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能型乡村建设
作者: 唐智彬 周梦娇 杨儒雅
摘 要 乡村是技能存在的重要场域,技能型乡村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农民现代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高质量就业。从社会心态、社会条件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来理解,技能型乡村建设涵盖开发机制、机构、课程、资源、实施模式以及评价等多个维度。在技能型乡村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应建立动力、整合、协调、激励与保障等多方机制,通过推动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技能型乡村建设基础,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强化技能在乡村人才培养与评价等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技能型乡村建设嵌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
关键词 技能型乡村;技能型社会;乡村社会转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2-0065-08
作者简介
唐智彬(1980- ),男,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长沙,410081)
周梦娇(1998- ),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杨儒雅,南京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21YJA88005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金基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技能形成体系研究”(XJK22ZDJ41),主持人:唐智彬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技能传统,乡村是各类技能萌发、存在、传承与扩散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技能,既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底色。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乡村人才外流、传统产业凋敝和乡村现代产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乡村技能和乡村技能型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下,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直面乡村工匠老龄化,部分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风险等问题,围绕乡村工匠培养,通过挖掘资源、构建培育机制、实施培育工程、支持创办特色企业、打造品牌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重点工作,培养高水平乡村工匠队伍建设。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通过《“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文件,围绕健全“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和实施“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技能合作”等具体举措[1],以期到2035年基本建成“政府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推动乡村技能型人才和乡村工匠培养,构建技能型乡村,既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回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技能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难题。当前,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需求层面,技能在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研究与讨论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显得尤为迫切。具体来看,技能与乡村产业发展、技能型乡村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等命题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技能型乡村内涵分析,探讨我国技能型乡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一、技能型乡村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技能型乡村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基础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备人口规模庞大、农民利益中心、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以及重视农业强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特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要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涉农产业组织创新中农民合作社建设以及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2],其中农村人口素质是基础,也是根本。通过在乡村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能传递、科学观念传播以及农业新技术扩散等,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逐步带动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建设技能型乡村是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3]。在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村庄的利益复杂性、差异性、诉求多元性,尤其是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引发治理力量不足,农村经济结构变迁引发村庄利益共同体趋于解体,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引发农村社会信任缺失,村庄秩序重建引发归属感的弱化等问题[4],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建设“人人学技能、人人有技能”的技能型乡村,有利于推进技能赋能农村人口,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技能培训活动广泛开展,营造出“学技能、强技能”的乡村社会氛围,实现以技能促发展,以技能促致富,提升乡村人口发展能力,奠定乡村社会治理的观念基础、社会氛围以及发展基础。
(三)建设技能型乡村是提升乡村文化的有效方式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合体,包含了价值观念、传统知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城镇化、网络化以及娱乐化的全方位影响下,乡土文化存续遭遇困境,村民文化需求难以满足,文化变迁与缺失造成乡村道德失范现象[5],作为中国文明底色与精神家园的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技能型乡村建设将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乡村文化中,传统手工艺、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乡村工匠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正是着眼于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技能文化,避免文化断层,奠定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在推进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帮助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能人等各类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助推乡土人才队伍建设[6],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与城市文化并行并重的优秀乡村文化根基。
(四)建设技能型乡村社会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这些措施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以现代技能和技术扩散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实现乡村主体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领域,如农村旅游、传统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技能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技能型乡村建设促成了包容性乡村社会发展,在增加低技能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就业机会的过程中,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保障了乡村各个不同人群的培训、就业和创业机会,以包容性发展强化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技能型乡村的基本框架与结构
(一)技能型乡村的内涵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技能型社会”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新型社会样态,“技能”是这一概念的基础与核心。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型社会进行了相应的界定。根据相关学者的总结,在经济学视域下,“技能意味着经济收益”[7],“技能对国家经济增长绩效具有绝对核心作用”[8],“技能和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9],明确表达了技能与经济以及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社会学视域下,“技能是个体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10],“技能既是劳动者的一种个体能力,同时还带有强烈的社会公共产品色彩,是劳动者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获得的载体”[11]。由于技能本身内涵丰富,技能型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技能”既是一种乡村劳动者个体能力,又是一种发生在农村层面的、集体意义上的能力,依附农民而生,在农村不断得到发展;它既是劳动者谋生的工具,也是劳动者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获得的手段;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集体意义上的社会能力[12],更是乡村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国家底层竞争优势达成的核心要素之一。
正是因为技能具有个体能力、集体能力、公益物品、经济引擎等多重属性,技能型乡村社会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乡村社会心态层面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与文化;二是乡村社会具备劳动者学习技能、使用技能的条件;三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出台保障乡村技能形成与治理的相关制度[13]。技能型乡村社会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能型乡村的特征
1.技能型乡村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落后农村社会向现代乡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产业现代化是基础,现代技术与技能是产业的根本。构建技能型乡村,现代产业技能通过适应乡村、适合农民的方式在农村广泛传播,帮助农民普遍掌握现代产业与生活技能。“人人有技能”的乡村社会将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产业技能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其他乡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我国乡村所覆盖人群之广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乡村人口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成就。换句话说,没有技能型乡村也就没有技能型社会。
2.以实现农民现代化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关键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在于农民现代化,在于促进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这就需要农民从观念、技能以及素质方面都适应发展趋势与要求,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技能型乡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农民形成现代产业技能的过程中,促进思想观念、科学思维、产业技能、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3.“政校企农”互动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在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引导和推动是基础,要通过财政投入,发挥财政的引导职能,布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与方向,保障资源建设与培训能力发展。企业与社会参与是关键,通过“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现代产业技能“下乡”。各类职业院校应发挥相应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与技能培训的职能,围绕农民的现代产业技能需求提供培训服务。多方主体共同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形成、乡村传统技能传承与创新以及乡村技能文化影响力提升,协同互动促进技能型乡村的形成。
4.关注特色乡村技能传承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城市产业发展不同的是,乡村产业既包括了各类新兴数字化、智能化现代产业,又涉及到大量传统技术工艺工业或者传统手工业,这些都是乡村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向。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培养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的乡村工匠。培养一大批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乡村工匠,关注特色产业与特色技能,在技能型乡村建设进程中促进乡村特色产业传承与壮大,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5.技能型乡村建设的关键作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高质量就业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的技能转型》报告表明,中国需要重新探索学习以实现劳动力技能转型目标,并使之能够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对创新和数字化的需求。不管是劳动者还是雇主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识到提高劳动者技能的重要性,促进建设技能广泛提升的终身学习文化。乡村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蓄水池”,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改进乡村社会治理、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旨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人口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提升充分就业、体面就业的能力。