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定位、现状与策略

作者: 徐旦

技能型社会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定位、现状与策略0

摘 要 技能型社会建设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定位包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的数据挖掘,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结构错位,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以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包括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理念,增强教师教学发展内生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持续改进;以融合发展为手段,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新时代技能文化研究为依托,夯实教师教学发展学理支撑。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5-0034-06

作者简介

徐旦(1982- ),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宁波,3150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模型建构和实践路径研究”(2023SCG267);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一般课题“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2022YGH049);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KYTD202302),主持人:徐旦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社会”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其后逐步实现从理念到战略再到具体行动的转变,并由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予以立法保障,其目标在于加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

国内学者围绕技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建设路径开展研究,认为技能型社会着眼于摆脱学历型社会对我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束缚[1],实现社会成员都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高技能人才占比较高,技能人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改革目标[2],因此建设技能型社会关涉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重构,尤其关涉教育领域的改革,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动教育体系的改革,提高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的适应性[3]。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首要资源,教师教学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导性工程[4],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微观视角来探讨如何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定位

重视教师发展是美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美国教育协会对教师发展作出如下界定:“教师发展包含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5]教学发展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为教师发展提供系列支持和服务促进教师在教学价值观、教学能力、教学学术等方面的发展[6]。可见,教师教学发展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技能型社会将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7]的格局,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社会个体层面,社会成员有意愿、有条件学习技能,技能成为个体重要社会存在方式;在社会整体层面,技能是国家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让尊重技能成为寻常的社会氛围。个体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交点形成了技能型社会建设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定位。

(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建设技能型社会,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战略。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首要定位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推动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社会环境。与学历型社会强调“学历至上”社会理念不同,技能型社会以技能作为核心和本质概念,以技能强调人的主体性与独特价值。就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而言,加强对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阐释中华民族技能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对技术的推崇增强人民群众对技能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历至上”社会理念的变革。另一方面,为个体全生命周期学习与技能形成提供适合的教育。高职院校教师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个体通过技能的运用获取社会“通行证”,通过自身创造性劳动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从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社会福利的整体改进。

(二)培养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制定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10],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技能密集型,技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循环体系中。根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有待提升、结构亟需优化,我国7.5亿就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有2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6.7%,且求人倍率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仅有58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9%,且求人倍率在2倍以上[11]。技能型社会建设既迫切需要一支高质量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也迫切需要有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和一线服务人员。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要培养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通过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在社会个体技能形成与精进过程中发挥重要奠基作用。经过良好教学发展的教师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格局,深刻领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取向,以此为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实现社会个体技术技能熟练度和创新度的突破,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三)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虽然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依旧是薄弱环节,如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不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创新链缺失等问题仍旧存在,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需求侧的现实需求。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时代主题下,产业发展动力必须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驱动。技能型社会建设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要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即高职院校教师要依托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紧扣产业链高端和高端产业链,开展与链主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的深度合作,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到“通过创新引领主动调整供给端达到引领需求端的目标,最终形成‘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12]。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其应然职能发挥与实然能力契合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以下简称“高职教发指数”)为数据来源,通过对近30余万条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挖掘,把握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从而为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高职教发指数共有“6+1”一级指标,具体是“教师团队”“产教融合”“专业与课程”“教材与论文”“教学成果奖”“教师培训基地”“教师教学竞赛”[13],见表 1。

根据2021年发布的全国高职教发指数,各级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对标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自社会整体对技能文化的尊崇与社会个体技能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还存在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和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能力不强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良好技能文化氛围的形成和个体技能水平的提升。根据高职教发指数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分析,在“6+1”指标中,“教师团队”指标指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荣誉,是教师综合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涵盖教师职业道德、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教材与论文”指标中“教材”体现了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论文”体现了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教学成果奖”指标体现了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经验和成效总结;上述三个指标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根据指标归一得分,见图1,与表现最优异的“教师教学竞赛”指标相比,“教师团队”“教材与论文”“教学成果奖”三个指标表现较为薄弱,意味着高职院校教师还欠缺深入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没有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成果,未能让群众深刻感受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效。因此,如何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系统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与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助推形成技能型社会建设氛围是急需破解的难题。在高职院校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能力方面,分析高职教发指数排行榜上1408所高职院校(占我国高职院校总数94.5%)教发指数归一总分。第一名总分100分,第二名总分84.07分,第三名总分81.28分,从第四名开始总分低于80分,最低分为6.86分。总分60分以上的高职院校有119所,占上榜高职院校总数的8.45%,其余91.55%的高职院校总分均在60分以下。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水平整体差距明显,高分段内部院校间差距明显,低分段院校数量偏多,再加上未上榜的高职院校,低分段高职院校实际数量及占比会更大,尾部掉队现象严重。可见,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还难以及时高效响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个体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还存在区域发展和院校发展差异明显的现象,不利于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划分规则,比较各区域校均获奖项目数和校均分,见图2。东部区域的校均获奖项目数明显多于其他区域,校均分差距不明显;其后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体上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状态。从院校发展差异来看,比较“双高计划”院校与非“双高计划”院校、示范校骨干校与非“示范校骨干校”、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见表2。均值代表了数据的集中趋势,能够反映指标的总体水平,重点高职院校(包括“双高计划”院校、示范校骨干校,以下同)校均分达到非重点高职院校2倍左右,校均项目数达到5倍左右。标准差是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重点高职院校总分标准差小于非重点高职院校,项目数标准差则大于非重点高职院校,说明重点高职院校内部在项目数量上存在不均衡,但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集中和均衡的。可见,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下,已经形成了以重点高职院校为第一梯队的院校集群,但重点高职院校与非重点高职院校之间发展差距明显,良好的梯队结构尚未形成。差距同样存在于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之间,校均分、校均项目数、上榜率、上榜高职院校占比率、项目占比、总分占比、进入全国前300院校数量占比等数据显示,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发展极其不平衡,且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发展水平较为松散,见表2、表3。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的根基,高职院校教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区域发展不平衡及院校发展不平衡意味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力仍未得到充分彰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