深度融合接近于“三链”重叠状态。相比于“三链”中度融合,三链深度融合的融合面积更大,“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边界更加模糊,要素节点衔接更加通畅,嵌入更加牢固,三链融合状态趋向稳定。
二、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应基于“三链”融合模式,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与国家战略发展趋势而定,力求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分别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现代化技术应用和专业课程教学对构建思路展开分析。
(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增量培优”
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将学生专业学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旨在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水平与职业能力的同时,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对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应从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增量”和“培优”角度出发,助力技能型社会构建。
首先,在“增量”角度应当持续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一方面,经济发达及教学基础资源丰厚地区,要稳步化、阶段化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尤其应在综合条件优势地区建立职业院校,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在职业教育人才稀缺地区布局建设特色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赋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要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持续赋能“三链”教学体系育人规模扩大,要更加专注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层次联动与融合,推动“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育人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相互平衡,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增长的目标。
其次,在“培优”角度应当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养。一方面,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不仅要积极主动适配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还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与准则。在推动学生筑牢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其学习职业教育前沿理论、拓展自身素质、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将立足技能型社会构建目标建设“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放在首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战略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坚守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生强化技术技能积累。通过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之间实现更深层次衔接、更深领域融合以及形成多元平衡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围绕现代化技术应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数智升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发展及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正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各个方面。但从侧面来看,现代化技术迅猛发展也加速了各行业产业的淘汰与升级优化,变革与更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逻辑。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如何融合智能化技术发展,推动三链深度融合,仍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点问题。
现代化技术在“三链”贯穿式教学体系中起到关键的衔接作用,可有效深化“三链”贯穿式教学体系育人成效,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数智升级”。因此,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需增强现代化技术应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数智升级”。具体可分为三点:首先,针对不断变化更新的产业技能人才要求、岗位需求变动与职业类型分化,职业院校需根据国家及社会人才战略转变调整培养理念,分析形成相对应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范体系,以推动全贯穿式教学体系融合智能化技术纵深发展。其次,职业院校应聚焦于互联网及大数据智能技术发展方向,“因需制宜”调整教学体系中的内容,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育人实效。最后,职业院校要弘扬“技术服务社会、技能回馈社会”理念,将现代化技术应用构建思路融入教学体系构建过程,在学生心中稳固回报社会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的责任意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数智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三)围绕专业课程教学,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从现状来看,当前国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践应用目标与教学目标相对独立,存在“脱节”现象[8]。尽管职业教育每个课程都有相对应的实践目标与专业目标,但由于缺乏正确指导,职业教育目标之间实质关联不强。而“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融合贯穿式教学体系由若干个实践与理论环节构成,从产业链、专业链、技术链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概括,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可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专业”维度在整个职业教育全贯穿式教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具体而言,专业培养可通过实际训练方式锻造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加速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向职业岗位“胜任能力”转化,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理解与期待,推动学生逐渐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注重目标导向重要作用,应将构建思路融入教学体系构建与课程设计全过程。一方面,推动学生适应专业领域内任意岗位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打造其在职业教育领域详细应用技能,同时通过实施过程中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让学生对具体产业领域的认识更贴合现实,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通过将专业与产业相衔接,针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深化学生对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认识,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三、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应基于产业链促进专业链、技术链反推专业链、产业链融通技术链的融合模式,并结合上述构建思路,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专业链”全贯穿式教学体系,具体构建策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