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检查”背景下“双高”建设院校的群像特征与推进路向

作者: 邓会敏 白玲

“中期检查”背景下“双高”建设院校的群像特征与推进路向0

摘 要 立足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以其“双高”建设院校的相关资料为基础,进行质性分析,从顶层谋划、质量把关、制度推进、治理水平四个方面凝练出“双高”建设院校具有“智谋”“质取”“制推”“治胜”等群像特征。聚焦“中期检查”中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在社会新要求、师资高标准和国际化目标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中期检查”后的推进路向,即以社会培训为任,支撑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职能并举;以特色专业为基,促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以优秀师资为要,引导双师素质和双师数量并重;以职教品牌为重,推动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目标实现。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群像特征;高质量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8-0037-07

作者简介

邓会敏(1996- ),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南昌,330000);白玲(1988- ),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国际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习范式构建与应用研究”(21YJC88000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情境学习范式:理据分析与实践探索”(JY21233),主持人:白玲

2022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自评、省级评价、教育部和财政部两部评价等方式,对“双高”建设院校开展“中期检查”工作,考察其是否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任务,并对下一阶段的建设进行调整。“双高”建设院校要把握“中期检查”的契机,以评促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的“职教大省”[1],省内“中期检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以其推选的6所“双高”建设院校为样本,以6所院校2019-2021年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结合每所院校建设方案、“双高计划”中期自评报告和建设动态追踪报道等相关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凝练出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的群像特征,并根据“双高”建设院校在“中期检查”中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下一步建设的推进路向,以更好发挥“双高”建设院校的引领示范效应,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的占位与站位

(一)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在省内的占位

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共有高职院校99所,列入“双高计划”的院校共6所,其中,1所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层次为A档,5所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层次为B档,见表1。从数量上看,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在全省的占比约为6.06%。通过对“双高计划”院校入选名单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6所“双高”建设院校均来自“国家优质校”。河南省共有9所“国家优质校”,其中4所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3所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余2所是经过激烈竞争入选的新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从质量上看,河南省入选的6所“双高”建设院校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我国“双高”建设院校的遴选呈现出扶优扶强和优胜劣汰的特征,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院校大体上保持领先地位,并继续发挥示范性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国家“双高计划”的落实和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体现出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的数量相对较少,其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二)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在全国的站位

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468所,河南省共有高职院校99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量的6.74%,在中部地区(六省)占比约23.52%。作为全国“双高”建设院校总量第一的江苏省,共有20所“双高”建设院校,在全国占比约10.15%。同样,作为中部地区的领先者,湖南省共有11所“双高”建设院校,其数量约占全国的5.58%,约占中部六省双高院校的14.47%,而河南省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占全国入选总数(197所)的3.04%,在中部六省中仅占比6.38%,处于末位,见表2。放眼全国,无论是与国内高职院校数量大致相同的省份,还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的数量都较少,这说明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二、“双高”建设院校群像特征

“双高”建设院校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排头兵”,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2]。河南省素有“职教大省”之称,其“双高”建设院校具有一定代表性,以其6所“双高”建设院校相关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双高”建设院校具有以下群像特征。

(一)“智谋”:智慧的顶层谋划

顶层设计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等,统领学校发展。通过分析发现,河南省6所“双高”建设院校无一例外地讲究“智谋”,即在学校建设方面首先着力于智慧的顶层谋划,全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第一,办学定位精准。办学定位是指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做出方向性选择,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统领、引导作用[3]。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方向,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定位,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例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秉承“依托水利、服务河南,根植中原、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在入选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后,进一步确立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彰显学校的发展优势。

第二,准确定位专业群。首先,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密切联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把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契合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例如,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上,注重与本地区主导产业相结合的专业,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等国家骨干专业为引领,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梯度发展专业体系,提升本校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把产业升级中有淘汰可能性的专业以及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就业质量等要素,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20年新增4个专业,并对10个专业进行黄牌警告,暂停招生9个专业,2021年持续重构部分专业集群和专业群。

(二)“质取”:卓越的质量取胜

河南省6所“双高”建设院校坚持以卓越质量为本,与“双高计划”坚持“质量为先”的遴选条件不谋而合,助力其在“双高计划”遴选中胜出。

在办学条件上,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良,基本办学条件逐年稳步发展,在省内和国内均占有一席之地。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校已有90多年,其基本办学条件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生师比呈现出良好趋势,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持续扩大,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的生师比平均16.21,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平均比例达到81.28%,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更是达到89.04%。同时,各“双高”建设院校也拥有优秀专业带头人,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名师7人。

在学生培养上,严把毕业生质量关,促进高水平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就业率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7.92%,毕业生本省平均就业比例为63.91%,见表3。“双高”建设院校源源不断地为本省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多。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本省就业比例达82.10%,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34.90%。

(三)“制推”:强劲的制度推进

在国家职业教育经费及“双高计划”等政策出台后,河南省及“双高”建设院校立即跟进制订个性化方案。在强劲的制度推进下,政策和经费的落实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保驾护航,是助推其入选“双高”建设院校的关键一步。

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件频频出台。2019年河南省也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提质培优方案,在政策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也先后多次召开推进会制定方案,对“双高计划”建设项目进行部署。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先后制定了本校“双高计划”《建设方案》和《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双高计划”列为本校重大项目。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费的落实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贯彻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经费管理办法,201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职业教育拨款制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家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本校资金管理制度,积极争取政策和资源支持,联动各方主体,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投入绩效目标实现。如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订《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建设任务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经费投入,制订《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捐赠管理办法》等制度,吸引行业企业进行建设投入。

(四)“治胜”:优良的治理水平

顶层设计的落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离不开学校的贯彻执行及落实。因此,治理水平对推动院校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发现,河南省6所“双高”建设院校都讲求“治胜”,即在院校治理过程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施多举措助力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地。

一方面,调整机构设置,优化治理体系。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基本制度,印发校内治理方案,设立重组管理部门,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双高”建设院校在其原有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围绕“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修订校内管理细则,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提高治理能力,实现智能治理。领导班子的建设影响着院校治理水平。为此,“双高”建设院校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资源整合,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治理能力,为学校发展增加动力。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双高”建设办公室,组织全体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培训。另外,6所“双高”建设院校都建成了智慧校园,开设了信息公开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现了智能化治理,全面提升了治理效能。

三、“双高”建设院校面临的挑战

“中期检查”是切实推动“双高计划”实施及其目标达成的关键措施。因此,无论“双高”建设院校能否顺利通过“中期检查”,都应利用此契机进行自我审视和提升。结合“双高计划”中期自评报告,对当前河南省“双高”建设院校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国家战略与地方建设的社会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形势、政策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任务,而“双高”建设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当务之急是对社会新要求作出及时回应,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这对其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