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内涵、动因与推进路径
作者: 赵昕 高鸿摘 要 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具有产业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发展亦遵循产业与教育的双重逻辑,是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需求的外驱力与职业教育自身变革的内驱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创新性地推动产业学院发展,应着力于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学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学院功能与特色;基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学院成为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产业逻辑;教育逻辑;产业学院;高职教育;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5-0040-05
作者简介
赵昕(1973- ),女,辽宁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技术教育(沈阳,110031);高鸿(1963- ),男,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发展战略,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基于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L20EBD018),主持人:赵昕
当前,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群发展正在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及科技政策中,而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人力资源供给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根据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依托区域产业集聚的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地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式发展,以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所面临的焦点问题。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学院”,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国家政策的直接推动下,产业学院逐步从个别区域的探索性实践走向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依托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的不二选择。
一、“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
对于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和性质国内尚未有清晰、明确而一致的界定。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产业学院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关政策文本的解读。比较典型的有:产业学院实际上就是“企业大学”,即大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自己的高职学院,来满足研发、培训、人力资源扩充等业务需求;或者是一种“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一种合并融合型的产学合作发展模式”;或者是“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同的内涵界定出于不同的视角,但均脱离不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产业、多元主体与多元功能。
从服务面向上看,产业学院主要服务于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从组建模式上看,现有的大多数产业学院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其合作的性质最终应走向彼此间的深度嵌入与融合,而非简单的联盟或合作;从功能上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供给,通过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性质上看,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既是办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其产生与发展的逻辑来看,产业学院是基于产业逻辑、教育逻辑和专业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由此,我们可将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以区域内的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政府、院校、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资源,集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根植性、创新导向性、资源共享性及产业嵌入性等特征,完美诠释了“产”与“教”的融合。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或者说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在教学组织形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具有“产业”的特质,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与逻辑,为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本质是“大学”,它的根本职能是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国内最早的产业学院建于何时、何地学界并无定论,多数学者在其研究中认为,2009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以古镇灯饰学院等为代表的4个产业学院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最早的产业学院,即“中山起源说”。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镇产业学院”作为产业学院的一种形态起源于中山市,并无异议,但是中国产业学院的源头,应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在2006年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1]。可以说,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是典型的自下而上式的探索性、创新性实践。任何一种新事物、新模式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中山起源说”还是“浙江起源说”,都说明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产业学院产生和发展的良好土壤。从教育和产业的视角考察其产生和发展背后的逻辑与动因,不难发现,产业学院是产业发展需求的外驱力与职业教育自身变革的内驱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它具有“产业”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发展亦遵循产业与教育的双重逻辑。
(一)教育逻辑:职业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需求是产业学院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组织形态。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程大体经历了自愿合作、战略联盟和逐步开始走向融合的阶段,校企合作由学校专业对接企业的点对点形式逐步发展为学校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线对线形式。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逐渐步入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但从总体来看,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产”与“教”的融合程度还远远不够,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2]。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只有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才能使职业教育的管理运营与服务真正符合市场体系运行规律,实现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3]。
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看,“产”与“教”始终难以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其根源在于尚未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思维的窠臼,仍把职业教育办学看作是教育的问题,而产教融合的思维则强调职业教育办学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关注的是经济模式与办学模式的匹配程度[4]。在教育逻辑主导下,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想就只能是理想而已,企业难以真正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伴随着产业发展形态的不断变化,产业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模与结构也随之不断改变,职业教育的组织形态也必然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从产业逻辑出发的办学模式,才能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5]。新时期的产教融合具有新的内涵,产业学院则是实践这一新内涵的有效模式,是推动松散型校企合作关系逐步走向深度、实质性融合的有益探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具有天然的相互依赖的内生性诉求,这也是产业学院得以建立的基础。当前,职业院校更多的是面向产业点培养人才,即一个专业对应一个岗位(针对某个固定岗位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难以适应立体化的产业人才需求。产业学院则可以以面对面、面对链的方式,形成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式。由此,职业教育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的诉求成为产业学院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量。
(二)产业逻辑: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需求是产业学院产生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量
1.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产业学院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产业集群通常是一定数量企业共同构成的某一类型产业或不同类型相关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几乎所有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都是产业集聚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东莞的鞋业集群、浙江省的大唐袜业产业区、上海浦东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等等。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为其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是区域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资源要素,是产业集群调整的条件和基础。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与规模直接决定着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竞争力的提升。随着产业集群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才需求也必然由一般人力资本向专业人力资本提升。产业集群有两个重要特性,即产业特性与区域特性。区域特性方面,集聚除了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外,政府、金融部门、中介机构(行业、律师所、研究机构、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也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且彼此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区域复合体。产业地方化、区域化来源于专业化劳动力集中、辅助性工业聚集以及知识和信息交流频繁。相关企业的空间集聚使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空间分布更加紧密,分工协作互补性更强。产业学院作为产业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机构,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技术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使职业院校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向企业端流动的过程中不再处于分散化、破碎化的自发状态,而是形成规模效应。如广东的专业镇,它是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镇域经济发展形式。随着市域内产业集群化发展,市场上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转变,由一般人力资本转向专业人力资本,人才技能结构由单一重复型转向创新型和复合型。为了满足对人力资源的新需要,在中山市政府的推动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的产业聚集区内,与专业镇成立了4所产业学院,每个产业学院服务于该镇的一个产业集群。各产业学院与专业镇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实习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6]。
2.产业学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区域创新的视角看,产业的空间组织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核心推动力量是创新。产业创新的基础在于企业创新,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仅靠企业内部研发力量进行创新的方式,而是利用其他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实践。研发机构也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工程师、技术工人都需要通过地理临近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产业发展中,生产链各个环节由不同的企业分别进行,由于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链的每个环节都会有自己的最优区位。比如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宽松自如的组织环境,以及鼓励创新、提倡独立思考的文化环境。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源,产业链内的企业是这类人才的主要吸纳者,此类人力资源在某一区域的集聚将不断推进区域内的技术创新。正因如此,很多世界级企业都把当地是否有强大的大学系统作为设立其研发部门或机构的区位因素。区域创新环境是产、学、研、政等多行为主体在区域中形成的网络,产学研协作战略是提升区域创新系统潜力的重要基础。产业学院扎根到区域产业中办学,就近设立于区域某一产业的集聚区或产业园区,使“产”与“教”在空间上实现融合,便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解决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有利于降低各方资源共享的空间成本。产业学院服务于产业链、创新链,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科研功能对接,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资源、信息化的高度集成,形成“产、学、研、用、创”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并进而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东专业镇在发展过程中鼓励产业链相关联企业、大学、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